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悟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如果能設計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導讀提綱,就會在教材的“思路”與學生的“學路”之間架起溝通思維和情感的橋梁,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那么,該如何設計導讀提綱呢?我在教生中,注意根據不同的課文特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題”導讀
以課題為突破口設計導讀提綱,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我先提出問題:“課文寫誰?寫的是成年閏土還是少年閏土?閏土少年時候是怎樣的一個人?課文通過哪些事情抓住人物的什么特點突出人物形象的?”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
二、“詞語”導讀
課文中,有些詞語用得準確生動,并能深刻地反映課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引導學生去發(fā)掘、揣摩這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喚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如《小音樂家楊科》最后一句寫小楊科死了,“白樺樹嘩嘩地響,在楊科的頭上不住地號叫”。這一句話中的“號叫”是一個關鍵的詞語。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讀提綱:①“號叫”是什么意思?②句子里“號叫”是寫什么的?③白樺樹會“號叫”嗎?這里為什么用“號叫”?④能不能把“號叫”改成“響著”?學生理解了這個詞,也就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楊科的同情,為楊科的悲慘遭遇鳴不平。這種訓練能使學生的語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句子”導讀
課文中有些句子很好地運用了比喻、夸張、比擬、反問等手法,這些句子有的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形象、生動,有的為表達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感情起了強調作用。課文中還有一些句子或是起了過渡作用,或是起了總結全文的作用,或是起了點明中心思想的作用。運用“句子”導讀提綱,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句子,對于理解課文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再見了,親人》第三段最后一句用了反問句,怎樣幫助學生探究這個句子中所蘊含的意思呢?我就設計了這樣的提綱:①“我們”指的是誰?“您”指的是誰?“這”指的是什么?②“情誼”一詞前面為何加上“比山還高”“比海深”?③“我們怎么會忘記”是什么句式?用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這樣學生通過分析揣摩,較深刻地認識到朝鮮大娘冒著炮火為志愿軍送打糕,為把志愿軍背進防空洞而“失去唯一的親人”——小孫孫,這種“情誼”的深厚程度確實是“比山高,比海還深”。最后用反問句結尾,更加有力地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永遠不會忘記朝鮮親人深厚情誼的激動心情。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句子內容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對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片斷”導讀
對于課文中一些體現(xiàn)人或事物的特點和突出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的重點片斷,可采用片斷導讀提綱,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內容及作用,發(fā)展學生思維。如《月光曲》一文中寫貝多芬走進茅屋時,聽到屋子里兄妹兩人的談話。這一片斷,既是盲姑娘性格特點的體現(xiàn),又是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可設計這樣的導讀提綱:①“那有多好啊!”盲姑娘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②盲姑娘的話是“隨便說說的”嗎?從中可以看出盲姑娘是怎么樣的一個人?③聽了盲姑娘的話,貝多芬會怎樣想?
五、“段落”導讀
對于要求弄清段與段的關系,掌握課文結構特點,領會布局謀篇方法的一些課文,可以采用“段落”導讀提綱。如教學《偉大的友誼》時,根據課文結構特點,可抓住第四自然段,設計這樣的導讀提綱:①恩格斯對馬克思“在生活上”的幫助是哪幾自然段寫的?“在共產主義事業(yè)上”合作又是哪幾自然段寫的?②“更重要”這個詞說明了什么?③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關系?學生理解了這一過渡段,對全文的脈絡、結構及主要內容也就清楚了,對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也明白了。
教學中根據課文的特點,設計好導讀提綱,不僅能把學生“領進門”,主動理解課文,而且還能教會學生“悟其神”,深刻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方法,使教與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