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播技術史學為研究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靖 鳴 王 瑞
?
輿論監督歷史演進的技術邏輯及其展望(下)
——以傳播技術史學為研究視角
□靖鳴王瑞
【摘要】輿論監督是新聞傳播學基本和重要的研究對象,傳播技術是輿論監督歷史演進函數中的重要變量。傳播技術的革新進步使輿論監督的主體、客體及監督范圍擴大,基于網絡互聯移動的傳播技術,催生輿論監督樣態的多樣化。傳播技術對媒介制度和管理產生影響的同時,也會受其反作用的制約。研究認為,新興媒體在進一步融合傳統媒體各類功能之后,將使輿論監督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從而消解公眾和社會的各種表達邊界,并使各種表達訴求和方式實現全面融合,也使其調控和引導更為復雜和困難。這對涉及輿論監督和社會公共表達的制度安排和相關管理而言是一個現實的課題。技術邏輯并非輿論監督變革的唯一變量。
【關鍵詞】傳播技術;輿論監督;媒介形態
(一)語言傳播時代及印刷時代的輿論監督樣態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311篇詩歌。其中的“國風”部分大多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傳誦的詩歌,而另外兩部分“雅”和“頌”則是貴族文人和士大夫階層創作的詩歌。“其中有不少作品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詛咒了統治階級的黑暗政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尖銳矛盾”。[21]“雅”和“頌”的創作者即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雖不屬于社會的最底層,但亦非權貴統治階級,他們受益于知識的普及,利用詩歌形式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雖然當時并無輿論監督一說,但是詩歌的傳唱對輿論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而統治者為了解輿情而開展的“采詩”活動則讓表達不滿情緒的詩歌得以呈現在自己面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輿論監督作用。
近代意義上的輿論監督是大眾傳播技術進步的產物,是隨著報紙的大眾化、市場化慢慢展開的。
1833年9月3日,本·戴(B.Day)在紐約創辦了《太陽報》,于是廉價報刊的出現讓普通公眾購買報紙的行為不再受到經濟因素的制約,報紙開始走進普通公眾的生活,報社開始成為左右社會輿論的機構。
這樣的轉變讓輿論監督呈現出新的樣態。報社在信息收集和發布方面具有巨大的壟斷力,輿論監督主體顯現出向報社等出版機構傾斜的趨勢。雖然報社在原則上是公眾輿論的代言人,但是實際上報社具有比公眾更大的話語權,而有些在報紙上呈現的輿論并不能等同于公眾的輿論。不可否認,由于報社的專業化程度高、社會影響力大,這樣的輿論監督無論是在輿論表達的質量上還是在輿論監督的力度上都超越了大規模發行報紙之前的輿論監督。但是這里的問題是,報紙輿論監督并不等同于公眾的輿論監督。有一段時間,報界相當自信地感到,新聞不僅需要報道,還需要去搜集。事實上,還需要人去制作。凡是進入報紙的東西都是新聞,未進入報紙的則不是新聞。[22]一旦報社被個人或少數利益集團控制,這樣的輿論監督就會變成實現個人目的或是利益集團之間斗爭的輿論武器,從而偏離其公共性的本位。
在印刷傳播時代,報紙在信息傳播方面占據著壟斷地位。受報紙的信息傳播形式所限,當時輿論監督的主要樣態形式是報紙上所登載的消息、通訊、評論等。讀者閱讀報紙上的相關新聞信息,以此形成對社會生活的看法和印象,再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將報紙上看來的新聞傳播給身邊的其他人。在新聞的這種傳播形式中,人們往往會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再將這種混雜了新聞與評論的信息繼續傳播給更多受眾,使得慢慢形成的輿論逐漸擴散開來。當然,報紙上刊載的帶有評論性質的文章,也是人們發表議論、看法的重要依據。
(二)電訊傳播時代輿論監督的樣態
