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群英
(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中學)
淺談中學生的誠信教育
秦群英
(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中學)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對各個領域產生沖擊,發現拜金主義逐年增長,誠信美德逐年喪失,利益至上,誠信讓位。校園同樣無法避免被這些不良社會現象侵蝕,學生和家長對此應給予高度重視,誠信教育在中學課程中開設勢在必行。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具備一定素質和道德水準的教師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從誠信教育角度闡述教師在誠信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師無言的誠信感化,遠遠超過刻意的“教育”。
誠信;中學;教育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誠信即是一項根本性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更是中國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也同樣是我國歷朝歷代尊奉的修身治國之本。誠信作為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動的一條重要原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自古以來追求誠信,作為基礎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誠信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是這個民族文化基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校園作為一方凈土難以幸免,也正遭受侵蝕,這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也為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誠信教育列入中學生德育類課程勢在必行,十萬火急。
中國加入WTO后,將自己置身更大的平臺,要遵守更嚴格的商業法則,“誠信”更是這法則中的重要基礎。作為一名中學生,未來有可能在這樣的平臺上施展才華,放飛理想,誠信教育打造品格基礎是優于能力培養的教育內容。我們可以這樣描述:誠信于國家、于企業、于個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決不能讓誠信的缺失影響社會的發展,阻礙人類文明的進程。
言傳不如身教,古今中外不乏師者以身作則的例子:老師的綜合素質不過關,很難培養出優質的學生。在我國古代,對師的描述是為人師表,說的就是作為老師以身示范是教育的最好方法。只有老師具備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其“傳道、授業、解惑”。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學生都可能模仿并對自身產生影響。我們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的水準和自身要求,都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誨。教育的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個高尚的靈魂塑造另一個高尚的靈魂,用一個誠信的人格塑造另一個誠信的人格。教師無言的誠信感化,遠遠超過刻意的“教育”。
中學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的重要階段,我們要在這一階段加強重視,積極干預,教育渠道應實現多樣化。中學生學習生活中難免遭遇挫折,而在心理尚不健全的情況下,他們的承受能力往往有限,作為教師應掌握幫助中學生解除心理壓力的方式和技巧。
人際關系技巧是中學階段應逐漸掌握的第二項人生本領,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亮點,正確認識社會,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分析社會現象是德育工作的又一個重點。每個學生性格、家庭、成長環境不同,我們應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教育手段靈活多變,圍繞“誠信”這一核心,嘗試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的搭建立體完善的教育體系。
學生活動是開展教育的又一個平臺,以辯論賽、文藝表演等活動形式營造一種有利于誠信品質形成的校園氛圍,以文藝作品側面引導學生說真話、辦真事、做誠信人。通過活動學生可以在節目或者作品里自己解析誠信,關注誠信,從而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回報意識,對于誠信表現好的學生,及時表彰,樹立典型、宣傳典型。這些都會對學生誠信觀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激勵永遠是促使人不斷進步的有效手段,表彰激勵這一工具要在誠信教育中充分利用。有調查表明,拜金主義是失去誠信的主要原因,多數學生在面對拜金主義時,并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和判斷。由此引申的為了拿到好的成績而產生的作弊行為也常常有人效仿。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不可忽視這些正在身邊發生的不誠信行為。
教育無小事,生活中每一點滴行為都可能是教育的著眼點和出發點,我們應高度重視,細致設計,把這些小事轉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如,值日生不擦黑板、不打掃衛生,學生干部抄襲作業、不按時上交作業,正常上學無故遲到、考試作弊行為等都是教育素材和教學的重要抓手。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決定著未來成材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每一個小的環節高度重視,深入發掘,形成顯性教育措施。
綜上所述,誠信教育是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和基石,誠信決定著我們的學生未來能否更好地立足于社會。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誠信教育也不例外。我們應抓住一切教育契機,引導學生了解誠信、實踐誠信、擁有誠信,讓他們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展現在以后的生活之中。同時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協同,相互促進,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堅持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對中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張福建,牟樹勛.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