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趙裕如,朱雨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8)
?
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其對策
吳雙,趙裕如,朱雨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8)
教師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環節,當前學前雙語教師教育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民族地區的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發展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新疆喀什地區的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并針對喀什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發展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南疆 學前雙語教師 教師教育
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中“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民族地區,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性,在華夏文化中,他們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進而實現文化的多元發展。為了更好地發展多元文化,重點就是培養“民漢兼通”的雙文化人。“雙語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是多民族國家發展多元文化的基礎”[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加快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對于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重大的意義。”[2]學前雙語教育是雙語教育終身學習的開端,是民族地區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學前雙語教育,能夠為推動民族教育事業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
雙語教育最主要目的就是培養民族學生多元文化交際能力。為了達到此目的,雙語教師的基本素質十分重要,只要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目標,并更加有效地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因為學前雙語教師的特殊性,《綱要》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學前教育要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 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學前教育教師隊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雙語教學需要優秀的師資作為保障[3]。隨著政策的貫徹實施,南疆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有著穩定的發展但是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一)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師的培養層次不高
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師的培養層次不高,直接影響了維漢學前雙語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
南疆地區的學前雙語教師多數是由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大專院校培養的,這些專科學校多數招收初中學歷的學生,這種培養方式不可能達到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育的發展目標。這些院校培養學前專業在生源上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南疆地區學前雙語師資的水平較低,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制約南疆地區維漢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發展。通過幾次走訪南疆喀什地區的幼兒園發現,大部分教師的第一學歷為中專或大專,本科以上學歷所占比例很小。例如某鄉鎮中心雙語幼兒園,本科以上學歷的任職教師僅僅為10%,村際幼兒園的比例更低。走訪中發現,學前雙語教師的第一學歷層次普遍較低,教師在職前教育時間比較短、教師技能形成中的教育觀念比較滯后、教學技能不達標等一系列基本的問題,為此,雙語幼兒園在每個教師在上崗之前均要接受幼兒園的職前訓練,可是仍然有教師在訓練期間就被淘汰了,這表明教師的第一學歷對教師教育的發展還是存在著制約作用,并影響著喀什地區學前雙語教師科研意識,綜上這些情況從各個方面制約著學前雙語教師的職后教育發展。
(二)民族地區學前雙語骨干教師培養滯后
民族地區學前雙語骨干教師培養的滯后,沒有嚴格踐行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標準。
全國各地為了踐行《綱要》以及教育部開始實踐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各個師范院校嚴格貫徹國家政策,嚴格落實政策的要求,努力提高學前雙語教師的培養層次和教學能力。南疆地區多數的師范專科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沒有根據教育部的政策進行調整,學前雙語教師的職前培訓其實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高學歷的體系還不夠完整,對于一些本科教育學院來說,還未建立學前教育碩士點,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階梯型職前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在邊疆地區,尤其是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十分稀缺,而現有的學前雙語教師職前培養體系不健全,直接影響了骨干教師的成長,也就間接地影響了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育的質量,最終將會影響南疆地區雙語教育的整體質量,因此建立健全的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職前培養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三)民族地區免費師范生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實施免費師范生的政策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培養更多擁有專業教學技能的師范類學生。在政策貫徹中的實際情況則是,免費師范政策的出臺確實吸引到了高考生源,但是并沒有吸引優秀的生源,有些考生考慮到畢業后學校分配的地區偏遠,基層任教時間期限較長,所以并不愿意獲得這種免費師范生的機會。南疆地區的師范專科和本科學校對于教師的培養至關重要,對南疆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這些具有較大影響的學校,招收學前雙語教師的情況一直不太理想,在走訪中甚至發現,有的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在就讀大二之希望轉修其他專業。師范類院校招生的情況直接影響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培養出現了缺口,造成了學前雙語教師師資稀缺、骨干教師較少,出現了結構性短缺等一系列連鎖的問題。