廣播和電視技術的到來則讓新聞媒體傳遞信息的方式、樣態更加多樣。以報紙、雜志為代表的平面印刷媒體不再是新聞媒體的唯一力量。電視臺、廣播電臺開始成為大眾媒體的另外兩種中堅力量。尤其是電視,在新聞媒體引發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提供的信息更為全面。人們不再需要通過廣播播音員的描述來想象事件的具體經過,電視播音員口述信息的同時一般都會伴隨著畫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使用廣播進行信息發送的傳播者對于受眾的控制變弱了,電視需要的是“事實”的畫面(雖然電視中的事實是經過剪接的),而不是繪聲繪色的描述。廣播時代運用廣播的好手段未必能在電視時代呼風喚雨。而電視時代的輿論監督則往往會掉入“電視提供的即是真相”這樣的泥潭。電視圖像技術讓媒體工作者能很輕松地剪接編排電視內容。如果說報紙和廣播傳遞的內容會受到內容制作者影響的話,那么電視制作者對內容的影響更為巨大。因為在電視前,人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電視觀眾更容易相信他們面對的經過編輯的內容即是真相。至此,輿論監督的載體形式由報紙上的文字,轉變為廣播中的聲音,再又發展成電視里文字、聲音及圖像的三方面結合。
通過廣播進行的輿論監督,主要形式和樣態是通過聲音對于新聞信息的報道及主持人的評述。相較于報紙,廣播給受眾帶來一種真實的現場感。當事人的聲音通過錄音設備得以被更多人聽到,從而成為新聞真實性的一項重要依據。而電視則通過影像的形式進一步增加了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給受眾以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但是,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輿論監督的樣態都是傳統媒體將信息傳播給受眾,并且其中夾雜著大量媒體的看法和意見。傳統媒體不僅僅告訴受眾要關注什么信息,甚至還告訴受眾以怎樣的態度看待這些信息。在傳統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表現樣態似乎是以媒體為風眼的一股旋風,媒體指向哪里,輿論的旋風就刮向哪里。當然,受眾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被媒體“俘虜”,但總的來說,普通受眾的力量微乎其微。
(三)網絡時代輿論監督的新樣態
當下網絡傳播技術使輿論監督的樣態發生了很多變化。當然,其變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僅僅發生在網絡傳播技術誕生之后。實際上,在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中,輿論監督形式的變化一直在悄然進行。過去談到輿論監督,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依托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監督。概括說來,報刊時代是訴諸文字,廣播則訴諸聲音,電視則訴諸視覺和聽覺兩種渠道。[23]而網絡媒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變了信息受傳雙方的關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監督及近年興起的微博輿論監督則成為人們更加青睞的輿論監督形態。
大眾媒介對信息極大的掌控力使大眾媒介在輿論監督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強大的資本支持和專業化運作讓大眾媒介能迅速獲知輿論監督客體的信息。而一旦公眾離開大眾媒介,是很難與這些信息取得直接接觸的。大眾媒介想要控制并左右輿論監督對象、內容和發展方向是輕而易舉的。
在網絡技術出現之前,不論是信息的發送還是觀點的表達,大眾媒介基本主導了輿論監督的整個進程。這也是一些學者認為輿論監督的主體即是新聞媒體的原因。網絡技術的到來拓展了輿論監督主體的類別。如果個人采寫新聞并通過網絡發布,那么這個個體也能被稱作是新聞媒體,即現在所說的“公民記者”。而傳統大眾媒介在網絡中同樣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著。報紙有網絡電子版,電視臺、廣播電臺有網絡點播。現在新興的微博中更是充斥著大量的傳統大眾媒介用戶。輿論監督主體多樣化帶來的積極轉變顯而易見。更多的人能直接參與到輿論監督中去,而不必通過傳統大眾媒介進行代言。在傳統大眾媒介時代,公眾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獲取社會重大事件的信息,由此引發的輿論又得通過這些傳統大眾媒介得以呈現,形成輿論壓力,達到輿論監督的功效。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發送和反饋的周期長,同時傳統大眾媒介易于管理和控制的特點也會被權力主體和少數利益集團所使用,從而達到掩蓋輿論真相的目的。在實時性極高的微博時代,人與人之間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在此種情形下,輿論監督主體之間的信息交往呈現出高速度、多媒體的特點。輿論監督主體能通過微博在第一時間獲知被監督客體的信息及其相關輿情,并同時反饋信息,迅速形成對客體的輿論監督。每個人都在說,作為聽眾的人們應接不暇。輿論監督信息變成了快餐文化,成為人們的精神消遣,而非一項嚴肅的公民活動。微博平臺幾乎每天都有重大的輿論監督信息,而且推陳出新的周期又很短,微博輿論監督的熱點很快從這一個轉向另一個。微博巨大的信息量帶來的這種效應讓受監督者承受輿論壓力的時間變短。
