譚康生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虎踞中學)
初中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譚康生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虎踞中學)
初中美術教育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在美術教育中以合適的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讓學生在享受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并對學生開展科學思想教育。
初中美術;美術教育;審美能力
在初中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立足初中生身心特點,依托優秀美術作品,以美術作品為引導,直擊學生視覺感受,讓學生接觸美術作品,體驗和感受作品中的“美”,從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到審美理解,逐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初中美術教育中,教師給學生呈現具有視覺的、空間的、靜態的造型藝術作品,從直觀感受開始,讓學生直接接觸美術作品,欣賞作品中的“美”,通過對美術作品色彩、線條、構圖的表現手段的直覺感受,在美術作品教育中,讓學生感受美術的藝術,受到感染,對美術“動情”,進而和美術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從審美感受開始,把握美術藝術。
如,《筆墨千秋》教學中,我給學生說明“中國畫的流變”,在我國早期繪畫中,主要以線條勾勒輪廓,后來才和色彩搭配表現物象。在筆墨技法逐漸成熟和豐富的背景下,文人開始參與美術作品創作,以筆墨抒寫意氣,體現審美理想。我給學生播放了宋代佚名《出水芙蓉圖》、清代朱耷《冊頁》美術作品,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對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表達自己對工筆畫和寫意畫的感受,從作品欣賞中可以感受到工筆畫中敷色層層渲染,用筆工整細致,細膩的描繪出物象;寫意畫中,高度概括,筆墨豪放簡練,以少勝多。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審美沖擊,學生可以感受到線描、工筆、寫意的差別,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
初中美術教育以美術作品直擊學生視覺,引起學生審美感受,然后依托感受刺激學生聯想,激活學生思維活動,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美術學習,而是積極參與再創造,進入美術學習更高境界。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學,啟迪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培養學生審美意象,極大地滿足學生的美術欣賞,重構學生的美術想象,繼而創造更豐富的美術作品,獲得美術享受和思想教育。
如,《梅竹言志》教學中,我給學生講述了在生活中被人類稱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其中,梅,顯示了“傲”,表達高潔傲岸;蘭,顯示了“幽”,表達幽雅空靈;竹,顯示了“堅”,表達虛心直節;菊,顯示了“淡”,表達冷艷清貞。我給學生展示元朝王冕《墨梅》、清朝吳昌碩《尋梅》、齊白石《紅梅》等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分析作品中款識書法與枝干線條,品味作品中用筆書法意味,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展開充分聯想,提煉作品中所表現的精神,托物言志,以物寄情,結合點線的美術造型手法,展示傲然挺拔的鐵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美術作品的教育離不開藝術的想象,更離不開情感動力,在欣賞美術作品“美”的同時,學生帶有感情色彩,對美術作品產生情感,進而從情感的角度解釋美術作品。美術作品的創作,通過線條、色彩、筆觸等手法,依托作品傳遞作者的情感,學生在美術學習時,以自己的內在情感和美術作品產生心境共鳴,在美術學習中受美術作品感染,產生情感轉移,說明學生美術學習具有豐富情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感。
如,《寄情山水》教學中,我給學生展示清代弘仁《山水》、南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等作品,引出新課學習,讓學生欣賞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講解平遠法,李可染《漓江山水》講述深遠法,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講述高遠法,讓學生學習山水畫意境的同時,理解山水畫“三遠法”空間關系處理方法,通過比較和感悟美術作品,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追求,理解美術作品的表現手法,感受山水畫藝術魅力,理解美術作品中詩情畫意,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從美術作品欣賞開始,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感悟美術作品情感,繼而引發學生的深厚情感。
初中美術教育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亦是學生感受與理解的相互心理活動,在美術教育中,學生感受作品藝術的同時,綜合應用自己的知識結構,理解美術作品。在美術教育中,學生需要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作品思想情感等,這些都離不開審美理解力,只有具有一定的審美理解,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術作品,挖掘美術作品藝術。
如,《文明之光》教學中,我給學生展示彩陶、瓷器、青銅器等美術作品,讓學生學習辨識青銅器主要紋飾,比較學習青銅器紋飾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知識結構,理解美術作品所處時期階段、歷史淵源、作品特點,獲得審美經驗,加深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學習美術作品背后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培養學生美術學習的深刻理解力。
初中美術教育是打開學生審美大門之“鑰匙”,通過架設學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向審美方向發展,對美術作品感興趣,獲得審美享受,增加對美術作品“美”的理解,形成審美能力。
劉嘉欣.初中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若干思考[J].藝術品鑒,2015(1):283.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