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龍城小學(213022) 徐和萍
?
方法細微處,張揚談話間
——源于“認識年、月、日”教學設計的思考
江蘇常州市龍城小學(213022)徐和萍
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師生對話,是需要嚴謹的教學方法的。在活動中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思想方法師生對話
時間,是學生在生活中常接觸的概念。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安排了“時、分、秒”的認識,三年級下冊安排了“年、月、日”的認識。兩者都屬于認識時間的課程,教學方式都是基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本文將基于“認識年、月、日”教學設計的片段,探討有張有弛的教學方法。
教學片段一:
“年、月、日”一課中涉及的三個問題:(1)一年有幾個月?(2)一個月有多少天?(3)一年有多少天?問題(1)、(3)的探究較為簡單,所以問題(2)的處理方式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此,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
(給學生提供2013-2016四年的年歷表)
1.你從這些年歷表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圈出今天的日期嗎?
3.請圈出2015年5月31日。說說你是怎么圈的?5月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4.找一找一年中有哪些月份有31天,圈出來,并記錄在表格中。
思考發現:
以上的四個核心問題顯示出了本節課邏輯遞進的過程。通過在四年的年歷表中“找、圈”等活動,讓學生觀察和對比相同月份的天數,感悟和經歷找天數的過程。“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來獲得。”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好年歷表,不僅為學生提供發現和表達的機會,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及表達能力。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精髓與靈魂,但它卻很容易被教師忽視。然而,以上的教學設計片段很好地關注了這一方面。但是,不能過分追求技能而進行機械操練,而是通過活動,辯證地向學生滲透數學的學習方法。像這樣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目標的教學,是會讓學生終身受益的。
教學片段二:
在理清了上述四個問題之后,即完成了本節課的大部分教學任務,接著又提供了如下素材:
1.尋找身份證上有關“年、月、日”的信息;
2.牛奶包裝盒上的生產日期;
3.電影票上的觀影日期;
4.商品的物流信息表;
5.學校周歷表中放寒假的日子……
思考發現:
這些素材的提供,不僅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但這部分師生交流的內容瑣碎單一,如何采用合適的交流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采用“總——分——總”的方式,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輕松談話中完成這部分課程的學習。
一是總領式地逐一呈現5個素材。引導學生:“你能找到有關年、月、日的信息嗎?”在每個信息之間教師不需要過多地解釋,讓學生對這些呈現方式有初步的感知,喚出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
二是分解式地說一說每個素材中的信息。“挑一種日期的表達方式,說說你的理解?你有什么知識要介紹給大家?”
三是總結提問:“表達年、月、日的方式有哪些呢?”
利用這種“總——分——總”的形式來替代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互動方式,更好地展現教師的教學方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年、月、日表現形式的發現,并不是單靠一節課就能總結出來的。布魯姆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這些已有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其中相當一部分的生活經驗是學生自己獲取的,且來自于課外。教師要善于研究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教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教學進程。“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的數學,這比單純學習數學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怎樣才能讓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發展?在面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經驗的學生時,教師設計師生對話必須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學方法要有張有弛,教學環節要詳略得當,師生對話要啟迪思考。
(責編羅陽)
G623.5
A
1007-9068(2016)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