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鳳(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審美教育旨歸
岳鳳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具有多種屬性的“類存在物”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規定,人可以“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改造世界,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自身,但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使人異化為機器,由于異化勞動,人不可能實現自由,人也必然不可能是美的。馬克思所闡明的在如今這個時代依然奏效。人要想實現自由,首先就要實現勞動的自由,在自由的勞動中人才可以按照美的規律改造世界和自身,而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人的自由,馬克思審美教育的理想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美育思想;勞動;異化;人的全面發展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社會財富極大富足,人的內涵日臻完善,然而在這樣的社會,人卻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選擇的危機,心靈的危機,人如何能夠擺脫危機?審美的救贖是很多哲學家和美學家選擇的出路,盡管有很多具有烏托邦的色彩,但在審美的世界中,我們確實可以達到心靈的暫時慰藉,獲得短暫的自由和解放。而馬克思選擇了與審美救贖不同的現實的實踐意義上的解決路徑,共產主義理想或者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途徑,其思想內核卻也包含著巨大的審美情分。
眾所周知,西方第一個提出完整而系統的審美教育思想的哲學家是席勒,但其實美育思想古已有之。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發展史上身心和諧發展的典范,以“發展人的一切德行”為目標的自由的教育培養了古希臘人身心的和諧,這些都得益于古希臘對于美育的倡導。而到了中世紀神學統治時期,人被神奴役,人性被泯滅,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崇尚科學,高揚個性,再次將古希臘羅馬的教育理想稱為“人道主義”,指的是個人在“審美、學術和道德上的完善”。再到啟蒙運動,人的理性,人的主體性再次被高揚。
但人的感性欲望一直處于被理性和科學壓迫的處境,直到18世紀啟蒙運動之后,人的感性被高揚,為了使人的感性擺脫理性和科學的束縛和壓迫,哲學家們進行了各種探討,其中席勒企圖通過美育來塑造“優美的靈魂”。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闡明了審美教育在恢復人性完整、培養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方面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通過藝術和審美達到人的自由,以此對現實社會及人性加以否定,這不是席勒一個人的原創,但席勒將審美教育正式提出來,把審美教育的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構了由自然王國演化到自由的審美王國。
繼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確立和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即審美教育之后,審美教育作為反抗現代性的新的審美的現代性的形式,一直被認為對恢復人的完整性,成為溝通人的自然與道德兩種力量之間的處于中介的被賦予了交往理性的一種力量。借鑒康德感性溝通知性和理性的橋梁作用,席勒將藝術和審美理解成一種具有中介作用的,用哈貝馬斯的話說的“交往理性”。席勒批判資產階級社會是“利己主義的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的過程,使得人勞動與享受、目的與手段等相脫節。因此,席勒意識到藝術本身就是通過教化使人達到真正的政治自由的中介。席勒的這些觀點可以說與馬克思不謀而合。
盡管席勒構建的審美王國具有一定烏托邦性質,但其闡釋的審美王國卻為人類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方向。如何將席勒精神的審美自由變為現實的審美自由呢?馬克思從實踐層面進行了闡釋。馬克思所設想的超越資本主義之后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審美的世界。在這個審美世界中,人的勞動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全面的。因為,共產主義就是要實現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審美化。“人走出自然的必然性,走出社會的必然性,走出精神的必然性,最終達到審美的自由個體。這是歷史前行的方向,而我們正走在通往審美世界的途中。”
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的另一來源無疑是其所面臨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革命背景下,對人類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勾勒過程中所產生的關于人的異化理論及其如何擺脫異化的探索,以及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深刻論述中產生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作出了規定,私有制下勞動變成了同其產品、生產活動本身,同其類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異化。在這樣的勞動中,人不能在勞動對象中得到自我確證,以至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質是分裂的。因而,資本主義勞動使人變成機器和畸形,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必然不是自由的勞動,必然是與人的美學理想相對立的。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總是按照人的意愿和美的設想來改造自然,使得人化的自然不經意間遵循了美的規律,因而,馬克思從實踐角度出發認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也成為了藝術和美學的對象。馬克思認為人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是按照人的本質的審美要求進行了美的創造,馬克思用“勞動創造了美”創立了一個全新的實踐意義的美學命題,“勞動創造了事物所蘊含的美的品格”。生產勞動是造就新人本質和培植審美意識的大熔爐,在勞動中,人的本質力量的關系得到確證,人在勞動中本該是生產美的,本該是自由的,勞動與產品之間、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也本該是美的。
然而,盡管理論上勞動創造了美,但在現實中,尤其在馬克思時代的現實中,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的本質使人變成機器,資本主義社會下,異化勞動普遍存在:“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當勞動變成一種手段時,勞動就將不再是人的自由的生命的表現,而首先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其次工人的勞動變成了資本家攫取利潤的工具,因此,要揚棄異化勞動,只有當勞動不再被作為維持生存的手段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才有可能。
只有勞動過程對人來說是一種享受時,勞動中人的本質力量才得以確證,人才能從勞動中獲得美的享受。審美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塑造人的和諧的身心關系,培育完整的人格,所以審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內心的壓抑和異化的不確定感、憧憬美好的未來,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的審美教育理想是把在勞動實踐中的審美教育提高到了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及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的高度上。
既然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使人異化成了機器,馬克思為了揚棄異化、揚棄資本主義,設想了人類的共產主義時代。在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里,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使得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大大縮短,勞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人的自由的閑暇時間將增多。尤其當生產方式的變革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會使得社會的分工消失,社會極大的富足,沒有了階級的壓迫,人可以按照其自由喜愛選擇勞動的類型和方式,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勞動已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自由自覺地勞動,成為人的需要,勞動成為塑造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條件。在這樣的勞動中,人們可以自由地發揮審美創造潛力,真正地按照美的規律來勞動和生活。在共產主義時代,社會理想與人的理想是統一的,人是全面的自由的,也是具有高度審美意義的人。
勞動就是美的,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來說,馬克思把整個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都跟審美教育聯系起來了。馬克思、恩格斯同樣也從具體的教育角度討論了審美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在1866年給日內瓦會議的代表的指示信中,馬克思曾闡明過對教育的理解。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闡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更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將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審美教育看作探尋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必然地蘊含著審美教育的理想。
糾其原因,美育可以緩解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異化的感受。在資本主義時代,異化勞動使得人變成機器,在現代社會中,各種異化都已彰顯,人們對于生活中各種對生命和勞動的壓制感到空虛、無助,而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它強調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個人潛力的發揮,使人的心靈多姿多彩,開闊活躍,使人變得更自由更全面,彰顯世界的豐富多樣。正如馬克思所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沒什么感覺。”美育為人們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項和可能,使人從異化的感覺中解放出來,使得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能夠在美的世界里得以宣泄中和,實現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蘇聯]索科洛夫.湯俠生譯.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3][德]席勒.張玉能譯.審美教育書簡[M].出版地: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
[4]潘天強.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莊振華.審美與自由——略論《判斷力批判》對當代美學的啟示[J].求是學刊,2014,(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2542040
作者簡介:岳鳳(1982-),女,黑龍江肇源人,博士研究生,編輯,中級,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西方哲學、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