由于傳播技術的演化,媒介政策會隨之調整,不同的媒介政策適用于不同的傳播技術。這在各國的媒介制度變遷中都有體現。[24]筆者認為,新傳播技術會帶來媒介生態的結構性變化,對于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而言,新傳播技術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會改變輿論監督和公共表達的生態,這中間既包括新聞生態,也包括政治生態。從具體途徑來說,由于媒介體制與政治體制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為技術作用與媒介體制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一種“間接途徑”,通過作用于政治體制再傳導到媒介制度上來。如網絡技術的出現使政府的政治運作模式發生了某種改變,它能夠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進而傳導到媒介體制改革上來。[25]媒介制度會影響傳播技術的普及和使用。限制傳播技術的使用,其傳播技術可能形成的輿論監督的演化將很難出現。
20世紀以來,廣播電視技術出現并迅速發展。在美國,《第一修正案》是否適合新的傳播媒介,無線電廣播、電視及有線電視在聯邦最高法院引起爭議。而1996年《電信法》的頒布,則是美國政府在廣播電視上放松管制的標志,無線電頻率的商品性質被廣為接受,廣播電視與其他企業沒有質的不同,技術的演化促使美國的媒介管理制度實現了“變遷”。[26]而在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的進程中,印刷技術、電報與廣播技術、網絡技術等也極大地推動了媒介制度的變遷。這些變遷表現在媒介的采編制度、經營制度及媒介的宏觀管理制度兩個方面。從1815年馬禮遜出版《華英詞典》,中國開始使用鉛字印刷技術;到1871年香港、上海海底電纜開通,電報正式啟用;再到20世紀20年代及50年代廣播技術與電視技術分別在中國出現;一直到如今網絡傳播技術在中國的普及與興盛,這期間始終伴隨著傳播技術對相關媒介制度的影響。
傳播技術的進步、創新對媒介制度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反之,媒介制度以及相關的管理政策,也會限制傳播技術的發展。筆者研究發現,在晚清時期,西方的電報技術已經傳入我國,但是清政府的統治者出于封建專制的考慮,認為這一技術禍害甚大,會驚擾民眾、變亂風俗,于是禁止電報網絡的使用,依舊采取依靠馬匹驛站的方式傳遞信息。因此,中國近代在信息傳播方面遠遠落后于西方列強,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任何企圖憑借一己權力,阻擋歷史進步之車輪的行為都只會是螳臂當車。世界范圍內傳播技術的進步逼迫當時落后、愚昧的清政府及中國社會不得不接納、采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麥奎爾認為,對媒介的社會控制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出于政治原因對內容的控制;第二種是出于文化和(或)道德原因對內容的控制;第三種是出于技術原因對基礎設施的控制;第四種是出于經濟原因對基礎設施的控制。[27]為了更好地對傳播技術進行管理,并促使更加有效的傳播技術得以發明,以運用到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的實踐中,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從這樣幾個方面加以管理,對現行的不合理的媒介制度進行及時調整。
