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江勇
數學學科,邏輯性強。很抽象,遠不如語文等學科易于理解、掌握。數學課堂相對來說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往往只單純依靠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一言堂,很枯燥,教師累,學生累,教學效果一般。教師是主動者,學生是被動者。長此以往,學生完全聽命于教師擺布,使學生像木偶一樣,不習慣于動腦,思想僵化。同時,教師居高臨下的地位,使師生之間顯然存在一種不平等的地位。使學生有一種壓迫感和緊張感。使學生覺得教師似乎是與之對立的,這樣不僅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不得于學生潛能的最大發揮,反而會使學生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和厭倦情緒,使教學課堂沉悶、壓抑,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及學生自身在數學方面創造性潛能的發掘。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發揮自身潛能是勢在必行的。那么,首要的根本的解決辦法是進行以學生為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改革。那么,具體怎樣實施學生主體性的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使數學課堂像其他學科一樣有聲有色、多姿多彩,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興趣,養成良好動腦動手習慣,勤于鉆研,勇于創造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在能力,我覺得應向以方面努力:
一、由傳統的講授法為主的教學向啟發式討論法為主的教學轉變
啟發式的討論教學,指教師以逐步啟發、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領會新知識并師生共同研究探討共同動腦動手、深入學習,進而掌握鞏固新知識。這樣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同時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本身便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師生之間融洽。無形之中也給學生以自信,讓學生認識到是其自身在學習,而非教師逼迫之學習,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然得以提高,讓學生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過程。學生之間的討論也拉近了學生之間個體的差異,使他們之間取長補短,也使學生之間關系融洽,有利于產生集體凝聚力。
二、由單一枯燥的教學氛圍向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轉變
以一定的教學經驗為背景,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實際情境,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他們數學知識更重要,學生學習數學不應以接收式為主,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在實際情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
三、由“偏重結果輕過程”向“重過程”轉變
傳統數學教學中,往往是重結果輕過程,也就是說教師在數學過程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而忽視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只注重標準答案,使數學教學表現在只以分高低來判斷學生學業優劣。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過程,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展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干。
四、讓數學課堂由偏重課本知識向實際應用轉變
我們知道學以致用傳統的數學課堂主要以理論為主代替做題為主,多采用“題海戰術”為做題而做題,使數學這門學科與實際應用相去甚遠,其現實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資源,我們只有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把數學的理性知識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學之有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覺得學數學的必要性,也會活躍學生的思維,積極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學生主體性便不難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