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孔孟思想的結晶延續了兩千多年,它的發展也已重新站在當代學者面前接受檢驗和品評。略讀此書,對儒家已成為念古思今的寄托思想確實也有些許感悟。
關鍵詞:儒家;人性本善;人性向善
一、儒家是宗教嗎?
在第一輯儒家與現代化中,有幾篇寫的是關于儒家和宗教的關系。那么首先需辨明的是宗教何指?儒家又何指?按照我們的理解是崇奉孔孟學說的重要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推崇中庸之道,注重仁政,重視倫常關系。但是從宗教角度回答則是:尊禮儀,重祭祀,務實踐,求根本關懷。那么對于宗教,文中又是怎么來說明的呢?筆者寫道:“以最扼要的方式來說宗教有四項條件:教義、儀式、規范、合理。教義是陳述真理,直接論斷宇宙與人生之根本真相……儀式針對人類的形質生命,如眼耳鼻舍身的需要,而有慶典、建筑、音樂、繪畫、馨香等實體成就……規范提供戒律,亦即行善避惡的依憑準則,由此為世紀的道德行為奠下基礎……合理則是指宗教必須向著理性開放……。”且先不談對儒家的詮釋,若用宗教角度來看儒家,是否具備著四種形式呢?首先,儒家對于宇宙與人生的真相,顯然有所論斷……儒家的規范自成系統,并且就‘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來看,亦超越現世福報的相對考慮,合乎宗教的要求。再就合理來看……既能尊重理性的潛力,又能顯示向著超越界開放的胸襟。至于儀式,“孔子與孟子珍惜傳統的禮樂,表現‘述而不作的態度,禮樂也滿全他們對儀式的要求。”若用這樣的方式來看的話,說儒家是一種宗教也有合理之處。事實上,任何一種超越凡人的哲學都會對人生有指引作用,似乎成為了評價標準,規范人人們的言行,使之行善避惡,共同追求崇高的目標。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所經歷的每一個社會都曾需要過宗教來凝聚人心,并作為國家的合理立法依據來根植國土,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中國自漢代以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有所經歷。為了便于討論,筆者將宗教分為高級宗教和低級宗教,更著重探討高級宗教,書中寫到:“高級宗教都肯定‘人不是至高的精神實體。人有生有死,能行善也能為惡,并且注定承受各種痛苦……在人之外……有一種完美的精神實體或精神狀態存在。高級宗教幫助人與這種精神實體和狀態取得協調與溝通。”“其次,高級宗教都同意‘人應該行善避惡。”既然筆者對高級宗教有這樣的闡釋,以及我們對儒家的理解,儒家便應該是一種“肯定‘人的可完美性……必須經由行善避惡提升宗教為君子……一向正視命運和痛苦……激發更強的奮斗意志,并展現更高的人格尊嚴”的高級宗教。倘若以這樣的方式講,儒家是一種宗教便到有所道理了。對于儒家是否可稱之為宗教這一問題,我有以下見解:“儒教”一詞首先出現于《史記》,儒教,或稱孔教、名教、禮教或先王之教。進入中國早期的西方傳教士認為儒家學說在中國根深蒂固,影響了他們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因此稱儒家學說為儒教。傳統說法中有三教九流,三教有佛道儒,儒便是儒教了。那么但凡稱之為宗教的都會帶有唯心主義的成分在里面,這些宗教有他們自己的信徒,會有自己特定的儀式,在他們心中會存在一個不現實的神或上帝。雖說儒家學說中重祭祀,要祭祀祖先,這似乎多少會有宗教的成分在里面,但不能就此而言儒家是宗教。我曾在一篇博客里看到:“不管在以前的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確存在將儒學宗教化的傾向。這種傾向來自兩個方向,一是某些尊儒的人士,二是某些批儒的人士。”細細品味,略有道理,尊儒的人士會把儒教當成畢生的信仰,去崇拜它,遵循它,會把自己的行為規范按照儒家學說來執行;相反,批儒的人士則會認為尊儒者把這些過于當成一種信仰,把儒家的經典釋義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這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些遵守教義,會去做禮拜,對飲食、婚喪等有嚴格的規范的基督教等資深教徒沒有什么不同,批儒人士會不認同尊儒人士的做法,也許他們會信仰另外一種宗教,也就排斥他們信仰之外的一切東西,自然而然的就會認為儒教就是一種宗教。面對儒教,我們需要體味的是它其中的內涵,并用內涵來豐富我們的人生,我們可以去敬仰孔子而不是把他奉為一位神。我們向孔子學習的是對于真正的智慧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批判而不能把它作為一種宗教去簡單的接受它或拋棄它。
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向善”
書中就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人性是“本善”還是“向善”?在這本書里,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人性向善”。讀完此書,確實頗有道理。對于何為人性向善,書中寫到:“我們對于人類以外的天下萬物,都可以問:‘它是什么?”事物是具有明確的本質的,人們可以清楚理解。而問“人是什么?”就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我們只能對人的詢問:‘人能夠成為什么?”不能夠說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能明確這個人的本性,他的本性是由他所想的,所做的事情來確定的,他這種趨向性便可以說明他的本性。“人性是一種趨向,是開放的,是動態的,是等待被實現的潛能。趨向是什么呢?趨向于‘善。”理由便是:1.“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只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么,然后他就永遠有希望,今天的你是這樣的,十天之后的你一定不一樣。換言之,人性不是固定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潛能往前走,他有希望……只要仔細省察內在的良知,就會發現原來內心理由有一個沖動,這種沖動是趨向于善的。”2.孔子所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無父母,誰無子女,如果你推擴出去的話,就可以慢慢的使自己日近于德,讓自己向善之心發揮出來。所以儒家的論證并不是從外在去歸納,而是從內在,讓一個人在自然狀態之下,使他的內心趨向直接發展出來,就在那一剎那掌握住人性是什么。由此可見,人性是向善的。“人性是一個不斷選擇的可能性,只要活著,任何時候都要不斷的選擇來作為我自己時,就要使我的行為符合內在自我的要求,所以我就走在成全自我的道路上。……但儒家思想若講成‘人性本善便沒什么好欣賞,一定要說‘人性向善。所以換句話說:人性向善不是我的發明,而是我的發現,儒家本來就有這套思想,只是被后來的學者膠柱鼓瑟,不敢作創作性的解釋,以至于限制住了。”仔細想想筆者所說的,再想想我們的現實,在我們所接觸的人當中,每個人都希望事情變好,所以會向著好的方面去發展,每個人要求不同,也許在做某事時會不經意間傷及別人,但不能說他的本性是惡的。
對于儒家與現代的人生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此外儒家學說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規范,它教給我的是中國的傳統道義,它仍需要我們發揚光大。在當今社會,若想用儒家來徹底解決人性問題似乎很遙遠,但是若能掌握人性的真諦并加以解釋,對人類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簡介:張藝媛(1991-),女,河南開封人,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