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力立
?
“互聯網+”環境下傳媒實驗教學結構性變革
——論全媒體實驗室“教學云”平臺的建設與管理
□覃力立
目前我國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傳統的封閉式實驗室建設,存在著來自管理模式、資金來源、體制性障礙等方面的種種弊端。高校是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而實驗實踐教學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環節,因此,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節拍。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全媒體實驗室要基于云平臺的搭建和部署,充分展示“教學云”平臺的獨特魅力。
(一)分散型的管理模式
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依附于理論教學,依據理論課程而設置,這種分散型的管理模式忽視了實驗教學體系的整體性,割裂了每個實驗間的有機聯系,不利于學生的實驗技能、綜合能力及科研協作能力的培養。有些設備甚至在配合理論課教學的實驗環節使用外,其余時間完全被閑置,尤其是高端設備器材使用率低,這是嚴重的資源浪費。[1]
(二)資金來源的唯一性
開放式實驗室建設,尤其是影視傳媒實驗室要比其他學科實驗室花費更大,其設備價格昂貴,更新換代迅速,實驗耗材、保養費、維修費等也相應提高,因此解決實驗室建設中的融資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實驗室是高校的附屬品,實驗設備的購買就僅靠校方投資一個渠道,實驗室的建設顯然受到了限制。
(三)體制性障礙
集權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存在著嚴重的計劃性制度障礙。教務處領導管理教師,教師管理學生,教務處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和評判者,教師是嚴格的執行者和被監督者。這個體制性障礙與“互聯網+”時代顯然格格不入,必須有符合時代特征的制度出臺。
(一)建設開放的“教學云”平臺
“互聯網+”時代追求通過資源共享來實現產出的最大化。無論是“傳統教育+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教育+實驗實踐平臺”,都需要教育行業中實力雄厚的高校打造教學平臺并與社會進行資源共享,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就是一個為學生開放的主要資源基地。互聯網教育將對與其配套的實驗實踐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個性化的實驗驗證、技能培訓要求實驗室的實驗項目更多、更具深度,從而對設備器材的種類要求更加多樣化。相應地對線下的實驗實踐教學提出了空間、時間、課程、項目、進程等方面更加自由的要求。另外,集體參與的大型作品項目必須由教師現場做藝術指導,作品創作、制作技術的研發都將對設備器材的先進性有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的傳媒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可稱作中心或基地,這將是一個由實驗教師、實驗課程、實驗項目、實驗設備、實驗場地、大數據云、管理人員等組成的綜合系統。[2]
這個“教學云”平臺提供各個相關學科的教學大綱、實驗項目、教學進度、實驗要求、儀器使用、實驗課件、實驗視頻、技能學習要求、文字及圖片搜索查詢、評價反饋、在線答疑、自測練習、階段測試、試卷管理等在線服務功能,集實驗指導、實驗管理、實驗實施、討論交流、分析評價等于一體。[3]
傳媒教學要通過與互聯網的合作,使實驗實踐教學平臺服務于更廣泛的用戶,憑借自身教學的優勢,大規模發展教學服務,在升級線上的同時也要升級線下,并借助大數據,推動實驗實踐教學的發展,迎接“定制式”實驗實踐教學時代的到來。
(二)成立游學控股,建設多個大型傳媒實驗實踐教學目的地
“互聯網+”時代,高校要成立自己的游學控股,打造游學實驗室,建設多個大型傳媒實驗實踐教學目的地。投資傳媒實驗實踐教學同城網,打造線上線下目的地融合為一體的傳媒游學模式。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有目的地的線下公司和線上各渠道相聯合的情況,很多教育僅僅局限于理論教學是純粹線上,實驗實踐是純粹線下,但是沒有目的地。我們設想將要打造的大型傳媒實驗實踐教學目的地,就是把這種線上、線下目的地捆綁在一起。
因為有了實驗室和互聯網的結合,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渠道,他們不僅在線上得到教學,也在線下得到更好的教學與服務。我們不僅能夠把傳統的教學做得更好,同時也能夠讓實驗、實踐、創作等平臺上的教學做得更好,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讓各學科的教師、設備產品、融資鏈上的伙伴受益,以服務學生為目的,推動整個傳媒教學的轉型發展。
