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社會矛盾比較突出,電力用戶經常以盜竊電能的方式來降低生產、生活成本,致使竊電現象比較嚴重。反竊電工作是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事關供電企業的切身利益,而且還關系到供電企業的社會形象。當前,供電企業查處竊電行為的法律風險來自多個方面,應注意進行防范。
關鍵詞:反竊電;法律風險;防范措施;供電企業;竊電現象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35-019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5.096
隨著反竊電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部分深層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常見的問題有,個別竊電用戶在電力部分核查后,拖延處理時間、變相采取其他方式拒絕處理。單位工作人員的執法力度受到威脅,不能有效應對不法用電企業或個人的暴力威脅,由于專業性不強,沒有經受專業培訓的反竊電工作人員不能科學合理地保存證據,用電者大量使用不正當手段和維護自身權益,反竊電的工作難度更大了。可以歸納為以下方面:
1 反竊電工作現狀
1.1 查處竊電行為的主體存在爭議
嚴格意義上講,查處竊電行為本身性質上是一項國家行政制裁權,應由政府主管部門行使。電力體制改革之后,電業局由政企合一的行業管理者轉化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者,供電企業不再具有行政執法權,查處竊電工作缺乏體制上的支持。雖然供電企業依據《供用電監督管理辦法》和《用電檢查管理辦法》成立了相應的電力稽查機構,但供電企業沒有執法權,因此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法律效力不足。而國家對執法隊伍的建設構成有明確的規定,各地電力管理部門受人員編制、技術力量的限制,無法成立電力行政執法隊伍來處理行政執法問題,直接導致電力管理部門有權卻又沒有行使行政執法的能力,對竊電行為的查處和震懾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竊電證據收集、保全難
我國民事訴訟中有一個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即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從以往實施竊電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構成比例來看,主要為居民用戶,近年來,竊電行為的主體已變得多元化,居民、個體和私營經濟組織、集體甚至一些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也參與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娛樂場所、餐飲、洗浴中心、房地產開發商等個體企業或私營企業,由于這些企業有各自的安保體系,給竊電證據收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此外,竊電手法和花樣在不斷翻新變化,政府行政部門對竊電行為的判斷認定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會導致證據的效力大打折扣。而竊電主體則狡辯供電企業的內部鑒定結論不成立,認為供電企業自話自說,這無疑又增大了竊電證據的認定困難。電能不可儲存的特性區別于其他有形商品,發、供、用一次性完成,竊電行為發生后不可能像實物盜竊案件一樣進行“起贓”。由于無法二次取證,在查處竊電過程中發現用戶有竊電嫌疑,如果第一現場取證不足或程序不合法會直接導致電量電費無法追補的風險,甚至會引起用戶提出賠償訴訟的風險。
1.3 竊電數量的計算認定標準受異議
現行有效的涉電法律法規,只是對禁止盜竊電能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對電力管理部門、公安等政府部門查處竊電行為的職責及竊電數量計算的法律適用上未做明確規定,特別是針對無法確定竊電時間的案件,在對竊電數量的認定上,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認定“數額”。供電企業主要依靠《供電營業規則》的相關規定進行竊電數量的計算,竊電時間無法查明時,竊電日數至少以180天計算,但按這種推算辦法取得的數額,在實際竊電案件的定性中,不同區域的司法機關由于理解的偏差往往會提出異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竊電數量計算方法上司法解釋有不同的意見,這也造成了一些司法機關認為供電企業對竊電數量的推算違背了“禁止不利于被告的類推”原則而不予認可。
1.4 為制止竊電采取中止供電程序不規范引起的法律風險
《供電營業規則》第102條規定:供電企業對查獲的竊電者,應予制止并可當場中止供電。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供用電條例》第50條規定:供電企業發現竊電行為的,有權予以制止,可以中斷供電。同時根據《合同法》《電力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發現竊電行為供電企業可以中止供電,引起中止供電的原因在于用戶的過錯行為,如果不終止供電,供電企業的利益就會受到實際損害,《電力法》規定的對電能實行保護的基本原則就無從體現。但這并不意味供電企業可以隨時行使中止供電這一項民事權利。首先,民法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法律關系的雙方當事人必須盡最大可能減少對方的損失;其次,《合同法》第180條明確規定供電人的義務,未事先通知用電人中斷供電,造成用電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最后,合同法規定的主合同義務之外的附隨義務違反同樣產生違約責任。上述法律條款的規定增大了供電企業查處竊電行為的法律風險。