(四)符合民族地區特殊文化背景的課程相對比較缺乏
通過與教師的多次交流我們了解到,目前并無專門的符合民族地區特殊文化背景的課程或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方面的課程。目前在新疆地區的教師教育體系中,有關新疆文化融合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鮮有涉及,相關的課程也不多見。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下師資培養培訓課程體系基本上全國趨同,很少有涉及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的培訓,新疆的教師教育培養培訓亦是如此。通過對教材的調查發現,在職前教師教育中,師范學校大多數的教材使用的是新疆三史,新疆教師職前和職后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基本與國家其他省份保持上一致,只是比其他地區多開設了《民族問題概論》和《新疆地方史》兩門地方課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知道如何運用相關的資源與素材,在實際的幼兒園教學中遇到學生不理解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時,盡管有78%的教師選擇用當地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導其理解,14%的教師選擇視情況而定,但是74%的教師卻不會經常采取措施來滿足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需要。此外,盡管有95%的教師認為自身的觀念和價值觀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但卻有68%的教師不經常檢視自己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態度或偏見。這直接反映出教師教育中缺少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理念的課程,缺少這種課程就會直接影響學前雙語教師在教學實際操作中的遇到困境。幼兒教育更加注重認知的教育。幼兒階段的特點要求教師要有一定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文化常識,這樣才能培養和塑造幼兒的認知系統,以便幼兒能夠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五)學前雙語教師職后培訓體制不合理
培訓機構重復設置,培訓內容脫離幼兒教育的實際,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培訓體系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性。
首先負責培訓的專業教師團隊素質普遍較低,多數僅僅是懂漢語的老師在教授漢語,很少培訓學前雙語教育理論,在學前雙語教學中發揮微弱的作用微乎其微;其次是培訓的內容過于形式化、理論化,教師是理論的傳播者然而卻不是學前雙語教育的實踐者[5];最后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職后培訓管理沒有做到統籌兼顧,沒有整合新疆地區優秀教師資源,新疆低于廣闊,跨度較大,文化差異十分明顯,教學機制、雙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均有特色,可是在學前雙語教師職后培訓中并沒有整合這一模塊,統籌不夠,也就導致教師教育改革出現了缺陷,限制了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發展。
(六)財政投入不足制約學前教師教育基地的建設
財政的支持是學前教師教育發展的基礎。南疆地區近年來一直被國家,自治區政府扶持,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喀什地區的喀什大學,自2015年更名以來,憑借著西部地區“小211工程”、上海和深圳援疆的對口支援等重點項目開發和各種扶持政策,讓南疆教師教育取得了飛躍的進展,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問題。舉個例子來說,財政撥款僅僅用于正常的教學程序并沒有建立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研究培訓基地,未建立屬于學前雙語教師教學職業技能的專門科研機構以及模仿內地高校建立的一些微格實驗室。這些不足之處恰恰就是制約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
現在民族地區大多數學校將焦點聚集在基礎教育改革以及小學教師的職后培訓。自2005年雙語教育政策頒布以來,學前雙語教育得到了重視,對學前雙語教師的培養以及培訓受到了教育界的關注,然而學前雙語教師的職后培訓還是有很多的困境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地區政府和教育行政機構需要整合學前雙語教師職前培養機構,提高其學歷
隨著本科招生規模的擴大,發展學前教育研究生的培養必須加快進程,南疆地區重點是建設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點,努力達成本科、碩士教育一體化,更加有利地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學前雙語教師。喀什大學是南疆地區唯一的高等學府,對學前雙語師資的培養責無旁貸。師范本科學生的課程設置以及研究生對專業理論深入學習等,都影響著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的素質,也影響著學前雙語教育的質量。現在喀什大學已經開始招收學前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對學前教師的培養慢慢進入了規范狀態,只要始終堅持把握幼兒教師的專業標準,將資源進行最優化整合,一定會推動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發展。
(二)南疆地區應該以喀什大學為中心,統籌規劃學前雙語教師教育實際
學前雙語教師的職后培訓與職前培訓可以相互交融為一體,解決資源斷層問題,根據相關文件,積極爭取建立學前雙語教師培訓基地。基地的建設直接關系職后培訓的優劣,努力做到依托大學為中心的職后培訓模式,避免多方為政、形式主義等不合理問題[6]。以大學為中心擬定職后培養方案,構建面向喀什甚至整個南疆地區的學前雙語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打破傳統的職后培訓模式,建設“U-K-S”組合模式,大學、政府和幼兒園共同努力,實現學前雙語教師的專業技能的提升,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踐,加強大學與幼兒園的聯系,政府在其中做好管理決策,爭取提高南疆地區學前雙語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在理論與教學方面同時得到質的飛躍。
(三)保障學前教育師范生的生源
“一個雙語教育系統不僅需要一定數量的訓練有素的教師,而且要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能以另一種語言教學,即使教師總數得到滿足,如果每一種語言的教師得不到滿足,系統也不能順利運行”[7]。自治區政府可以提供指向性的政策支持,保障學前教育師范生的生源,采用靈活的激勵政策鼓勵更多的學生不僅僅是愿意報考師范類學前專業,也愿意投身基層教育事業的學生,以保證師范生的來源與輸出的教師資源。南疆地區的喀什大學在這一方面做的貢獻十分突出,學校設立了中國語學院,學前教育的師范生設有維吾爾語、新疆舞等符合新疆地區特色的課程;學校還有定向招生、委培代培和助學金獎學金等激勵政策,吸引優秀生源,培養優異的學前雙語教師并盡可能留住學前雙語教師人才。
(四)重視學前雙語骨干教師的培訓和現代技術的應用