輿論監督在促進社會發展與繁榮的過程中,起到的僅僅是預警和“把脈”的作用,輿論可以實行監督,但輿論不能代替執法。輿論監督同時取決于政府對其功能、地位、定位、作用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和處理與其關系與矛盾。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只是形成輿論和壓力。目前在中國,普通公眾在與行政、司法的關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所以現在不少百姓習慣的做法是,出了問題找媒體解決。現在更多人認為,社會難點問題上了微博,“事情就好辦了”。筆者認為,贏得受眾的信賴固然是值得媒體工作者驕傲的事情,但這種媒體代替執法(包括媒體審判)的事情卻很值得人們反思。執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要反思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之處,而媒體工作者也要認真思考自己在工作方面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真的把“無冕之王”的帽子戴在了自己頭上。同時,如果傳統媒體的公共表達比較充分,那么新媒體就只是起到了快速便捷地提供信息并形成輿論的作用,恰如微博在歐美并非像在新興經濟體國家那樣火爆。
每一種新傳播技術在誕生伊始,都給予人們以許多期盼。人們總是期待著新媒介可以彌補舊媒介的不足,在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方面起到更好的作用。然而,新的傳播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我們會發現其具有種種缺憾與不足。
(一)語言傳播時代的“烏合之眾”重現在網絡時代
在語言傳播時代,口頭傳播的直觀性強,但是記錄性差。口頭傳播的媒介特性降低了輿論傳播和輿論監督的準確性。中國古代便有“三人成虎”的典故。同時,口頭傳播形成的輿論需要人群的集合。而這種群體討論是否合乎理性也是存在疑問的。勒龐(Gustave Le Bon)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中寫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28]雖然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看法有其貴族主義的偏見,但是他提出的問題卻是值得思考的。羅伯特·墨頓(Robert King Merton)在評述勒龐這部著作時寫道:“反對者可以駁斥勒龐的言論,但是他們不能對它視而不見,至少,假如他們不想放棄對社會心理學問題的關心,他們就不能這樣做,因為那都是些基本的問題。”[29]事實證明,勒龐的憂慮和墨頓的評論還是具有一定的預見性的。在現今的微博輿論監督中,群體心理的現象以微博暴力的形式出現,而這種暴力則讓本該使社會更加規范的輿論監督走向了它的背面。
網絡時代人們日漸熟知的“網絡水軍”是網絡表達暴力的典型例證之一。網絡水軍是網絡最近衍生出的一種新職業,以注水發帖來獲取報酬。網絡水軍們在網絡掀起一陣陣輿論的狂風巨浪,但其結果往往是事實的真相被淹沒在漫天水霧之中,輿論監督偏離方向,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二)報紙、廣播、電視迎合市場,缺乏互動
對繁難文字的壟斷權,曾經是東方大規模政治組織賴以生存的基礎。后來這種壟斷被摧毀了。字母表對不同語言的適應力,削弱了抹平差別、整齊劃一的可能性,增加了治理問題的難度,大規模的政治組織帶來致命的后果。[30]當然,在早期的文字傳播時代,所謂輿論監督的施行還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因為文字的使用權利基本上只掌握在上層社會的少數人手中,絕大多數的人并不具有認字及書寫的能力,也就更談不上使用文字這種在當時較為先進的方式表達、傳遞思想。
而報紙,尤其是現代的大眾報紙,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媒介產品,必然免不了要將發行量這樣的經濟利益因素考慮在內,如此一來,迎合市場的做法自然致使其在輿論監督方面的力量大打折扣。
傳播速度、感染力及收聽的便利性成為廣播時代輿論監督的一大亮點。迅捷的信息、具有感染力的嗓音,都能迅速引發廣播聽眾對某個事件的關注。廣播的技術特性讓每個善于使用它的人都能迅速在很大范圍內營造輿論,廣播技術的這種特性讓廣播時代的輿論監督又呈現出新的景象。但是,廣播自身所存在的只可聽、不可視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輿論監督作用的發揮。
電視與廣播、報紙等傳統大眾媒介一樣都存在信息傳播單向性的特點。電視機前的觀眾更多的是一人或幾人的小團體,電視是提供輿論監督信息的好手,卻不是公眾行使輿論監督權的平臺。電視提供的信息讓人們有了進行輿論監督的沖動,而電視中的輿論監督,如侃侃而談的專家和評論員卻不能代表電視受眾全體的聲音。對某個事件義憤填膺的電視觀眾在收看電視評論時往往發現那個評論員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并不相符,而個人的聲音卻很難在電視中得到呈現。