“互聯網+游學”的出現,使得今后“學校”這個概念或將被重新定義。學校或許就是指實驗室,或者是鑒定考核證書的機構。
(一)推行輕資產融資模式解決資金問題
高校實驗室建設只有校方投資一個渠道,傳統的重資產模式建設速度慢,影視傳媒實驗室建設要比其他學科實驗室花費更大,眾所周知,影視設備價格昂貴,更新換代迅速,解決實驗室建設中的融資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傳媒實驗實踐教學實驗室的建設全面推行輕資產模式,用別人的錢來投資,產權是別人的,租金絕大部分是別人的,自己只提供實驗項目設計、教學、運行管理等服務。“互聯網+金融”,使得金融開放,通過成立金融集團、消費金融公司等,運用互聯網平臺將金融云化,為合作伙伴提供眾籌、供應鏈融資和消費信貸,將校方、設備商、項目、課題、金融單位、大數據等各個環節都做成一個個獨立的系統,使其成為實驗實踐互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采用開放是根本,數據是導向的新型管理模式
和互聯網進行合作,我們首先希望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更方便、更快捷,“互聯網+實驗室”管理模式可以采用開放是根本、數據是導向的新型管理模式。未來教學的轉型,教學必須掌握學生的相關數據,教學必須改變自己去適應學生。[4]
1.開放是根本
(1)師資、課程開放。主管部門注冊認定的實驗教師在網上掛牌授課,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跨校跨地域選該實驗平臺的實驗課、實驗教師。實驗教師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跨校跨地域流動。
(2)考核開放。①考核時間開放:單一項目可以隨時考核,多項目的課程結業考核;②考核形式開放:創新創作項目可通過專家組評審考核、參展參賽獲獎、上網社會評比;③考核結論開放:考核結果網上公示,跨校跨地區認可。
(3)時間開放。互聯網線上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個別化學習,這就決定了學生個人的需求,當然也可能在任何時間以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因此對配套的線下實驗實踐學習也要求能夠個別化,做到時間開放自由。
(4)項目開放。除班級實驗課外,更多的是通過網絡報名或自由結合的某項目小組實驗,甚至是個人的實驗和實踐項目創新創造實驗。實驗項目設有必修項目、可選項目、定制項目(包含創作項目)等。
(5)進度開放。互聯網線上個別化的教學,打破了“班級”的概念,學生個人可以隨時進入網絡系統學習,也可以隨時結束課程,個別化的互聯網教育拉開了教學進度,相應地不再是集體化的大班實驗課,而是個別化的、進度參差不齊的實驗項目。因此實驗課程不再統一學時,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實驗經驗、項目要求,自行增減學時。這種參差不齊的學習進度就要求配套的線下實驗實踐項目也必須以個別或小組的形式隨時隨地進行。
(6)地域開放。可跨校跨地域游學。例如學生在廣西云南等地通過網絡學習了北京某傳媒大學的課程,可以在當地有資質的實驗平臺就近實踐、創作,完成實驗實踐課時和考核目標,最終通過該傳媒大學的考核(很可能是異地的網絡考試),即可取得該傳媒大學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招生名額不再受限制,在開放的網絡時代,學生甚至可以去參加國外高校的考試。
實驗平臺的資質就好比是醫院的級別,異地醫療或線上醫療,只要有某級別及其以上醫院的醫技報告,在規定時限內都認可、有效,可參照。那么同樣有一定資質的實驗平臺的實驗實踐成績,在“互聯網+”時代也可跨校跨地域認可。教育主管部門要做的只是定期對實驗平臺進行檢查、考核,認定其級別。“互聯網+”時代,學校開放,引入戰略合作伙伴,遍布全市甚至遍布全球的實驗實踐教學設備資源、教學資源、服務資源,都將為實驗實踐教學平臺的教師和學生帶來豐富的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的體驗。
(7)使用開放。學生通過開放的網絡,在跨校跨專業學習的狀態下,也可跨校跨專業進入實驗室。采用刷卡進實驗室,刷卡使用設備(校園卡,或稱學習卡),學生可以跨校、跨聯盟,因而可以跨實驗室使用。卡里面除了記載學生信息外,還將有課時、學分等相關信息。各高校可依據學分進行費用結算,也可以依靠人臉、指紋、眼紋識別技術,取代校園卡。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傳媒實驗實踐教學的運營效率,節省大量時間,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便利,線下實體資源也因為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存在,利用率變得更高。這就是我們移動“互聯網+實驗實踐”平臺帶來的巨大變化。[4]
2.數據是導向
對于實驗教學來說,數據將是核心資源。
數據服務,是“互聯網+”帶給實驗實踐教學的最大價值之一。
