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香(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初級中學)
“讀”與“寫”在歷史教學中的“移植”
吳玉香(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初級中學)
在今天的歷史課上我嘗試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將語文教學中的“讀”與“寫”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難忘九一八”。以下是幾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我首先請一位學生大聲朗讀了導言部分的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詞,這位學生讀得非常正確、流利,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我正準備發表評論時,一位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唐同學雖然讀得很流利,但是沒有讀出感情”。話音一出,很多學生都表示贊同。我心里暗喜,這正是我要說的話啊。我馬上回應說:“從大家的表情來看,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我覺得也是這樣,那么我們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呢?那就讓我們仔細閱讀歌詞,詳細解讀它的創作內容。”我讓學生仔細閱讀歌詞,從歷史學習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將所提的問題寫在問題條上。
片段二:短短幾分鐘時間,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我快速地瀏覽并挑選了一些對掌握本課知識有關的問題:(1)“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刻指的是什么事?(2)東北人民為什么會流浪?……我將這些問題又拋給學生,讓學生精讀教材,回答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教師給予適當的點評和補充。
片段三: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我讓大家再一次輕聲帶著情感朗讀這首歌詞,然后請一位學生朗讀。這位學生朗讀時,大家都被她的朗讀感染了,教室里的氣氛相當凝重,仿佛回到了九一八后的東北。讀完后,掌聲再次響起,這次的掌聲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片段四:在總結完本課的知識點后,我點開血鑄中華網站上的九一八事變紀念館,讓學生在“網上祭奠”欄里寫下學習這段歷史的一些只言片語。下面是部分學生寫的留言:
歷史應該銘記,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拯救我的中華!!行動起來,中華正在崛起!銘記歷史,刻苦奮斗!
為祖國發憤圖強,我們不會忘記這個讓所有中國人感到恥辱的日子,我們要向918事件遇害的先人們致哀!勿忘國恥,復興中華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自從新課程實施以來,大多數歷史教師都有這樣的疑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如何在課堂上得以落實。經過多年的上課與聽課,總結起來處理方法不外乎三種:一是簡單空洞的說教,如在學習抗美援朝戰爭時,我們往往讓學生討論,大家應該學習志愿軍戰士的什么優秀品質,然后老師給出一個相對標準的答案。二是運用多媒體資源,從多種感官對學生進行刺激,讓學生沉浸在一定的氛圍中。三是通過學生組織的各種表演,以此讓學生體驗歷史,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第一種方法是把情感當成簡單的知識來處理,達成的還是知識目標;第二種方法雖然能觸動學生的心靈,但缺乏持久性,難以達到內化;第三種方法由于參與面有限,很難使情感達成共鳴。在聽了一節語文閱讀教學課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為什么不能將語文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教學中來呢。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歷史和現實的某種反映,特別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正是時代情感的一種宣泄。《松花江上》雖然是一首歌,但是我把它的歌詞當做一篇文章來處理。這篇文章既講述了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又反映了東北人民在離鄉背井后的哀傷。所以,我在設計這堂課時希望通過“朗讀”來理解歌詞的內容,體會歌詞所表達的情感,希望通過“精讀”學習歷史知識。
學生的表現和我所預想的一樣。由于是歷史課,學生在初讀歌詞時把它當作一般的歷史事件來閱讀。長期以來歷史以紀實為主,因此在語言上大都比較直白,平鋪直敘,幾無感情色彩。同時,由于沒有歷史背景知識的儲備,只是注重了朗讀的正確與流利。然后有一個學生提出情感不對時,我自然地引導學生精讀歌詞,提出問題。學生問的問題很多,由于是歷史課,所以重點應該在歷史知識上。因此,在精讀提問中,我讓學生重點去思考兩個詞:“九一八”和“悲慘”。然后指導學生從歷史的思維角度回答這兩個問題。當學生理解了這兩個詞,尤其是“悲慘”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時,那種既悲傷又憤怒的情感油然而生。這時再讓學生讀這篇歌詞時,情感自然就出來了。后來那個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誦打動了課堂上所有的人,在那一刻情感達到了共鳴,得到了升華。
在語文教學中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是“讀”,另一種方式則是“寫”。通過課堂的兩次朗讀,學生在情感得到了一次洗禮。但是畢竟是未成年的初中生,心理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情感是不穩定的,單憑外部的刺激,難以持久。只有讓情感內化為一種態度或者價值觀,才能真正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寫”是一個最好的情感抒發的方式。我將這一方式引進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在“網上祭奠”里寫下心中想說的話。仔細閱讀每一個留言,字里行間表達出一種對待歷史的態度,“時間雖已流逝,但歷史的印記我不敢忘記”。學生愛國情感一步步加深。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充分挖掘歷史學科的情感教育價值,關鍵不是在形式而在于如何讓學生能夠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語文學科教學中的“讀”與“寫”的模式不失為一次有益的嘗試。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