(三)新媒體傳播時代泥沙俱下,輿論監督亂象叢生
網絡技術的平易近人曾經讓不少人歡呼真正的民主、公民政治訴求終于可以實現了,但是當人們看到網絡暴民們在網絡中為了一些無聊的事情大打口水仗的時候,我們又發現網絡民主只不過是又一個烏托邦。網絡技術的特點決定了其使用的便捷性。網絡技術的門檻是極低的,只要懂得基本的電腦知識,外加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或擁有一部3G手機,人們就能在互聯網的世界中自由翱翔。網絡“低門檻”對輿論監督帶來的一個最偉大的積極意義是能為更多的人參與輿論監督創造技術條件,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我們無法預知一些特殊利益群體借助網絡技術會把輿論監督變得更好還是更糟。網絡“低門檻”不僅表現在低準入制,更表現在信息發布的“低門檻”。網絡信息發布不同于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網絡信息發布是幾乎沒有“把關人”的。從我國目前的狀況看,除威脅國家穩定的信息外,大部分信息在網絡上的發布都是不受限制的。這種信息發布的“低門檻”加之目前我國網絡的匿名性讓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無理謾罵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我國網絡實名制推行較慢,對一些不負責任、惡語誣陷、中傷他人構成誹謗罪的言論較難追查,這更加加劇了此類言論的猖狂度。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輿情輿論的監控監管對于網絡輿論監督的順利開展是極富意義的。
隨著傳播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演進,視頻、圖像、聲音的制作將會變得越來越平民化,而這種趨勢現在已經開始慢慢顯現。因此,筆者認為,“自媒體”的角色將會慢慢從評論員演變為記者和評論員的集合體。微博輿論監督中的意見交流和信息傳播將會變為兩個地位等同的部分。如果技術帶來的這種微博輿論監督浪潮席卷而來的話,首先面臨挑戰的便是個人的隱私權。“狗仔隊”將不再是部分記者的代名詞,身邊的每個微博用戶都可能是“狗仔隊”。最新意義上的媒體無所不在,人們的生活將會被置于千萬雙眼睛之下。就算法律能一定程度上制約微博輿論監督侵權行為的發生,人們的生活也將會因時刻被窺視而壓力倍增。其次,自媒體高度發達的微博輿論監督將會變得事無巨細。微博用戶會選擇傳播與自己相關的事件,極易造成所有人都在說,而沒有人在聽的情況,其監督效果也將會打折。
(四)網絡傳播技術對輿論監督的壟斷傾向
每種傳播技術為人們呈現的世界是不同的。印刷術帶來了書籍和報紙,人們通過文字了解世界。文字信息引導人們的輿論監督。實際上,報刊文章不過是作者對于世界的重構,而讀者又在自己腦中想象世界的未知和本來面目,這種想象中的世界與客觀世界是存在差距的。印刷術對于輿論監督的壟斷就在于,人們以為通過印刷文字了解到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而忽略了作為中介的印刷文字。這種壟斷傾向在之后的廣播、電視技術中依然存在,并且程度還加劇了。因為廣播、電視技術讓人們更加相信從中了解到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而忽略了聲音、圖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人們對于媒介的信任更加劇了傳播技術的壟斷,而這種壟斷一旦為個別人利用來引發、引導輿論,其后果更是可怕的。微博正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人們接觸最頻繁的媒體。微博技術特性讓信息以碎片化的樣態呈現出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有被微博技術特性所影響乃至壟斷的傾向。微博的碎片化表達、傳播使人們眼中的世界也成為一個碎片化的世界。碎片化對微博輿論監督來說則意味著輿論監督事件之間的割裂、關注持續性的減弱及狂歡過后的遺忘。
傳播技術還壟斷了媒介自身的一些行為,束縛了媒介的輿論監督。印刷術、電子傳播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大規模傳播讓新聞媒體有了大量的受眾群。這些受眾是新聞媒體生產的新聞產品的消費者,也是新聞媒體賴以生存的群體。不斷發展的傳播技術在讓信息傳播更為迅捷的同時,也讓我們開始關注與傳播技術本身有關的東西。發行人開始關注報紙的發行量,廣播和電視的收聽收視率,以及網頁的點擊率,而往往忽略了媒介提供信息內容本身。
