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陽潮扇是四川省著名的民間傳統特色工藝品,距今已有 120 年的歷史,2007 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精美的造型,獨特的制作工藝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文章通過史料及德陽潮扇傳承人的敘述,梳理了德陽潮扇的歷史與現狀,并解析了德陽潮扇所蘊含的民俗文化特色。
關鍵詞:德陽潮扇;藝術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
“德陽潮扇”以產于德陽而得名,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它源于廣州潮州的團扇,結合了潮州團扇的特點,在扇形上進行了大膽改進,形成了獨特的制作工藝,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特色,被譽為“四川一絕”。2007年,“德陽潮扇傳統工藝”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廳授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陽潮扇滲透于民眾生活之中,承載了我國的民俗文化,其文化內涵遠遠超過了藝術本身。
一、德陽潮扇的起源與變遷
據《德陽縣志》記載,清光緒(1892年)年間,德陽本地商人李寶成和黃輝庭吸收廣東團扇風格,結合當地土扇子(“豬耳扇”)制作形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德陽潮扇。民國時期,德陽潮扇莊發展至30多家。1943 年德陽潮扇被中國政府送給美國羅斯福總統。建國初,德陽潮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54 年成立潮扇生產供銷小組。1956 年,又單獨成立潮扇社,同年趕制一批精品,作為國禮贈送印度、前蘇聯、羅馬尼亞等國。1958 年,與竹器社合并,有職工 200 余人。文革期間,潮扇社被迫解散,破壞了德陽潮扇的傳承。改革開放后,國家極為重視民間工藝的保護和傳承,2006 年德陽潮扇獲得由德陽市政府頒發的“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 年3 月,“德陽潮扇傳統工藝”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廳授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并且命名龔德江和楊占勇為德陽潮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非遺的重視,加上媒體的大量宣傳,德陽潮扇又重新回到了世人面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龔、楊兩家的潮扇作坊都受到了破壞,政府利用災后重建資金,在德陽市旌陽區文化局修建了德陽潮扇傳習所,并定期請他們面向社會傳承潮扇技藝活動,使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愛好者體驗制作德陽潮扇的樂趣,使德陽潮扇得到了傳承。
二、德陽潮扇的的制作工藝
德陽潮扇的制作,以四川慈竹絲、絲線、鮮紙為原材料,扇面有豬腰型、蝙蝠型等多種,上面配以山水畫、詩詞等。潮扇制作的最佳時間為每年4月到6月,這個時節的竹子韌性最好,適合做扇子。選材上,需選用清秀端正、無斑點、生長時間為兩年的慈竹進行制作。制作時首先進行“車把子”,把竹竿固定在物體上面,然后把弓纏在竹竿上面,左手前后推拉,右手拿車刀找準斜度,推拉出光滑的“把子”。其次是制扇框,扇框有嚴格的大、中、小三個型號之分,每個型號的大小和使用的竹絲數量長短都有嚴格規定。三十余道工序中,難度最大的要數編圍線和編中線。編圍線屬于制作潮扇的第十道工序,雙手纏繞帶線不能松,要帶著繞,不能滑,也不能一邊緊一邊松。制作潮扇的老藝人說,一般的學徒都要學習半年以上才能獨立操作這道工序,它需要眼、手、心和腦的統一結合才能編好。編中線時,需要一根根分出1毫米厚度竹絲的正反面,如果正反面不統一,則會導致扇子變形。編織時,需要用力勻稱,用力太松,容易導致絲線滑落;太緊,則容易導致竹絲變形,失去美感。一把德陽潮扇,至少需要三十余道工序,近四天時間才能完成。正因其技藝精湛,風格獨特,德陽潮扇才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成為沉香幽雋、雅俗共賞之佳品。
三、德陽潮扇的傳承人
德陽潮扇目前就兩個傳承人,分別是楊占勇和龔德江。楊占勇制作潮扇的技藝是從父親楊功源學習到的,而其父師從德陽第一批潮扇大師李寶成的徒弟陳昌全。楊功源13歲開始學習制作潮扇,后來開設源豐潮扇莊。1958年公私合營,源豐潮扇莊取消。如今,源豐潮扇莊再次在楊占勇的手上崛起。楊占勇從1990年跟著父親學習,到了2000年下崗后,才全身心投入到德陽潮扇的制作。如今,楊占勇會經常到其他地方的扇場學習,改進自己的工藝。同時,還會到學校向學生講解潮扇的制作過程。更重要的是要打開銷售渠道。
龔德江目前在德陽石刻公園設立了“德陽潮扇陳列室”,這間陳列室是他為宣傳和展示德陽潮扇文化自己開設的,所有德陽潮扇最后的作畫工序都是他和女兒龔書在這間十多平米的房間內完成的。在龔德江的記憶中,上世紀50年代30多家德陽潮扇莊公私合營,掛牌成立了“德陽潮扇社”,父親龔守春任副社長,德陽潮扇鼎盛一時。70年代初的時候,雖然潮扇制作依舊很火,但因為制扇藝人的水平良莠不齊,數千把德陽潮扇出現了質量問題被商家退回,自此德陽潮扇的制作就開始慢慢蕭條了,很多當時的制扇藝人也紛紛轉行。2003年冬天,父親龔守春去世。龔德江的女兒龔書在四川省商貿學校任職美術老師,也加入了制作潮扇的隊伍中,如今,龔書已經能在父親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把潮扇了。
四、德陽潮扇傳承的困境
德陽潮扇如同其它眾多非遺文化一樣,面臨著傳承困難的尷尬處境。由于制作工藝復雜,如今的年輕人都不愿意選擇這樣的職業。目前掌握制作德陽潮扇整套技藝的人不到20人,德陽潮扇的傳承僅靠楊、龔兩家苦苦支撐。
就德陽潮扇傳承困難的問題,傳承人楊占勇分析木版年畫制作工藝簡單,且年畫存在高、中、低端消費市場,消費人群眾多。但潮扇需要30多道復雜工藝,一把潮扇成本至少在500元左右,導致潮扇只限于中、高端消費市場,屬于工藝品和收藏品。
