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拓(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
學術語篇中作者立場表達研究
楊拓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學術語篇不僅向讀者傳遞學術信息,還須采用特定修辭策略說服讀者,對其學術思想產生影響。而作者立場表達是展示學術信息和研究結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對立場表達資源的語用功能的探究,對于成功的學術寫作至關重要。
關鍵詞:學術寫作;立場表達;互動功能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同文化、不同學科之間呈現相互溝通的態勢。各學科的研究者們時刻關注本領域的國際動態,試圖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合作。而學術創作是實現學術傳播和交流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學術創作有助于我們掌握各學科的國際的發展動態;另一方面,我們可通過它推廣中國學術研究成果,增強國際同人對中國學術的了解。提高中國學術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實現中國學術“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本文以學術語篇中的作者立場表達為重點,探討作者如何利用立場資源構建其身份及實現與讀者的互動。
傳統學者們認為學術語篇的寫作是對外部世界的描寫,與作者個人情感無關。據此,語篇中很少凸顯作者身份,表達態度、情感意義的語言資源的使用也受到限制。然而,近年來諸多研究表明,學術寫作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學科規范、文化期待及作者的經驗發生變化(Gotti,2009)。學術寫作中,作者不僅要保持科學、客觀的態度,還須采用特定的方式對前人的研究表明態度、作出評價,為自己“創建研究空間”(Swales,1990),贏得“合格的圈內人”身份。恰當的立場表達有助于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更好地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Hyland(2005)指出學術論文的寫作不僅是對客觀現實的報道,也是作者參與表達自己感情的動態過程。學術語篇中立場表達有三種功能:表達作者個人的觀點和價值體系;構建作者-讀者間的關系;組織語篇。前兩種功能強調立場表達的互動性,后者則關注其語篇性。
語篇中的作者立場表達可通過語法、詞匯和副語言等多種方式實現。而書面語篇中則主要依靠語言資源,如語法、詞匯等手段實現。
(一)國外作者立場表達研究
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作者立場表達進行系統的研究。Biber等最早提出“立場”概念,指出學術語篇中的立場表達標志著作者的感情、態度、價值判斷和愿望等(Biber等,1999:996),并根據立場表達在語篇中的功能將其分為認知、態度、言語方式三大立場。認知立場主要涉及作者對命題的確定性、局限性及其來源的評價;態度立場表達作者的個人態度、感情和價值判斷;言語方式立場主要用于評價信息呈現的方式。Biber等(1999)的立場表達的三分法框架為語篇的互動性和人際意義研究奠定基礎。
基于Biber等(1999)的研究結果,Hyland(2005)發現立場語塊在學術論文跨學科的差異性。他從作者的態度表達、認識判斷、承諾程度、讀者的參與度等角度,提出立場表達的四分法框架,包括模糊限制語、確定表達語、態度標記語和自我提及四種表達方式。模糊限制語指作者使用特定的語言策略,將命題信息作為一個觀點而不是一個被確認的事實傳遞給讀者。如probably,itsuggests,不僅表明作者謙虛的態度,也拉近與讀者關系。確定表達語指用于表達肯定言辭的標記,如certainly,demonstrate,表明作者對研究發現、結果的真實性持肯定態度。態度標記語用以表達作者的態度,如importantly,surprisingly等。自我提及指用于指代作者的第一人稱代詞,如I,me,we等。該類資源有助于表達作者對信息權威性的認可,幫助作者呈現一個合適的專業形象。
另外,其他研究盡管沒有直接提到立場概念,但都從相關角度如情態、評價、言據性、模糊語等研究學術語篇中的立場表達。
(二)國內作者立場表達研究
國內學者就作者立場表達開展多視角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理論方面,如楊信彰(2006)從評價理論的介入角度,分析學術期刊中評論附加語的使用特點,探究學術語篇中作者如何表達態度和判斷。李占子(2001)基于系統功能語法框架,分析學術語篇中的認知情態動詞的使用,并結合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探討情態動詞在人際意義表達中的作用。其他研究,如立場標記語的評價功能(黑玉琴等,2001),學術語篇中的人際意義(唐麗萍,2004,2005;楊瑞英,2005)等都從不同角度探討語篇的人際意義。
