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平
歷史是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要使學生學好歷史、考好歷史,教師必須注意平時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記憶能力的培養
(一)要求學生采用分散記憶法
學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幾遍,當時記住了,過幾個月差不多就忘光了。因此,要求學生分開進行學習:當天看一遍,一周復習一次,一月重復一次,考試前鞏固一次??傎M時少而記憶的知識多。
(二)要求學生采用趣味記憶法
趣味記憶法的方法我教授一些,也要求學生自己創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個皇帝在位,時間跨古代近代兩段,學生往往理不清順序,我要求學生記“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韻上口,學生念一兩遍就記住。又如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治時期,當政派別先后為:大資產階級、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等。
(三)前后知識的聯系、貫通
如教學中國古代史時,介紹戰國時中原地區可購到東南西北各方的出產品,引導學生不孤立地死背,而要前聯(春秋戰國經濟發展、交流增多),后聯(為秦統一奠定經濟基礎——統一市場初步形成)。
(四)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以了解真實情況
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 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而非無產階級革命范疇?!胺饨ā弊钤绾x是 “封邦建諸侯”,“革命”最早涵義是“改朝換代”等。
二、分析能力的培養
(一)要求學生歷史性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
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準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用現在“打破大鍋飯”,反對絕對平均的經濟標準去衡量洪秀全的絕對平分土地和產品的主張當然不行。用現在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的對數和三角函數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不偉大當然錯誤。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有一雙歷史的目光。
(二)用階級分析的方法
這里并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于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展,就應肯定。蘇聯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
(三)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四)培養逆向思維能力
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書上有“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面目就煥然一新了”。引導學生考慮“革命面目新在何處?”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實證明?“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又如何證明?
(五)引導學生注意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理論結合實際和應變能力
如當前的經濟改革、香港回歸、統一臺灣、巴爾干沖突、冷戰結束、多極發展、民族問題、科技文化發展等都應注意。平時注意了這些問題,考試中遇到相關試題就可以較順利地進行回答。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歷史理論揭示歷史現象的本質,挖掘隱性歷史知識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