新聞媒體也在陷入這種技術壟斷,發行量、收聽收視率和點擊率成了新聞媒體追逐的目標,因為這些數字能為新聞媒體帶來廣告收益和社會地位。一些嚴肅卻不受人歡迎的內容遭到了摒棄,而往往輿論監督的正是這些嚴肅卻不受歡迎的內容。輿論監督作為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正在被遺忘。為了提升這些技術統計的數據,新聞媒體制造受眾喜歡看的新聞產品,而不是從事新聞媒體應該做的工作。更糟糕的是,一些新聞媒體為了維護廣告主的利益,把對廣告主的輿論監督擱置一邊。
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常常以負面報道的形式出現,一些新聞媒體為了維護廣告主的利益而減小輿論監督的力度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不可否認,廣告收入是新聞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新聞媒體刊載廣告無可厚非。但如果新聞媒體為了提升發行量或收聽收視率或點擊率等數據以吸引廣告主,并且為了維護廣告主的利益而放棄一部分輿論監督內容的話,這樣的行為就是讓數據及數據背后的技術占據了主導地位,從而放棄了社會責任。
微博同樣會束縛使用者本身的行為。粉絲數量、輿論壓力是束縛微博用戶行為的兩個重要因素。增加自己的粉絲數量意味著迎合大多數人的偏好和思想,而這種迎合一定程度上會誤導自身的判斷。由于微博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幾乎所有人都能在自己和別人的頁面自由表達意見(被拉入黑名單者除外),一種意見的表達往往會受到不同意見的抨擊,而一旦這種抨擊游離理性辯論的范疇,變為惡意的人身攻擊,將會對被攻擊者造成十分巨大的傷害。在微博輿論監督中,意見的交流與沖擊是不可避免的,而由微博特性帶來的輿論壓力則有可能對一些少數意見形成壓制,形成輿論暴力。
另外,傳播技術對社會文化也存在壟斷傾向,這也是波斯曼在看到盛行的電視文化時感到憂慮的地方。印刷術帶來的印刷文字大規模盛行讓書籍和報紙迅速占據了人們的生活。“在印刷術統治下的文化中,公眾話語往往是事實和觀點明確而有序的組合,大眾通常都有能力進行這樣的話語活動。”[31]這樣的公眾話語形式對于輿論監督的開展是有利的。而隨之而來的廣播、電視技術則使社會文化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搖滾樂、電視劇等大眾文化產物隨之而來。這里并不是說廣播、電視就無法開展嚴肅的輿論監督活動,而是說廣播、電視的表現形式改變了社會文化。“電視的思維方式和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32]廣播、電視主導的娛樂文化顯然對輿論監督是不利的。娛樂性在網絡技術環境中的體現更為明顯。或許有人會說當今的微博客輿論監督功效很大。的確,我們承認新技術為輿論監督帶來的便捷,微博客前所未有的實時互動性和廣泛參與性確實有助于輿論監督的開展。但是技術帶來的文化壟斷卻在無聲無息中麻醉了公眾。不難發現,中國國內幾家較大的微博客網站受關注程度最高的用戶十有八九是娛樂明星。
一般認為,技術決定論是這樣一種傾向:“技術決定論通常指強調技術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認為技術是能直接主宰社會命運的一種思想。技術決定論把技術看成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技術的狀況和作用不會因其他社會因素而變更;相反,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活動的秩序和人類生活的質量,都單向地、唯一地決定于技術的發展,受技術的控制。”[33]
傳播技術是人類技術的一種重要類型,與社會發展聯系緊密。媒介環境學派研究傳播技術工具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強調傳播技術的作用。媒介環境學派認為,媒介創造的環境改變了世界和人類自我原有的生存和發展模式,也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模式,使傳統社會發展的根基發生某種程度的動搖。[34]一個共識是,人類發展已經邁過工業社會階段,進入到全新的信息社會,信息將成為人類發展的主要能量。當然,這是與新媒介技術的發展無法分割的。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對社會環境造成的重要影響不容置疑,根據前文的分析,對輿論監督所帶來的變革也是意義非常的。但是應當反思,如此強調技術變革的力量,會不會被斥為“技術決定論”,抑或是“媒介決定論”?
