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菊仙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江西上饒 334600)
幼兒教育價值受到繪本閱讀的影響分析
葉菊仙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江西上饒 334600)
繪本閱讀是培養幼兒認知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很多幼兒教育機構將繪本閱讀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對幼兒教育價值受到繪本閱讀的影響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幼兒教育機構開展繪本閱讀的主要方式,并對其教育影響進行解析,旨在提高繪本閱讀的教學水平,進而提升幼兒教育的教學質量。
幼兒教育 教育價值 繪本閱讀 影響
繪本教學是幼兒教育過程中應用比較廣泛,且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成為教師和幼兒都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之一,繪本閱讀融合了視覺傳達藝術和語言藝術,具有極強的故事性和情感性,為幼兒閱讀培養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素材和豐富的語言環境,豐富的色彩圖案便于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同時畫面和文字的結合反映了繪本的故事情節,更大程度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幼兒教師通過繪本閱讀開展教學活動,使幼兒的思維意識得到拓展和培養,分析其對幼兒教育價值產生的影響的,對于促進幼兒教育家偶爾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很多幼兒教育機構已經廣泛引入了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環節中,網絡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得教學內容豐富起來,很多幼兒繪本都有多媒體播放格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形式的幼兒繪本開展繪本閱讀學習活動,即實現了視聽形式的結合,同時操作形式較為簡便。普通形式的繪本閱讀,需要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翻閱、學習,幼兒生性活潑好動,教師維持教學秩序開展教學活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幼兒如果沒有緊隨教師的教學節奏,就難以理解繪本故事的教學內容,多媒體繪本教學資源的應用能夠使幼兒在教師統一的引導之下,進行繪本的閱讀和學習,便于學生能夠在繪本閱讀學習中實現思維認識的培養和拓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教具輔助、情境設置等多種形式來拓展繪本閱讀的教學方式,實現繪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1]
教師在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時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進行繪本的選擇,不同的幼兒年齡點會對不同的事物和內容有較強的偏好特點,教師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選擇幼兒具有廣泛興趣關注點的繪本進行閱讀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相關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幼兒繪本閱讀的教學,主要教育目的是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進而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教師要盡量選擇圖文交融的繪本進行閱讀教學,豐富的畫面色彩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于繪本閱讀的興趣,還能夠借助畫面來促進幼兒對于故事情節的理解。
幼兒在不同的年齡段會對事物的認知有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在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時,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采用不同難度的繪本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故事情節難度適宜有助于幼兒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2]
幼兒還不具備成熟的自主思維能力,很多幼兒的情緒多變使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很大的教學難度,教師通過不同繪本閱讀教學,使幼兒能夠在故事情節中對情緒有具體的理解和體會,并通過教師的教學情節引導,幼兒能夠慢慢形成對于情緒以及情緒控制的認知,進而逐漸培養自身控制不良情緒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對于情緒的感知能力,能夠促進幼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生活都有重要意義,在幼兒階段對幼兒滲透閱讀教育,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繪本、理解繪本、學習繪本,通過豐富的畫面和生動的故事,激發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幼兒能夠在繪本閱讀中獲得樂趣,有助于幼兒能夠從小養成愛讀書愛閱讀的好習慣,深化幼兒教育的教學意義。[3]
幼兒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過于溺愛的現象,使得很多幼兒在家庭教育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習慣,很多幼兒繪本閱讀內容對幼兒的社會行為進行了示范性的指導,幼兒可以通過繪本故事中理解和學習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基本素質常識,同時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樹立和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簡單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幼兒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其個人良好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和形成。
幼兒教育階段是幼兒思維意識形成和拓展的重要階段,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對于實現幼兒教育的教育價值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教育過程中進行繪本閱讀學習,采用適當且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幼兒能夠根據教師的教學思路和節奏進行繪本閱讀學習,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不斷培養其情緒的控制能力、培養幼兒樹立自主閱讀的行為習慣、培養其社會行為意識和能力的形成,對于實現幼兒教育的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1] 袁玲慧.激發幼兒興趣,感受繪本魅力——班級特色繪本課程的有效實施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2):8,10.
[2] 蔣霞.通過繪本閱讀有效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實踐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5,(2):55.
[3] 王兵兵.繪本閱讀活動中的問題及分析--基于繪本活動個案《我做哥哥了》[J].亞太教育,2015,(4):132-1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