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六合區實驗小學(211500) 王芝蘭
?
立足困惑點,讓學生思維更深入
江蘇南京市六合區實驗小學(211500)王芝蘭
數學課堂上“滿堂灌”和“一言堂”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的思維明顯參與不足。因此,教師要注意點撥與引導,立足學生的混淆點、模糊點和斷層點,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使他們的思維走向深刻。
困惑學生數學
江蘇省特級教師陸麗萍說過:“數學課,思維不能缺席,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應有的思維習慣應放在數學教育的首位,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及時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循著學生的困惑展開探索與交流,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是構建數學知識大廈的基石,也是學好數學知識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要優化教學方法,注重概念教學,凸顯概念的本質,要抓住學生概念學習中的混淆點,讓學生辨一辨、比一比,在辨中分清概念的本質,弄清概念的含義。
如教學“認識倒數”時,在初步揭示倒數的定義后,讓學生舉出倒數的例子。生1:“,所以互為倒數。”師:“要找到一個數的倒數,關鍵是什么呢?”生2:“就想這個數×( )=1。”很明顯這個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馬上有學生問:“1×1=1,說明什么?”立即有學生答:“說明1的倒數是1。”突然有學生說:“13÷13=1,所以13的倒數是……”(這個學生覺得自己不對,又不知道哪里不對)教師追問:“有什么問題?”立即有學生說:“13÷13=1,是相除的商是1,而不是乘積是1,所以不對。”師:“這個同學提醒大家,只有相乘的積為1的2個數,才能說互為倒數,對于倒數是什么,我想大家已經理解透徹了……”
上述案例中,在學生對倒數這個概念混淆時,教師并沒有忽略,而是通過追問,給了學生思考辨析的空間,通過思維的碰撞,澄清了倒數概念的本質: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而對于兩數相加、相減、相除都不應當屬于倒數的范疇。
數學是重視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數學體驗和數學感悟是學生最好的教育。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數學概念還很模糊,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實踐活動,豐富教學內涵,增強學生的體驗。
如習題:把一塊木條鋸成5段,一共用8分鐘,如果把木條鋸成10段,需要多少分鐘?”學生都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說:“16分鐘。”教師此時并沒有立即否定學生,而是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并在“10÷5×8=16”后面畫了個問號,很顯然,學生對間隔排列的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教師追問:“你們有辦法驗證一下這個算式的正確性嗎?”學生有的拿紙條折,有的擺小棒,有的畫圖進行分析……都在開動腦筋動手驗證自己的結論。不一會兒,學生發現了其中的錯誤,紛紛舉起小手:“,我通過折紙發現,只折了4次,就可以把紙條折成5段。”這時,其他學生也若有所悟,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結論,并列出了正確的算式。
上述案例,學生由于慣性思維,沒有把握用間隔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質,列出了錯誤的算式,教師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尋找到出錯的原因,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由惑到不惑的過程,尤其是學生對計算規則的學習需要經歷理解算理,進而掌握算法,最終形成計算技巧。然而,在探討算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究其原因,有些是粗心,數字寫錯,或者乘法口訣不熟練,更主要的還是學生對運算中的算理沒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師要及時抓住計算教學中的“斷層點”進行教學,為學生理解算理創造條件。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以整數”時,有些學生計算“44.8÷8=?”出現了錯誤,認為結果是56。很明顯,學生把小數除法當成了整數除法,沒有及時點上小數點。
師:44.8÷8,進行豎式計算時,應先算什么?
生1:44÷8=5……4。
師:余數4與0.8加起來是多少?
生2:4.8。
師:4.8÷8=?如果寫成48÷8=6,這時48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
生3:48表示48個十分之一,6表示6個十分之一,也就是0.6。
師:那么,6要寫在哪一位上?
生:6要寫在十分位上,所以正確的結果是5.6。
上述案例,教師圍繞學生的“斷層點”教學,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抓住了有利時機因勢利導,讓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而少走彎路。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使用各種教學方法,發揮啟發者與引導者的作用,立足學生的“困惑點”,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
(責編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