實際上,從表面上看,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思想很難與技術決定論撇清關系,這也是媒介環境學派為一些學者所詬病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仔細分析麥克盧漢等人的理論,我們應當發現,媒介環境理論“承認多種因素對社會歷史變化的影響和人在媒介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不認為社會將在技術的規定下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演進,更沒有為我們描繪一個萬事詳備的未來。他們只是刻意強調,媒介本身與社會圖景的宏觀變化有著莫大的關系”。[35]
這里必須指出,任何通過單一變量來思考決定人類發展的動因都是片面的、不合實際的。在不同傳統、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的社會背景中,媒介技術的變化將對社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影響也是有大有小,不能一概而論。
一個顯見的例子是印刷術的發明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中的影響。前文也曾提到,古登堡印刷機的發明推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大變革。但是,我們很難說清是印刷機的發明使得知識傳播更加便捷,從而促成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還是文藝復興運動對知識傳播的需求,促成了古登堡印刷機的發明。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古登堡并非印刷術的唯一發明者,早在古登堡發明印刷機的四百多年前,我國宋代的工匠畢昇便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可惜的是,雖然印刷術被稱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在此后將近一千年的漫長封建社會中,我國并沒有因傳播技術的重大變革而產生如歐洲文藝復興一樣的思想解放運動,封建王朝繼續在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中緩慢前行。歷代封建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劇,自下而上的輿論監督環境不但沒有松弛,反而越來越緊縮,至明清時代,文字獄更是大行其道。由此可以看到,中國與西方兩種文明的差異,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相較于單一的技術決定論的觀點,媒介環境學家保羅·萊文森提出的軟決定論或許對理解技術的決定作用更有啟發:“軟決定是一種系統,它認為技術只決定事物可能發生(沒有技術就不可能發生相應的結果),而不是認為技術會產生不可避免的絕對結果。在這樣的系統中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也就是說其他的因素同樣對結果的產生起作用”[36]。
因此,我們認為,歷史演進中的各種變革都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都是各種社會因素合力的結果。但是也應當看到,分析每一次具體的變革,某一種因素或者幾種因素可能會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也不排除是決定性作用的可能。討論傳播技術變革對輿論監督的影響,其意義也就在于此。
有社會學家分析指出,在現代社會,集各種功能于一身的角色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各異的不同角色扮演者。[37]在現實生活中,網絡媒介尤其是微博工具,憑借自身融合多種媒介功能于一體的優勢,在信息傳播及輿論監督方面似乎正在扮演著這樣一種全能的角色。對于不少受眾來說,仿佛一些棘手的問題一旦出現在微博上,便會因為其引起的輿論旋風迎刃而解。筆者認為,現在微博在人們心中具有如此強大的輿論監督能量,一方面是由如上文所分析的微博工具自身的特性所導致,而另一個更加需要引起重視的方面是由目前傳統媒體尚存的在輿論監督上的滯后、不足、不敢作為等因素造成的。過分依賴網絡或者微博,容易導致輿論監督的失衡。要想真正做到健康、和諧地發展,報紙、廣播、電視就必須在未來做出相應的調整,使輿論監督的力度、深度、廣度、速度和效率等得以切實有效的提升。
另外,網絡等新媒體的使用者往往還是只能在虛擬世界的輿論監督中“搖旗吶喊”,在現實世界里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決策權力。傳播技術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生產過程和發揮的作用明顯不同。雖然兩者有互動性,例如不少傳統媒體都已經開設了官方微博,但是目前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在監督中只處于接受公民監督和回應并引發輿論的階段。這是由于現在不同媒體的受眾范圍并不相同,輿論監督的隊伍也存在分化。官員和中年以上的人群主要還是接觸傳統媒體,而年輕一代更加偏愛網絡新媒體。新媒體技術的輿論監督、公共表達更加有利于實現基層、底層、微觀和中觀的意見訴求,主要是因為表達者基本只關注或只能關注到自己信息收集場域和能力、思維聚焦的現實問題,且大都不是宏觀層面、國家層面的意見表達。如果將來網絡媒體可以更全面、更高質量地融合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吸引更多具有公權力的主體的青睞,新媒體輿論監督才會全面、徹底地彰顯其功能與作用,在輿論監督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其實,現在網絡媒介上的意見領袖已經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政府等權力主體和一些官員也陸續充當起了意見領袖的角色。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變化無形之中就打破、消解了傳統媒體意見和表達的單一制意見壟斷的格局。新媒體的公共表達和輿論監督也對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形成了信息、議題設置的反哺與倒逼。新媒體這樣的倒逼將迫使傳統媒體盡快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傳統媒體可以利用自己在公信力、嚴肅性等方面的優勢,邀請政府領導走進演播室、走到話筒前、走上報紙和雜志的相關版面,與公眾一同參與輿論監督。
再者,當人們對微博微信帶來的自由表達大加肯定和褒獎的時候,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微博微信上的內容還是需要得到傳統媒體和社會管理部門乃至高層的重視之后才會產生重要的效果。微博微信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通道和平臺,就必須考慮通道出口與入口的問題。微博微信通道的入口端情況相當復雜,微博微信的信源渠道特別廣。就微博而言,微博上的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要么是微博上的信息直接傳播給其他微博用戶,要么是微博上的信息引起傳統媒體和社會管理部門乃至高層的重視,于是在經過傳統媒體放大強化之后再次回到微博之中,而后一種情況往往會使得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的效果得到增強。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就目前而言,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受眾群體畢竟還是大于網絡用戶。由此再次證明,若想要繼續加強輿論監督的效果,必須將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進一步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傳播技術的簡單相加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各類傳播技術在輿論監督的樣態、功能和內容上的全面融合和互動。
