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進行了新一輪農村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有教師都參與了此次改革,但全體教師根本沒有進行過具有實質性的素質的提高和觀念轉變的培訓和學習,不言而喻,大勢所趨,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這是國家統一的要求,是一次具有開創性的課程變革,有利于中西方國家人才培養的接軌,也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中國要走好素質教育路子的必須。而今,鳳慶縣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大張旗鼓地推行中學以“三三六”教學和小學以“參與式”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這也算是鳳慶教育史上一次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課堂教學革命,是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讓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筆者認為,要全面落實和推進此次課改,學校需要解決教師如何“用心”投入的問題是關鍵。
一、“用心”轉變課改理念
從歷史的經驗和實踐的檢驗證明,任何改革或創新都會有壓力和阻力伴隨左右,有些人害怕改革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有些人害怕在改革過程中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更有甚者是害怕打破他那靡靡之音中得過且過或滿足于現狀的所謂“平靜”的生活。其實,這些都是由于個人認識理念在作怪,學校要“用心”把轉變教師的課改理念作為當前學校當務之急的要事來抓,用哲學的觀點來指導教師要學會“用心”來看問題,那就是:“事物的發展過程,是新事物替代舊事物的這樣一個必然的過程”,從而來驗證“不思進取,落后就挨打”,這些事實足以說明課改勢在必行,教師必須人人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樹立只有深入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興教、興校,才能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和素質,才能打造自己品牌和知名度,也只有實施課改,學校才能提高辦學效益。
二、“用心”實踐課改
有了好的理念,就要付諸課堂實踐,此次“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顛覆性革命,教師面對的將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環境,在這種教學環境下,教師的地位表現為平等的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的地位表現為既要參與學又要參與教。學校要指導教師依照教育局下發的“參與式”教學操作模式為主線,重點要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全員參與、張揚個性”的自主學習方法為目標,教師要把 “預習、交流、展示、反饋”幾個課堂教學環節緊密地結合起來,致力于有效落實新課程理念,“用心”來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小組的分配,做好優良中差學生的合理搭配,便于學生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每位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開發。有效發揮“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互出互練、互練互測的幫教作用,設置組中組,進行分層次教學,確保優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
三、“用心”投入教研
教研融入課堂教學,才有生命力;課堂教學融入思想,才有生機與活力。學校和教師只注重外形上應付的課改那是最可怕的,學校只重視表象,不注重落實,質量永遠是空話。作為教師,如果只教不研,那他始終只是一個教書匠,教學水平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果只研不教,只是一個“理論家”,教學水平也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發展。所以,學校要立足實際,帶領教師把“心”用在核心問題上,因地制宜地抓實校本教研。要抓主備課,落實知識點和重難點;抓聽課,注重課堂教學過程的監控;抓教師的課后反思和小結;抓教學組的階段性總結和課改論壇。
課堂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了或者就能做好的事,它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堅持、用心地去研究、去做。全面實現“參與式”課改模式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