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亮 柳輝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要針對管理體系、實踐成效、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領導機制、隊伍管理、品牌、評價激勵、實踐基地等機制構建應對機制,保證社會實踐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長效機制
大學生社會實踐對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檢驗理論知識水平,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助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高校要積極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保證社會實踐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認知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社會實踐要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二)提高大學生分析判斷和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素質
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轉化的能力、獨立思辨的能力、創新創造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努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綜合能力。
(三)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大學生以實踐積累知識、鞏固知識基礎、完善知識體系,培養交流溝通的能力,鑄就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關愛奉獻的素養,更好提升自我。
(四)提升就業能力與質量
社會實踐是根據市場要求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通過掛職鍛煉、專業見習、頂崗實習等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平臺與崗位鍛煉和擇業就業有機結合起來,聯通大學生與實踐單位對接就業的導向機制,顯著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與質量。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分析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到社會實踐的育人成效。從根本性上講,大學生社會實踐沒有形成長期穩定運行的、常態化的社會實踐工作機制。
(一)形式主義表面文章
有的高校把社會實踐當成暑期社會實踐,成為學生個人行為。隨意性大,效果性差。有的功夫只是坐在表面上,形成文件,組織班子,但這些都只限于文件,具體落實沒有人去過問,應付課程需要,應付官方檢查,上上下下應付了事。有的高校只重視學生上交調查報告的篇幅、形成數據等等。對與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沒有任何系統有效的監管和指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實踐、實踐是否有效開展、活動的實際效果如何,這些均沒有人去顧及。最終導致實踐報告大多數是抄襲網上論文,虛假的調研成果成為一大堆垃圾。
(二)實踐形式傳統單一
很多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局限于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支教掃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而缺乏向縱深方向發展的改革與創新。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短缺
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有一定的經費保障才能得以順利組織和實施,但目前經費問題制約著活動的開展。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專項資金的投入。沒有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中,沒有提供專項經費支持和保障。
(四)社會實踐缺乏有效評價機制
普遍性的問題是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質量把關和考核制度不健全,只要學生遞交的社會實踐登記表有實踐單位公章,學校就認可并給予相應學分。弄虛作假、以次充好、憑空捏造等不誠信的現象比比皆是。社會實踐報告已經很大程度失去實際意義。
三、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對策探析
根據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上述問題,應著眼全局,積極構建實踐長效機制,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序、健康發展,切實發揮實踐教學對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
(一)健全領導機制
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將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目標責任管理體系,要求各部門落實責任、各司其職、共同關心、傾力指導學生實踐活動。高校黨政領導應給予高度重視,成立相關多家部門在內的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教學管理部門要將課外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寫進教學大綱,規定學分、明確要求。學生管理部門要聘請校內外社會實踐工作的專家從提升人文精神、推進專業學習、豐富實踐內容、拓展綜合能力等方面給予大學生精心指導。組織宣傳部門網絡管理部門要做好輿論營造、過程報道。
(二)健全隊伍管理機制
管理部門的同志為學生實踐落實制度保障、做好協調聯系、開放綠色通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大學生實踐活動,根據年級高低做好分類指導。要從校外實踐實習單位邀請相關專家,參與指導大學生實踐活動。
(三)加強品牌機制建設
實踐要加強內涵建設,形成品牌特色。要根據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社會實踐的特征,拓展創新的活動項目,豐富社會實踐的時代內涵,使其在內容形式及廣度和深度上不斷發展,賦予其更豐富的時代特色和生機活力。
(四)完善評價激勵機制
高校要建立質量為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成立二級評估委員會或小組,實行定性定量考評,堅持學生自測與集體(小組)評估相結合。記錄社會實踐活動各項資料、學生具體表現以及實踐單位評價。要建立社會實踐活動信息接收、反饋及處理機制。對于通過目標考核和過程考核脫穎而出的學生團隊和個人,給予典型宣傳、公開表彰,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廣大學生積極投身實踐。
(五)完善基地建設管理機制
實踐基地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社會實踐活動得以順利、可持續開展的重要基礎,高校學生可借此平臺檢驗知識水平,逐步鍛煉成長。要建立群眾社區、見習實習單位、掛職鍛煉部門、社會公益機構等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借助實踐的機會充分施展才華、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湯耀平.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
[2]陳曉暉.高校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08)
作者簡介:
李長亮,煙臺市煙臺南山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
柳輝,煙臺市煙臺南山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