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風火火的課堂改革之路中,有的迷失方向,有的繼續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道路,赤水一小在課堂改革中,在學習、借鑒、創新、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四善·練能”課改之路。“四善·練能”的宗旨是要在任何一個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以“善思、善問、善評、善練”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受益的能力。
在音樂課教學中,也要滲透、體現“善思、善問、善評、善練”。只有這樣的課堂才生動活潑,真正地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音樂課程標準》中說: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創造性發展潛能,提升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學生們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體現“善練”呢?在數學、語文教學中要做到“三有”:題量要有度、題型要有趣、練能要有序,使“善練”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在音樂課中,我認為要分學生的年齡特點、分知識的深淺來設計音樂練習。
一、在低年級教學中體現“善練”
在這一階段,要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練習。如二年級上冊《打掌掌》一課,在練習中就可以利用學生喜歡拍手的特點,設計有規律的拍手節奏,邊拍手邊唱歌。這樣,既讓學生們掌握了本首歌的節奏又學會了歌曲。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設計拍手節奏,進行簡單的節奏展示練習,給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
又如,在學習音階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創編音階手勢和動作來輔助教學,對學生進行音階認識的訓練。如“do”可以用手指著肚子,“mi”可以做小貓叫的動作,“fa”可以指著自己的頭發,“sol”可以做發抖的動作等等,這樣的練習會讓枯燥的認識音階“do——xi”變得好玩又有趣。
二、在中高年級教學中體現“善練”
《音樂課程標準》在這一階段提出的學段目標是:隨著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要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合唱、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
在這一階段的音樂教學設計練習中,要注意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音樂感受與欣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增強集體意識培養合作能力。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美麗的草原”中第一課《美麗的夏牧場》一課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練習:一是讓學生以小班為單位,收集新疆哈薩克族的服飾、小吃、樂器等,做成PPT向全部學生講解,這是對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和學做PPT的練習;二是組合班上會電子琴的同學,組成臨時樂隊練習本單元演奏曲《草原牧歌》,在班上展示自己的才藝,這是對學生自主掌握一種樂器的訓練;三是學跳一支哈薩克舞蹈,這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四是找出本首歌曲的骨干音,這是對音樂知識的訓練。
音樂教學中的“善練”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創編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在音樂教學中體現“四善·練能”這一課堂教學模式,還有待探索和創新,也將走出一條屬于音樂教學自己的獨特的“四善·練能”課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