傳承人龔德江認為德陽潮扇缺乏政府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在傳承過程中充滿艱辛。到目前為止,除了2010年“德陽潮扇”獲得了德陽市首屆“三星堆文藝獎”,民間文藝類1000元獎金外,沒有任何資金扶持。2007-2010年,龔德江先后受邀參加“中國成都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博覽會”、“中國成都第二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博覽會”、“中國北京第三屆國際文化產業創意博覽會”、“中國山東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其費用均為自籌。去年5月底至6月上旬,“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博覽會”召開,由于此次主辦方不再承擔布置展廳等費用,龔德江放棄了此次博覽會。
五、德陽潮扇的民俗文化傳承
關于德陽潮扇的研究越來越多,并且成立了德陽潮扇傳習所。但是,德陽潮扇的發展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民眾對傳統藝術保護開發意識不足;缺乏相關的專門性法律法規;潮扇藝術傳承者的培養和教育乏力;從事人員數量不多,生存空間日益萎縮,甚至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等,這些都是德陽潮扇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德陽潮扇進一步良性發展的方法對策。
(一)政府部門通過法律和政策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創造條件
民俗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一定要發揮重要的引導和調節作用。德陽潮扇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同時要發揮媒體宣傳的主導作用,積極宣傳德陽潮扇藝術保護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加強宣傳,加深民眾對潮扇藝術的了解,使人們形成保護傳統民間藝術的自覺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一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政府的扶持是德陽潮扇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可以利用稅收優惠和經費資助,幫助學藝者解決生活和社會保險之憂,安心傳承德陽潮扇技藝,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藝的同時,逐漸推向市場,并結合市場開發一些既有潮扇傳統特征,又有時代審美價值的潮扇作品,使德陽潮扇技藝得到長足的發展。
(二)重視和保護德陽潮扇傳承人,發揮教育部門對民俗文化的宣傳、研究和傳承作用
加強對現有德陽潮扇傳承人的重視與保護,通過資格認定的潮扇藝人應受到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鼓勵和制度保障,使他們毫無后顧之憂地專心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工作。做好德陽潮扇后備人才的培養工作,教育是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徑。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當聯合起來,從基礎教育開始普及,除了普及德陽潮扇藝術技藝方面的直觀技能和知識,更要發掘民間藝術背后的民俗文化內涵和價值,培養下一代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高校中設立潮扇藝術及資料收集整理研究相關專業,為潮扇藝術培養直接傳承人才和調查、鑒定、理論研究人才。潮扇藝術是以人為創作主體和核心的傳統藝術,做好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工作是德陽潮扇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前提。
(三)打造德陽潮扇的藝術品牌
在當前開放的國際國內市場經濟環境下,運用現代品牌包裝技術將德陽潮扇打造成為擁有廣闊市場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牌,不僅是促進民間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傳承德陽民間傳統藝術的必然要求。龔德江和龔書在淘寶網上成立了“德陽潮扇書畫研究院”。現在,德陽潮扇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饋贈禮品或收藏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把消暑納涼的扇子。父女倆做過大量嘗試,反響還不錯。例如,把德陽潮扇的吊須改為大的中國結進行強化,作為一種家裝擺飾;作為古代雕花床的配飾,掛在床頭;把德陽潮扇扇面裝裱后加上畫框成為畫作。
六、結語
德陽潮扇這種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形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德陽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承載了德陽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思想情感和審美需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保護、傳承和創新德陽潮扇的過程中,不僅要繼承潮扇的獨特藝術風格,更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創造出具有時代風尚的新潮扇。
【參考文獻】
[1]德陽縣志編撰委員會.德陽縣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鄧斌、謝建華.德陽潮扇的制作工藝及特色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
[3]張亮、曹冰.具有德陽文化特征的工藝品的開發與研究[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
[4]鄧斌、謝建華.德陽潮扇藝術的源起及價值探微[J].藝術科技,2012(13).
作者簡介:謝媛,研究生,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