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華
(吉林省敦化市第五中學)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嘗試
趙明華
(吉林省敦化市第五中學)
數學教學不應僅是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發展,為每位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課堂教學應從只注重教學內容方面轉變為注重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良好結合,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機會,發展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合理組織拓展課堂教學及適時合理反思總結的方式,注重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合理組織
在我們中學的日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適當的情境創設,能夠使數學基礎知識鑲嵌于具體的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滿足好奇心理。同時,還可以使數學知識注入恰當的生活氣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形成良好的學習開端。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乘方的時候,我先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古印度有一個宰相治理國家有方,在他退休時國王為表彰他,要滿足他一個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國王在棋盤格中放稻谷,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64粒等,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盤上的稻谷。國王笑他傻,就要這一點稻谷。后來發現把全國的稻谷給他都不夠。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既懷疑,又不知如何入手。這樣,學生的學習欲望高漲,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注意力自然集中,教學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更應該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我們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中,更渴求的是學生主體性的落實,從而創建“自主課堂”。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我會考慮以下因素:(1)學生的特征。我們雖然倡導“合作學習”,但不反對其他的學習方式。因為有的優秀學生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浪費時間,阻礙其自身發展,他們更喜歡多種形式交替的學習。教師只有深入學生,觀察學生,研究學生,才不會被一些流于形式的課堂教學所迷惑。(2)學生的需要。學生的需要包括兩個部分:知識需要和情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哪些資源,作為教師要估計好,充分布置準備好學習用具,還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進行演示實驗,從而給學生以良好的學習體驗。同時,在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分析他們需要哪些幫助,給出適當的指導,杜絕包辦代替式的灌輸學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心理感受,從而內心發出由衷的喜悅,會極大地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隨時接受學生的質疑,師生共同評價,從而產生智慧碰撞的火花。這樣的組織教學,不但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體現了創新性學習的意義。
書本中的數學問題,是幫助學生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其真正的目的是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應用的價值,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類型題時,我選取了如下拓展題型:某牛奶場現有鮮奶9噸,若在市場上直接銷售鮮奶,每噸可獲利500元;制成酸奶銷售,每噸可獲利1200元;制成奶片銷售,每噸可獲利2000元,該工廠的生產能力是:制成酸奶,每天可加工3噸;制成奶片,每天可加工1噸,受人員限制,兩種加工方式不可同時進行;受氣溫制約,這批牛奶必須在4天內全部銷售或加工完畢,為此,該廠設計了兩種可行的方案:方案一:盡可能多地制成奶片,其余鮮牛奶直接銷售;方案二:將一部分制成奶片,其余制成酸奶銷售,并恰好4天完成。你認為哪種方案獲利最多,為什么?這樣的應用拓展題型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而且接近生產生活實際,既鞏固了方程組的相關知識訓練,又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應用數學絕不是單純地做習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走向社會,拓展數學問題,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創新意識,最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不但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長期以來,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是建立在機械的重復性工作,或是自身經驗的積累上,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反思習慣。現代教學呼喚反思型的教師,我們提倡反思教學。對課堂教學的反思,應該是師生結合的共同反思。教師可以改變以往自我總結式的形式反思,完全可以放下身段,征求學生的意見,就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談一談學習感受,并做好記錄。同時,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反饋進行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如何解決?換一種方式會不會好些?然后,把學生的說法和自己的思考進行比較、分析,篩選總結出恰當的教法和學法。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智力的開發,還是能力的培養,都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這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執著地追求,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劉永陳.淺論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D].蘇州大學,2008.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