南疆地區面積廣大,人口分布嚴重不均,幼兒園外部的專業指導其實是有缺口的,這就促使幼兒園內部骨干教師的地位非常重要[8]。骨干教師不單單在教學中是中堅力量,在幼兒園內部培訓中他們也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可以提升幼兒園內部教師的教學技能以及科研水平。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代技術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點每一滴。在園的雙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出屬于自己園區的特色課程,同時提出配套的職后培訓課程,包括優秀的教案、課例以及實時錄像等寶貴資源,以方便廣大學前雙語教師學習使用、交流討論,促進全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發展。
(五)努力建構和發展園本特色教學制度
新疆地處的特殊位置,地域的廣闊性與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雙語幼兒園之間的差異較內地的英漢雙語幼兒園之間的差異要大,學前雙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觀念和教師教育發展中的困境都是不同的。應該在整個自治區中實施園本特色的制度,針對南疆地區更加特殊的人文環境,立足本園兒童的特殊性開展教學活動,發展科研活動,推動學前雙語的專業化發展。通過園本的特色制度的建立,學前雙語教師在發展專業技能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創造出更多的有效教學模式,形成完整學科的體系。
(六)開設符合新疆地方文化多元性的教師教育課程
一方面,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應考慮地方性知識,也就是對地方性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對地方文化的學習,包括對地方文化背景、傳統學習及對地方需求、展望的認識與了解。劉賓教授曾提到文化的4W:Who am I? What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are you going?一般意義來說,地方性文化包括:地方文化背景、地方文化需求、地方文化傳統、地方文化展望。地方文化背景,涉及的是地方文化的來龍去脈,它將會告訴學生“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要到哪里去”。在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課程中應該設置多一些符合民族地區文化特色的課程,只有深入學習新疆本地的文化,教師才會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將雙語文化傳承給幼兒,從小培養幼兒的雙語意識、雙語能力和雙語文化的覺醒。
另一方面,在教學見習、實習方面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見習方面的指導:首先在校內集中精力學習教育教學相關方面的理論;其次,組織學生聽優秀教師的常規課,并參與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動,尤其是大賽的評比、選拔;再次,分成小組分享聽課心得,并分析課的優缺點;最后,讓每小組成員都進行同課異構的講課評比。加強每個環節的指導,以利于未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七)成立專業的教育研究中心,推動學前雙語教育的研究工作
成立中國維吾爾族學前教育研究中心,設立學前雙語教育研究專項基金,創立一個有專業研究人員的中國維吾爾族學前雙語教育中心,有目標、有組織、有方案地開展南疆地區,甚至整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學前雙語教育研究與學前雙語教師教育改革研究,為促進南疆地區、北疆地區及全國維吾爾族學前雙語教育發展奠定理論基礎[9]。雙語幼兒園的一線教師,可以通過這個研究中心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根據任職期間的實踐情況與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研究。研究中心的專業理論人員給予理論支持,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努力為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少數民族地區,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實踐具有多樣性,要求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課程要反映地域的特色文化,以培養雙語幼兒的認知結構為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識、能力,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教育應該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變革。
南疆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質量牽動著整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語教育的發展。所以準確而且又有能力承擔學前雙語教育的人就是學前雙語教師,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了教育的質量。國家大力推進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的發展,在現有的學前雙語教師師資數量不足、學前雙語教師專業發展欠缺的情況下,依附當地高校提高教師教育的資源水平是最好的辦法,保障學前教師的師資培養,發展學前雙語教師教育的再培養,最終提升學前雙語教師專業能力,從而提高民族地區學前兒童的雙語水平與能力。
[1]滕星,王軍.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3]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7][加]麥凱,[西]西格恩.雙語教育概論[M].嚴正,柳秀峰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5]張燚.雙語教師培訓培養的十二個問題[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4).
[6]周欣.新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師系統培訓機制探索[J].幼兒教育,2009(11).
[8][9]王淑平,米海敏.學前教育雙語教師的市場需求與培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
(責任編輯:劉宇)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eschool Bilingual Teacher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U Shuang, ZHAO Yuru, ZHU Yu
(KashiUniversity,Kashi,Xinjiang844008,China)
Teachers’education reform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Preschool bilingual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Preschool bilingual teacher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uthern Xinjiang; preschool bilingual teachers; teachers’education
2016-07-07
吳雙(1990-),女,遼寧鞍山人,喀什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基本理論、教師教育。趙裕如(1988-),女,遼寧鞍山人,喀什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學前教育。朱雨(1992-),女,河南駐馬店人,喀什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基本理論和德育。
G752
A
1005-5843(2016)11-0129-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