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226600) 吳 釩
?
打造“生長型”課堂的三策略
江蘇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226600)吳釩
在“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打造“生長型”數學課堂是十分重要的。“生長型”課堂是基于生活經驗,使學生不斷生長和內化新知識的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生長型課堂
杜威指出:“教育就是不斷生長,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目的。”。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打造“生長型”數學課堂。
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生長”出新的數學知識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新知”進行質疑與探究。
例如,教學“角的認識”時,筆者是這樣進行引導的: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角”嗎?
生1:我看過很多動物頭上的角,如牛角和羊角。
生2:桌子有角,是直的。
生3:墻角也是直的。
師:剛才同學們都聯系生活實際說了很多的“角”,不過呀,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角”是數學中的“角”。
(大屏幕出示幾個角)
師:你們看看數學中的“角”和你們剛才說的“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請你們四人一組討論一下。
這樣,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就能把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進行聯系與區分,并結合生活經驗去理解“角”的本質。如此,學生自然能夠“生長”出“角”的概念。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有效地使他們的“數學技能”得到生長,才能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例如,教學“角的度量”時,筆者發現學生在用量角器進行測量時,往往不能正確地區分外刻度和內刻度,從而導致結果出錯。于是筆者向學生出示從左往右標刻度與從右往左標刻度的量角器,然后在黑板上畫出幾個角讓兩名學生上臺用這兩個量角器去測量。
師:用這兩個量角測量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1:有的角量起來很方便,有的很麻煩。
師:你能具體說一說嗎?
生1:我量開口朝左的角特別容易,量開口朝右的角很困難。
生2:我和你的情況剛好相反。
師:怎么會這樣呢?
生1:我的量角器刻度是從左往右標,他的是從右往左標。
生2:要是在量角器上把這兩個方向的刻度都標上就好了,這樣不管量哪個方向的角都方便。
接下來,筆者給學生出示了一個完整的量角器。學生觀察發現量角器刻度的特點以后,正確地掌握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缺乏思維元素的學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器”,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生長”數學思維。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在學生運用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等方法量得圓的周長后,筆者這樣引導:
師:同學們,有一個很大的圓形游泳池,要量出它的周長,用滾動的方法可以嗎?
生1:不可以,游泳池是滾不起來的。
師:那可以用什么辦法呢?
生2:可以用軟尺來測量。
生3:用繩子圍這個游泳池一周,然后測量所用的繩子的長度就可以知道游泳池的周長了。
師:你們剛才說的這一些方法都能夠測量出這個游泳池的周長,但都比較麻煩,有沒有更加簡單的方法呢?
(生思考,然后發言)
生1:圓是曲線圖形,所以它的周長不便于測量。我想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者是直徑是存在一定的關系的,能不能通過測量這個游泳池的半徑或者直徑算出它的周長?
生2:是呀!不過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者直徑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于是筆者組織學生借助學具對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系進行探究,引導他們逐步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
該案例中,教師基于“如何測量游泳池的周長”這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生長出許多有助于推進教學進度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也精彩紛呈。
總之,打造“生長型”數學課堂是實踐“學為中心”教學理念的重要載體,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責編吳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