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燕(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
直面錢學森之問的高考改革形勢新探
馬小燕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教育公平與人才培養歷來是教育的兩大核心問題,傳統高考基本實現了教育公平。但是,新形勢下,尤其是2005年“錢學森之問”的提出,使人才培養問題再次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新高考在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招考科目的整合,高校自主招生方面均作出了調整,人才強國戰略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錢學森之問。
關鍵詞:新高考;錢學森之問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去看望錢學森老先生,當時錢老感慨:“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老的這一發問突出暴露了我國杰出人才培養的不足。錢老走了,但他留給整個教育界的這一疑問卻沒有立即解決。從2005年提出“錢學森之問”到2014年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將近10年,在這10年里,高校招生的擴招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完成了量的提高,但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還有很大不足,尤其是杰出人才的培養還不能盡如人意,此次的高考改革方案是繼擴招以后的提高質量之舉,也可看作是對“錢學森之問”的一種回答。高考改革迫使目前的高等教育作出相應改變,尤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非常明顯。
新高考改革方案規定,綜合素質評價是高校錄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并且規定高校應提前公布具體使用辦法,情況必須規范、公開。這一政策出臺的目的是更加全面地對學生素質進行評價,使高校更好地選拔出優秀人才。近年來,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較為負面,認為大學生普遍眼高手低,綜合實踐能力較差,是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新高考為解決這一問題,增加了評價的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過去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之前已經有多個省份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掛鉤,但結果并不樂觀,綜合素質評價并未與高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掛鉤。過去高校在閱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時,發現了部分報告隨意性強、缺項漏項嚴重等問題,而且綜合素質的評定,沒有設置量化指標,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定,除了事實上確有不良記錄的學生,對大部分學生都會盡量說好話。
另外,對于高校來說,招生錄取要在短短幾天內完成招錄幾千人的任務,對每份檔案中的綜合素質評價不可能詳細看,也就出現了一些高校為應付了事,走個過場,流于形式的情況。
因此,怎樣進行綜合素質評定?評價的形式是怎樣的,評價過程中的信度與效度又怎樣保證,無疑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大挑戰。
(二)具體實施過程中須要注意的問題
1.中國特色背景下的“綜合素質評價”。《意見》中寫道:“對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有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個方面。”針對藝術素養,有專家指出:高校,特別是藝術類高校在錄取時可將其作為參考的依據,但是普通類高校除非特別要求,顯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而且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地區和農村地區,受條件限制,學校無法給學生提供音樂和美術等相關藝術課程,其藝術素質顯然沒辦法與城市學生相比,在高校錄取過程中肯定會處于劣勢。即使是在城市,之前報過藝術班的考生,可能會放心些;沒報過的考生恐怕會趕緊報個短期速成的藝術特長班,這樣就與《意見》的精神相違背了。“新高考”綜合素質測評中的藝術素質規定,原本是為了使當代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掌握一門藝術特長,增加人生的幸福感。但是在高考這一指揮棒下,綜合素質測評的項目極有可能變相地加大考生和學校的壓力,學生的學業負擔本來就重,放學后還要報所謂的特長班。而學校為了錄取率,也有可能開設相關的課程,這顯然與實施的初衷相違背。那么這一規定極有可能成為高校錄取測評的雞肋。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怎樣使綜合素質評價這樣一個軟標準更具硬性化,絕對是高校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高校要盡快完善招生工作中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相關細則,并及時將相關的細則在官方網站上予以公示,為廣大考生報考提供參考。
2.嚴把質量關。高校應該首先在思想上重視,堅決貫徹國家錄取人才的相關標準,秉持著不讓任何一個優秀人才掉隊的原則,嚴格錄取程序。并且應該派出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參加招生工作,教師對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要極為慎重,對考生的愛好和志向進行了解和溝通,對其專業發展方向和個人潛質進行預測和評估。最后經招考教師充分合議后做出負責任的評定。
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改革方案改變了過去“3+1”的高考模式,代之以“3+3”的新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3科考試科目固定,其他科目考生自主選擇,不分文理,3門選考科目通過學考進行等級賦分。分數的扁平化意味考試比過去要缺乏區分度,高校最擔心的是新高考將難以篩選出拔尖的學生。問題若得不到解決,高校培養杰出人才的初衷必然會落空,新高考實行后,高校如果想要選拔最適合其培養的學生,就必須對選考科目的制定情況做詳細規劃。
(一)高校選考科目制定的總體要求
高校作為招生主體,在新高考改革中,站在選人的角度,要切實負起責任,其招生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對考生和中學有明顯的引導作用。在制定選考科目時,把握好實施的尺度。
