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學中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首先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取信息。閱讀不應只是為了學習語法、詞匯,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取新的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中專英語教學又以任務性教學為載體,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完整的思維意識和解題習慣。“閱讀”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閱讀的成敗關系到學生學習英語成功與否。因此,做好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水平勢在必行。閱讀題型設置以主觀型試題為主,主客觀兼備;以直接型試題為主,轉換題型,歸納型和推理型各層次兼顧。整個閱讀題型呈現出多樣性,在傳統閱讀題型基礎上逐漸變化,讓閱讀的內容和要求更加貼近生活。閱讀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它能陶冶讀者的情操,促進讀者人格的完善,促進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構建。可以說,在現代的信息社會中,每個人都是在閱讀中成長,在成長中閱讀。
中專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和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和要領,真正為今后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而且要通過閱讀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語言信息,從中了解和熟悉英美等國的文化習俗,發展跨文化交際意識。從而擴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文化素質,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語言的機會。因此長期以來,英語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英語測試里,它都有相當的分量。
一、擴大詞匯,加強語法及功能對話梳理
詞匯是閱讀的保障,僅依據上下文及文章語境推測生詞是無法處理閱讀的,要多下功夫背詞匯,確保閱讀語言暢通,總體性地把握英語句型特點、慣用語、常用語法等,對句子結構有快速認識,能較快捕捉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提高閱讀效率。
二、加強課內指導
課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利用課文和教材配套的閱讀材料采取精讀方式,通過交流和互動的模式,指導學生摒棄逐詞逐句翻譯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和層次,指導學生如何抓住主題句、主體段和根據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進行深層剖析,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等正確的閱讀方式與基本閱讀技巧,培養學生對語篇進行分析、推理、綜合、歸納并從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充分進行閱讀實踐,提高變換角度思考閱讀的能力,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講解無法讓學生跨越解題思維的培養及解題習慣的形成過程。只有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實踐,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會培養出良好的語態,培養出對英語的直覺力和洞察力,培養出良好的解題思維習慣。在處理閱讀題的過程中,閱讀是基礎,理解是關鍵。如:一篇淺顯易懂的文章往往讓學生信心百倍地做出了許多錯題,這往往是由于學生思路和出題者的出題思路差異造成的,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分析、邏輯推理、理解及聯想等多重能力的培養。在處理閱讀時,有時不妨走一下回頭路,對已做過的閱讀題進行解析,理清自己的思路和出題人思路的差異,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純知識問題和命題人考查角度問題,真正做到“登五岳而曉天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長期持之以恒,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讀多練,將階段性目標和中考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訓練由淺入深,逐漸實施各階段的閱讀要求,才能確保閱讀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閱讀機制,拓展課外閱讀
確保閱讀落實。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課本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不同年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的要求,有計劃地擴大課外閱讀,例如,根據教學活動常規安排,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實踐,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們先提供給學生閱讀材料,做到按時閱讀、定期檢查。課外閱讀主要由教師購買符合本校特點并具有新課程理念的閱讀教材,或者廣泛收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具有時代特點,內容健康、豐富的閱讀資源自編閱讀材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因素,主要關于文娛、運動,飲食文化,著名的節假日,旅游勝地,交通,外國音樂,國外家庭教育,服裝與禮儀,常用典故和俗語等閱讀材料。這些材料有實際意義,受學生的歡迎。通過組織有意義的材料來組織初中閱讀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技巧,培養學生語言閱讀學習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多元閱讀技巧的選擇和運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閱讀學習運用能力。尤其是精讀和泛讀等方法的運用。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認知特點,注重運用泛讀方式來指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和思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在此基礎上,可培養學生的精讀理解感悟能力。要求學生快速地把文章閱讀兩遍。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給定的題目來閱讀思考,文章表達的主題大意是什么。在掌握了文章表達的主題后,可建議學生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題大意,以此來細化文章的表達內容。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其他的語言閱讀學習技巧,像抓主旨大意技巧、文章結構理解技巧、詞義猜測等方面的技巧。抓主旨大意技巧培養,可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文章題目和每一段的開頭或者結尾句來進行概括;文章結構理解技巧則是主要根據表達主題,深入研讀了解作者表達的主旨意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生詞猜測的技巧運用,可要求學生根據文章表達意圖,特別是前后語句之間的聯系來進行有效大膽的猜測,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這些技巧的運用,不僅能夠有效提高閱讀效率,還能夠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生成發展。
六、閱讀任務分層要求
實行不同閱讀目標。在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能力,實行不同層次不同目標,分類指導,使基礎好的學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能力低的學生“吃得了”。教師要給學生提高平等的學習機會,同時合理應用評價手段,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及時表揚、肯定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取的進步,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閱讀能力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
總而言之,從閱讀文本素材的體裁以及學生的語言學習認知規律出發,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激情,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感悟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長知識和技能。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能夠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和使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