國內立場表達的實證研究范圍也很廣。徐宏亮(2007)對比分析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與英語為母語的專家作者在學術語篇中立場標記語的使用差異。研究表明,同英語專家作者一樣,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在學術語篇中大量使用立場標記語,但使用頻率和多樣性均低于英語專家作者。此外,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傾向于直接地表達立場態度,該研究加深學習者對立場資源的認識和使用。
劉小燕(2007)對中美大學生議論文中作者立場的表達方式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在構建作者立場時,中、美大學生使用的主觀和客觀表達方式在數量上沒有明顯差異,但這些表達方式在中、美大學生的議論文中體現不同的功能。
吳格奇(2011)對比分析英漢語學術論文中的作者身份建構,以模糊限制語、確定表達、態度標記語和自我提及四種立場表達方式為框架。研究發現,中國作者立場表達使用少于英文作者。具體而言,中國論文作者主要使用以精確度為主的模糊限制語,較少使用態度標記語且類型單一;人稱主語上多使用第一人稱復數來指代自己。此外,該研究結合語用分析方法,從寫作規范、人際互動意識和面子觀解釋導致英漢立場表達差異性的原因。
從國內外立場表達的文獻回顧可知,國內外研究者對立場表達在語篇中的作用已達成共識。因此,學術寫作教學應關注立場資源意識的培養。
作者立場表達在學術語篇中主要實現傳遞信息和互動兩種功能。信息功能指作者利用立場資源傳遞話語內容,互動功能則是作者利用立場資源建立、維護與讀者間的互動關系。本文以互動功能為重點,探討立場表達資源在學術語篇中的語用功能。
(一)表達禮貌
在學術寫作時,作者不僅要對其陳述信息的真實性作出評判,還要對讀者表達禮貌和尊重。Hyland(2004)指出,學術主張對于其他研究者來說,是一種威脅面子行為。作者通過學術創作為自己贏得學術身份和同人的認可,在保護自己面子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威脅別人的面子。而認知型立場表達可用于削弱言語行為的言外之力,考慮讀者的消極面子。如例①:
①Possibly,the resultsmay changewhen the subjectivity is considered.
①句中認知型詞匯possibly和may的使用表明作者不完全同意所述內容,暗示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作者并沒有指出考慮主體性時,研究結果一定會改變,而使用緩和語力度的認知詞匯,體現其禮貌和謹慎的態度。
(二)表明參與度
作者立場表達可以表達作者對命題信息可靠性和言據性判斷的不同參與程度。語篇中作者一般采用第一人稱代詞以及表達心理過程的動詞,表明自己對觀點的認可和對命題信息的確信程度,體現自己的參與。如例②:
②However,we believe that amore likely explanation lies in differencesof the immersion in classes.
例②中的互動性手段we believe將讀者和作者看作一個群體,拉近二者的關系,也表明作者的情感參與和態度立場。學術寫作中采用恰當的立場資源,將讀者的關注點轉向作者的立場,利于命題信息的接受和傳播。
(三)減少責任
有時,作者會借助立場資源來減少對命題真實性把握的責任。當信息來源或判斷依據是他人時,作者會采用認知型立場標記語來明確標示,以減少自己的責任。如例③中的according to:
③According to the theory,learning ability is affected by individualneedsandmotivation.
“學習能力受個人需求和動機的影響”是依據該理論推斷的,不是作者的觀點,according to表明作者不對命題的正確性承擔責任。為規避風險,作者會使用立場標記語使自己的觀點保持一定的模糊度和不確定性,將文本解讀和判斷的任務轉移給讀者。
綜上所述,學術寫作不是遵循傳統的純粹客觀的寫作模式,而是在作者和讀者互動過程中建構的。語篇的創作受社會倫理規范、機構規約、學術規范等因素的影響,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學術規范和語言策略有助于學術交流的順利進行。對作者立場表達的研究,有助于凸顯作者身份,使研究成果得到同人的認可。
參考文獻:
[1]Hyland,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 icw riting[J].JournalofPragmatics,2002,(34):1091-1112.
[2]徐宏亮.學術語篇中的作者立場標記語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吳格奇.學術論文作者自稱與身份建構——一項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對比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36):6-11.
基金項目:2015年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中外應用語言學英語學術期刊中立場語塊對比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15-067HLJU)
作者簡介:楊拓(1989-),女,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方向:特殊目的英語和語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