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容
新課程理念下,應該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指導生活實際以及建立人格素養的一種范例,而不再是要求學生必須接受的呆板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材做一定改造,也就是對教材進行開放性的、創造性的解讀。不僅如此,還要對課程標準、教學參考書、與內容有關的材料等進行分析解讀。因此,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教材,既不能因個人興趣而增減,也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而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根據,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四善”練能中的“善思、善問”在課堂中真正得到體現。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善思”
目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實踐,并品嘗到成功的果實。如教學一年級《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把教室裝扮成超市,講臺裝飾成柜臺,在柜臺上擺滿各種文具,并標示價格,教師扮演售票員阿姨,學生用學具——假幣購買商品。教室里頓時熱火朝天,學生們爭先恐后購買,興趣盎然。當我出示文具盒時,學生紛紛舉手示意,教師提出購物要求:看哪位同學出示的錢數合適,并且形式多樣。聽完要求后,學生們馬上動手動腦,擺出8元錢。有擺一張5元、一張2元、一張1元,有擺八張1元,有擺四張2元……看到學生擺了這么多種,教師提出假設問題:如果只有一張10元的,那怎么辦?學生沉思片刻回答:給您10元,找回2元。你是怎么算的?(10元-8元=2元)看到學生們的購買力增強了,我又出示了標價23.50元的足球。這次教師又提出假設問題:如果現在你手里只有30元錢,你將如何付錢?這時,學生:30元,找回6.50元。說出算法(30元-23元=7元,7元-5角=6元5角)。聽學生們說得頭頭是道,我鼓勵學生:這節課,你們的表現都很棒,既會付錢,又會算錢,下次到超市,你可以幫媽媽付錢了。幾天后,我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讓我驚喜。學生A:我和媽媽到超市,我們提前計算花銷,我和媽媽算的不一樣,結果是媽媽算錯了,媽媽為了鼓勵我,還買了一支棒棒糖作為獎勵。學生B:我們是家開商店的,一位阿姨買了24.50元的商品,付給了我媽媽50元,媽媽找回了26.50元,我發現了,及時告訴媽媽,媽媽和阿姨都夸我,我很開心。學生C:……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了成功與獎賞,更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并能主動探索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善思、樂思。
二、從童話故事出發,幫學生“善問”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眾所周知,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數學領域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這已經成了教育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培養學生善于提問題的能力,會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既是學生思維的向導和路標,又是傳授知識和信息反饋的重要渠道。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教學的效果。而每個小朋友都喜歡聽童話故事,教師可以從童話世界出發,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為小朋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多想多說,堅持不懈,一定會使每位學生都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個聰明的大腦。
數學課上,教師努力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形成民主、平等、尊重、賞識的和諧人際關系,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身心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讓“善思、善問”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