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縣城東實驗小學(323900) 何永廣
?
培養數學閱讀能力三策略
浙江青田縣城東實驗小學(323900)何永廣
數學閱讀是一種重要的數學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預留空間、有效指導、細處著手的策略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優化閱讀方法、形成閱讀習慣。
數學閱讀培養策略數學語言
閱讀,總是和語文聯系在一起,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關注的往往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接受情況,以及課堂當中的互動交流情況,而忽略了數學閱讀。要想提高學生提取、整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閱讀與語文閱讀不同,并不是簡單地讀數學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預留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
例如,教學“雞兔同籠”時,教師先出示古代名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一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快算出了答案,他們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另一部分學生沒有完成,但是他們也想早點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教師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中的例題“雞兔同籠,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通過自學課本例題,學生推導出了之前名題的正確答案。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沒有直接給學生公布“雞兔同籠”的答案,而是讓他們帶著問題閱讀,既滿足了學生探究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剛開始對數學閱讀比較陌生,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優化數學閱讀的方法。
1.動口與動手相結合
閱讀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讀一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如果能同時調動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如對于概念、定義的理解,可以要求學生加上著重號、標出關鍵詞等;對于一些問題的解決,則可要求學生畫一畫,用具體的圖形描述抽象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甲、乙兩車同時從東、西兩地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6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8千米。兩車在距中點32千米處相遇,東、西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這道題時,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32÷(56-48)=4(小時),4× (56+48)=416(千米)。這時,教師要求學生重讀題目,先找出關鍵詞,再想方法畫一畫線段圖。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很快發現了32千米并不是兩車在相同時間內的路程差,從而發現錯誤,順利解決了問題。
2.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一些教材內容涉及課本知識的延伸、應用及數學發展的小故事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知識后,可適當將學生思維延伸至課外。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圓的認識”后,教材安排了一段閱讀材料“人們很早就認識了圓,在我國古代名著《墨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你能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嗎?”教師讓學生先讀一讀,同時給他們布置一個課外作業,要求上網搜索關于圓的相關知識,把關鍵的內容摘抄下來,第二天組織課堂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同時提高了他們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細處著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培養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
很多學生不認真讀數學書,導致對很多知識點理解不透徹、不完整,造成數學學習困難。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例如,在學習“差倍”應用題時,我讓學生讀一讀課本,找找差還可以怎么表述?學生帶著問題讀了課本中相關的內容,找到了“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2.培養閱讀數學題目的習慣
很多學生在做題時,還沒有讀完題目就開始解題,容易造成解題錯誤,而且當遇到相似的題目時也容易混淆。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解題前至少要讀三遍題目。第一遍通讀后能了解題目的大概意思;第二遍讀后要能復述題目意思;第三遍讀后要能找出數量關系。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數學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多方位進行數學閱讀,最終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責編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