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論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機制
李姍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我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其“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為鮮明宗旨,為社會做了大量的踏踏實實的工作,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好評。隨著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深入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行動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應隨時代進步和社會進步進一步拓展。但目前我國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著青年志愿者服務的拓展。為此,本文就針對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機制展開討論。
高校 青年志愿者活動 激勵機制
1.定義
激勵就是指青年志愿者協會通過設計某種適當的志愿服務環境、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來引導志愿者的服務動機和激發志愿者的服務熱情,以實現協會和個人的共同目標。機制現在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所以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志愿者激勵機制是指在各個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與自發組織的志愿者群體中,根據絕大部分志愿者的需要,制定符合其發展規律、合理化的行為規范標準和獎罰措施,來激發90后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激情,使其在能力上有所提升,心靈上有所滿足。[1]
2.必要性
隨著我國高校志愿者隊伍規模的不斷增大,志愿服務領域不斷的擴大,我們發現激勵機制對高校青年志愿者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科學的、適合的激勵措施,能夠增強志愿者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也能增加志愿者的信心。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從小在雷鋒精神的熏陶下成長,思想覺悟高,熱衷于報效祖國,獻身公益事業中。[2]
1.缺乏針對性,疏于專業指導
隨著中國志愿領域不斷地發展,志愿者逐漸的認識到,志愿服務并不是不求回報的奉獻;而是在奉獻的同時,自身的能力、滿足感和相應的補助也將相應的得到提升和保障。不少高校在制定志愿者激勵制度和實行的過程中不以學生為重點,不以志愿者喜歡的形式提供相應激勵措施,疏于對志愿者心理或相關技能的指導,致使志愿者激情逐漸減少和志愿者大量流失,從而導致另一類怪圈——學校相關組織強制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失去了志愿最為寶貴的精神。
2.社會環境認可程度不高
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定位不準確,把志愿者當成了廉價的勞動力,常常出現志愿者群體被動的參加校內外的活動,甚至出現被拉去“湊人數”的情況,使志愿者本應該參與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被迫行為,成為一種“行政化”的組織行為。這種現象違背了志愿者的精神實質,嚴重地影響大學生對志愿者的情感認同。同時,學校、社會對于志愿精神宣傳的不到位,使得公眾對志愿者活動的了解較少,往往出現公眾不尊重志愿者的勞動,不認可志愿者的價值。
3.志愿服務專業性不強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除了針對重大服務項目,志愿者能受到系統的專業、技能、服務等培訓,一般小型的志愿活動,志愿者受到的培訓較少,甚至在一些學校,往往疏于志愿者管理,存在志愿者培訓無用論,在志愿者服務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相關法規政策等方面存在不重視甚至培訓空白的現象。如果大學生志愿者長期在志愿服務方面接受不到系統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缺乏實踐中認同,同時也不加以匹配物質獎勵,單獨的以“奉獻精神”是來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活動,不能滿足志愿者的需求,那么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1.加強專業指導,使激勵機制人性化
志愿組織在招募志愿者時,應綜合考慮志愿者的各種因素,如專業技能、志愿意向等,把志愿者安排在一個能夠快樂的實現他自身價值、人身理想的志愿崗位中。志愿服務開展時,應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并根據具體的服務崗位制定具體的培訓,提高服務的效率與質量,并同時對志愿者心理進行相關了解和培訓。志愿服務完成時,應根據志愿者的表現情況以及適應本組織的考核制度給予志愿者相應的評定,并擴大對志愿者的獎勵力度、獎勵方式等,給予志愿者最大的鼓勵和肯定。
2.要不斷加大內、外激勵的力度
志愿者服務的過程可以分解為志愿服務的準備(動機)階段、實踐階段和總結(收獲)階段。總結階段收獲的主要表現形式即為獲得的激勵。激勵從其來源可分為內激勵和外激勵。內激勵源于志愿者對參與活動產生的內在滿足感,如以志愿者身份為驕傲,為能夠展示自我而高興,以及對活動的意義的自覺認識等。而外激勵則是志愿者因為志愿服務取得了成績而受到表揚、嘉獎、宣傳。
3.堅持精神激勵為主,獎懲相結合的原則
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是自愿行為,表現在精神層面的奉獻精神是志愿者自我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理應倡導的風尚。從志愿者的服務動機來看,志愿者的需求層次已擺脫了物質追求,因此,志愿者的激勵也應該以精神激勵為主,使之能夠維護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乃至鞏固志愿行為的動機。另一方面,激勵應該包含著對先進的褒獎和對消極者的鞭策。在實施激勵中,對于僅走形式而無實際效果的志愿者應進行批評教育,對踏踏實實參與服務、卓有成效的個人和集體要進行表彰。
總之,高等學校開展志愿者活動,既是大學生倡導社會新風、奉獻自我、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同時又是在實踐中鍛煉自我、自覺成才的一種途徑。許多高校黨團組織十分重視青年志愿者活動,已經把它納入到學校德育建設的整個環節之中。
[1]王春蘭,袁明符.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特征與激勵對策研究[J].2015.
[2]蔡宜旦,江慧.試論青年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引導和激勵[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