鑒于微博微信上的很多信息并非原創,而是來自對其他網站內容的直接復制和粘貼。一些影響力較大的門戶網站、新聞網站及論壇社區等都是微博微信重要的信息源和輿論源。就微博而言,各種網絡媒體對微博輿論監督的引導也是應該予以重視的;同時,也有必要培養自媒體“意見領袖”直接引導微博輿論監督。“意見領袖”若是能夠積極發布和傳播事實真相,以正確的觀點引導輿論,那么對公眾在微博上進行的輿論監督將擁有更加直接和有效的引導力量。
媒介制度等其他因素對傳播技術的作用與反作用,一定會使傳播技術不斷演進,并使新媒體樣態和表達方式以嶄新的乃至出人意料的樣態和表達方式出現,傳播技術也將為輿論監督、公眾表達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我們認為,傳播技術始終在輿論監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播技術的演化、進步乃至革命性顛覆促使輿論監督的主體、客體、表現形式、特性以及功能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如果技術和工具本身及其所帶來的變化占據事物發展主導地位的話,技術和工具就失去了其意義,傳播技術就會成為輿論監督的枷鎖,從而形成技術壟斷。大眾傳媒作為輿論監督的重要組織和平臺,應該將傳播技術更有效地運用于新聞傳播、輿論監督(公民的政治參與和意見表達),而不是被傳播技術所制約。
社會學家帕斯森在《社會制度》中強調制度化的規范和價值觀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不同的社會地位決定不同的社會角色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一個社會系統或是它的子系統的基礎是有目的的行動者,在社會互相作用的網絡中,每個行動者都扮演著和他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其他行動者所期待的角色。[38]公民期待著輿論監督在社會、政府、經濟社會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那么就需要每一個參與到輿論監督中的媒介機構和所有社會主體的共同努力。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傳播技術的不斷變革帶來的不僅僅是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實際操作中的演進,同樣也給輿論監督的理論研究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輿論監督的理論遭遇解構和重新建構的糾結和茫然的興奮中。傳統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理論研究的著眼點基本停留在媒體機構的輿論引導和受眾的反饋上,而現實情況早已與此大相徑庭。因此,筆者認為,對輿論監督的理論研究及最新建構,也必須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對實踐層面的實際操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我們知道,傳播技術是影響輿論監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政治架構、制度安排、法律建設、社會文化等對輿論監督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這顯然已經不是本研究的任務。本文只是為學界提供關于輿論監督研究的一個視角,希望能引起學界對輿論監督演進與發展等問題的注意,且有些觀點和分析尚不成熟和科學,有些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和討論。我們會一直關注和研究其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手機輿情形成機制及應對研究”(批準號:11BXW043);南京師范大學科研啟動基金“微博輿論監督研判與引導研究”(項目編號:11090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21]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詩經研究論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63.
[2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65.
[23]潘祥輝.媒介演化論: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87.
[24]潘祥輝.媒介演化論: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76.
[25]潘祥輝.媒介演化論: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90.
[26]潘祥輝.媒介演化論: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72-273.
[27]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8.
[28]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9.
[29]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
[30]伊尼斯.帝國與傳播[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4—75.
[31]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8.
[32]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2.
[33]于光遠,等.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225.
[34]王冰.北美媒介環境學的理論想象[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1.
[35]李明偉.媒介環境學派與“技術決定論”[J].國際新聞界,2006 (11).
[36]保羅·萊文森.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M].熊澄宇,等譯.北京:淸華大學出版社,2002:4.
[37]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的思想[M].石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641.
[38]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的思想[M].石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638.
(靖鳴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瑞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