很多企業在做決策前都需要精準的數據分析,需要海量的數據和強大的IT系統。隨著輕資產融資模式的推行,實驗室建設速度將大大提高,這就需要我們互聯網的數據庫——跨校聯盟的數據云來提供支持。這個數據中心我們仍然可以叫實驗實踐教學中心,這個中心將來另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獲取大數據,即學生數據、設備數據、教師數據、課程及項目數據等,依托收集到的這些大數據可以用來進一步籌劃以后的教學和實驗室建設。
如今學習渠道的定義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前我們所說的渠道,指的可能就是實驗室和PC,而現在的渠道已經是所有與學生的連接點。以云平臺為基礎,凡是能接觸到學生的連接點都可能變為渠道,一臺電視機、一個二維碼,甚至一幅圖片,都可能成為學生參與實驗的渠道。
運用互聯網管理,完成相關理論課程規定的課時后,融合的結果是:根據不同的實驗項目來選擇一個和學生最接近、最契合學生學習習慣的連接點;教師根據不同的項目通過實驗平臺不同的渠道進行精準的教學,為學生打造一條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教學高速公路。這才是實驗室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別榮海,俞海洋.地方“211工程”高校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
[2]杜明輝,葉朝良,劉鵬.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7).
[3]劉立,張臣文,李文聯,等.網絡實驗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
[4]崔貫勛.基于云計算技術的MOOC實踐教學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8).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實驗師)
編校:張紅玲
(1)學生數據: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是教師逐一對學生在實驗實踐過程中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和考試成績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缺少指向性、目標不明確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指導難以做到有的放矢。要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在將來的教育云空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人中心,這些數據將詳細記錄他們自己在實驗室的實驗實踐學習進度和過程,教師通過這種“數據思維”,全面跟蹤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和特點。通過對這個數據的統計和挖掘,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就會越來越科學、越來越準確,教育也才會變得更加科學高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這樣才會出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2)設備數據:每臺安裝有芯片的設備都和數據云聯網,實時記錄著設備使用者使用的時間和地點及設備狀況,數據庫實時統計著每臺設備的利用率、折舊率,管理者實時掌握學生對設備的興趣點及設備的到期年限等。我們掌握了這些數據,通過對線上線下教學數據的挖掘,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包括實驗項目、精準推薦、項目定制和實驗教學管理等在內的模塊和應用,通過大數據運用和分析,找到今后發展的方向,為實驗實踐教學的發展做出一個非常準確的定位,用以制訂今后設備的投向計劃,同時也能為相關的上級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支持。
(3)教師數據:在線注冊教師除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貫、學歷、教學經歷、研究方向、學術成果等最基本的信息外,還有教師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征等數據。這些完備的數據方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
(4)課程與項目數據:通過對線上線下龐大教學數據的挖掘,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包括實驗項目、精準推薦、項目定制和實驗教學管理等在內的模塊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