2 反竊電解決方案
2.1 重視宣傳與合作
借助于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張貼標語掛圖、懸掛橫幅、制作宣傳版面、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反竊電宣傳。以良好的用電行為和秩序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和竊電的社會危害性兩方面著重進行宣傳,從理念上塑造居民依法、安全有序用電的法制觀念,擴大反竊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為依法打擊竊電奠定廣泛而又堅實的群眾基礎,為供電企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受電力行政執法權限的制約,供電企業一方查處竊電工作力度不足,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公安、司法機關的密切配合,通過開展警企聯防活動,集中力量查、打、抓、罰,開展打擊反竊電專項斗爭。對情節嚴重、盜竊電力數額較大構成犯罪的單位和個人,提請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竊電者繩之以法,才能對其他潛在的竊電者起到有效的震撼和威懾作用,控制猖獗已久的竊電活動。
2.2 重視證據和流程
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在反竊電工作開展中,現場取證不當或證據保全不扎實,以至于構不成完整的證據鏈或證據間不具備應有的關聯特征,證據的效力達不到最高,后期一旦形成訴訟,將會因為證據的效力較低而導致達不到訴訟請求甚至敗訴發生的可能。在查處竊電中或接到群眾舉報經核實懷疑竊電行為發生時,應立即會請公安機關、公證機關配合,對竊電第一現場進行多角度、多方位攝像、拍照,確保竊電證據的完整和連續。對公安機關現場做出的記錄或詢問筆錄要及時影印,在提取或封存竊電裝置時做好記錄并由當事人簽字認可,封存后的證據要送交司法機關聘請、指定或認可的部門和人員進行鑒定,使證據的效力達到最高。在實際工作中,以《用電檢查管理辦法》為原則,電力檢查人員必須兩人以上,用電檢查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保證用電檢查人員的專業性,檢查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要當場通知用戶,開出《用電檢查結果通知書》和《違章用電、竊電通知書》,取得客戶簽名的文件并保證程序的合法性,防止程序不合法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有文件要書寫標準化,簡單扼要,避免產生歧義。
2.3 強化內部防范,規范用電管理
規范業擴報裝管理。報裝開始后,公司的專業職能部門對現場進行考察,確定方案,審核制定嚴格的操作流程,對突發異常情況提出重復審核,并進行現場檢查,重視《供用電合同》的教育,給用戶宣傳違法合同要求的嚴肅性。計量裝置的安裝嚴格按照《供電營業規則》的規定選定,盡可能裝設在產權分界點或用戶工程電源接入點,防止用戶表前接線或改接進表線。加大了對舊有設施、計量裝置等硬件改造資金的投入,從技術手段上堵塞竊電的漏洞,如采用防竊電多功能電能表、防竊電計量箱、專用計量柜等。提升用電檢查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持上崗工作。
2.4 篩選科學化,跟蹤持續化
由于竊電量值的計算與其他傳統方式不同,計算所盜取的電量通過特殊的電能計量裝置實現,部分線路損失無法科學地通過電力營銷報告反映出來,因此公司制定的電力報告就無法準確地反映出實際的竊電量,容易產生混淆,實際竊電的用戶和名單不能一一列舉,應該制定科學高效的用電系統,及時發現電力系統中電量變化異常的地區和用戶,專業人員專門監督核查,發現問題及時保留證據,并向上級報告,等證據確鑿統一處理,對由于線損造成的電力損失要進行精準排查,對線損區域的電路和電表進行核查,對不合格的電路進行維修和更換。對有竊電嫌疑并不能及時掌握證據的用戶,要建立跟蹤機制,不定期巡視,爭取在第一時間抓取用戶竊電證據,保證電力公司利益。
3 結語
打擊竊電行為需要持之以恒,多年來,周口供電公司嚴肅防范意識,采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式嚴厲打擊違法竊電行為,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僅2009~2012年間,追補電費166235.9元,追繳違約電費642399.72元,涉及竊電用戶152戶。今后,周口供電公司將會切實加強營銷精益化管理,更加有效地打擊竊電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竊電造成的電量損失,努力構建和諧供用電環境。
參考文獻
[1] 黃磊,盛亞先,李楊,等.基于客戶現場管理系統(CSM)在反竊電中的應用[A].重慶市電機工程學會2010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重慶市電機工程學會,2010.
[2] 劉鯤鵬,俞海峰,邵洪濤,等.反竊電實時報警管理系統研究及應用[A].2011年安徽省智能電網技術論壇論文集[C].安徽省電機工程學會,2011.
[3] 王鏑.建立防治竊電技術平臺的新思路、新方法[A].2011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入選部分)[C].云南電網公司、云南省電機工程學會,2011.
[4] 高志芳,鄒旭旭,汪祺.智能計量監控在反竊電工作中的應用[A].軟科學論壇——企業信息與工程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
作者簡介:陳俊翔(1981-),男,河南漯河人,供職于國網周口供電公司,企業法律顧問,研究方向:經濟法律。
(責任編輯: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