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8個字作為北大校訓,由此可見,我國高等教育育人的要求在于培養其綜合素質。多年來高等教育理論上確實在提倡這一點,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突出體現在招考科目的統一化和固態化。新高考改革方案規定,高校可依據規定自主制定選考科目。因此應充分考慮科目制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注意引導人才培養和大學招生的相互促進關系。如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將體能測試納入自主招生的環節,倒逼中學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改變了過去“體育課是副課,學好了也不能上大學”,以及經常被其他所謂的主課所占用的現狀。
(二)高校選考科目制定的具體要求
高校在制定選考科目要求時,除堅持上述大的方向,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生源不足的高校或招生相對“冷”的專業,一般設置多個選考科目或不設置選考科目要求,以擴大生源范圍,保障生源群體多樣性,從而有利于高校招生的順利進行。
在生源有保證的前提下,高校沒有明顯科目屬性的專業,可設置2~3個科目為選考科目要求,或設為優先錄取條件,以排除不適合的考生。對于沒有選考科目設置要求的專業,考生可以任意報考。例如化學工程專業,并沒有明顯的科目屬性,但并不適合純文科的考生,且理化的學科基礎比生物更重要。因此選考科目設置成物理、化學,以此排除純文科考生,保證考生一定的物理、化學基礎,同時生源范圍也有了保障。
1.有明顯單一科目屬性的專業應強調科目相關性。有明顯單一科目屬性的專業在設置選考科目要求時,要首先考慮自身的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強調科目相關性,只設置最相關的一個科目作為報考條件,以更具針對性地鎖定目標生源,提高選拔效率。
2.有多個科目屬性的專業盡量區分相關科目的主次關系。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為了讓學生的選擇權最大化,規定選考科目之間是并集而非“交集”,這就使高校制定的選考科目與交叉類學科所要求的選考科目之間難以匹配,高校交叉類學科的人才培養要求難以滿足。因此,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有多個科目屬性的專業盡量區分出科目的主次關系,將主科目屬性設為選考要求。將主科目屬性設為選考要求對于交叉類學科,情況變得比較復雜。這類學科往往具有多個科目屬性,也往往要求學生具有多個科目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可以借鑒的是,上海市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允許高校設置優先錄取條件,這給高校交叉類學科的選考科目設置留有了空間,高校可以將交叉類專業的主科目作為考試的指定科目,將其他科目作為錄取的優先條件。這樣的設置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3.招生非常“熱”的專業可鎖定最具競爭力的考生生源。高校設置選考科目不僅要考慮本校的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還要考慮生源競爭、選拔效率等問題。根據這次浙江省提供的數據,傳統理科中物理是熱門占所有高校設限專業的81%,傳統文科中歷史是熱門占19%。可以預計,在選考科目的引導下,選考物理、歷史的考生比例高、競爭壓力大,使得他們取得好成績的難度大,同樣物理、歷史成績突出的考生也更具競爭力。那么,高校招生非常“熱”的專業由于生源充足,可以考慮把物理或歷史作為選考科目或優先錄取條件,以提高生源競爭力,進而提高選拔效率。
雖然近幾年自主招生的負面報道頻頻見諸報端,改革政策也明顯收緊。但高校不能因噎廢食,自主招生的大方向沒有錯,高校應該一如既往地保持。
新高考改革方案規定,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考試后,分數出來前進行。這樣既保證了統一高考的進程不受影響,又維護了自主招生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脫穎而出。而高校想要選拔出真正杰出的人才,要有膽識和氣魄,脫離以往成績擇優的老路子,淡化筆試突出面試,逐步學會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選出適合本學科的“偏才怪才”,防止出現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因為高考這一關卡而被高校拒之門外的現象。
同時高校還要有嚴明的制度保障,以及權力的自我約束。畢竟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人情的社會里,若沒有嚴明的制度保障,以及權力的自我約束,新高考的自主招生難免會引人詬病。新高考規定,自主招生入選的考生,高考成績不得低于考生所在省(區、市)有關高校同批次同科類錄取控制分數線。若高校要錄取突破批次控制線的破格考生,需要經過“社會公示”和“地方招生辦核準”兩道關卡。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對于自主招生的基本立場是:可以破格,但要嚴格控制,高考公平依然是政策實施的重要方面。
自主招生工作到底怎樣進行,還沒有明確的具體實施細則,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確保錄取能夠科學合理進行。例如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考生各項素質的評定工作,由獨立于政府教育部門之外的第三方信用機構承擔,針對考生建立完整獨立的評價體系,進行大數據分析,這樣就可以跳出利益圈,保證測評結果更加公平公正。并且大數據的分析比較范圍可以擴展到整個年級和地區,觀察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高校可以對他們的學習能力有個判斷,這樣的評價標準更具信度、效度和區分度。當然,在自主招生的選拔中,高校要謹慎確定衡量標準,確定哪些數據能夠作為評價的要素。很多教育界人士擔心,高校自主招生的標準,會從偏向高考到偏向競賽,如果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考生要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頂尖高校,勢必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準備競賽上。在沒有確定目標高校和目標院校前,需要學習準備更多的科目,這無疑加重了考生和家長的負擔。
“新高考”是在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的最佳方案,但錢學森之問還遠沒有解決,改革仍要繼續。隨之而來的高校改革工作任重而道遠,因此要求我們必須銳意進取,因勢利導,做出成績,展現出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田學和.新一輪高考改革考試成績組成方式探析[J].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研究,2015,(4).
[2]熊丙奇.新高考改革方案價值幾何[J].視點,2014,(16).
作者簡介:馬小燕(1987-),女,山西高平人,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