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沿垇小學 江西贛州 341000)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郭 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沿垇小學 江西贛州 341000)
“合作學習”已走進當今課堂。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活動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小組
所謂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具有共同學習任務,明確任務分工的情況下進行的合作性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的分工合作,是小組成員間互動交流的過程,個人的任務是小組整體任務的一部分。
小組合作學習涉及的基礎理論有: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是人腦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構建聯系的過程,所有的新知識都不可能從空白學起,必定是建立在以前舊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的,更加注重的是知識結構的構建。[2]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進行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聯系,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認知能力構建出符合自己思維邏輯的知識體系。讓·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
小組合作學習有一定的好處,它能促進學生間的互動交流,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同時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有一定的提高,但這并不是說小組合作學習就適用于所有的學習課程。在這里我把學習內容劃分成2個種類,第一種是必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二種是采用和不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都可以的。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注重的要點進行了討論。
數的認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學生認識數學的第一步,這部分的內容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分組,在分組的時候我采用了一個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之所以采用這個原則,是為了保證每一組的學生都能達到相同的學習任務,畢竟老師不可能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但是為什么又要求組內異質呢?在這里說明一下,“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正是對學生一視同仁的表現,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時候,應該認識到不同的學生認知能力是有差別的這個事實,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能對所有學生都進行一樣的教學目標設定。比如1-5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有的學生一節課就可以學會所有的知識,老師給了100分的課堂評價,而有的學生只能學會1-5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有的學生能掌握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練減法,這些學生老師在給課堂評價分數的時候應該是40分?50分?不及格?都錯了,同樣應該是100分,有人說這樣的課堂評價分數還有意義嗎?所有的學生都是100分。這里提出我的另一個觀點,課堂評價分只有0分和100分,雖然說的有點極端,但這正是我的想法,下面說下理由,首先,人和人之間是有差距的,這是不爭的事實,我會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對他做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那他掌握1-5這5個數字并且學會5以內的加減法就會很輕松,如果學生能力較差,那他能認識1-5這5個數字的時候,跟那個既能認知1-5這5個數字又能學會5以內加減法的學生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是一樣的,他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已經是他最大努力的結果了,我憑什么不給他100分。要知道所有的學生都用了相同的時間和相同的精力進行了相同內容的學習,能掌握多少是他們自我認知能力的結果。這里可能就有人問,雖然是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同樣的學習內容,但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玩耍導致他沒有學到自己應該學會的內容呢?這就是我把課堂評價分數設置為0分和100分的原因,這部分學生我會給他們0分,我的100分是對認真努力學習學生的一種表揚,而0分則是對上課貪玩不好好學習學生的告誡。
在“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了5個小組,并在課堂上舉辦了一次競速比賽。游戲背景和游戲道具:學生有很多學習文具和娛樂道具,比如筆筒,文具盒,足球,手帕紙盒。墨水盒,水杯,甚至還有健力寶,肥皂等很多小物品,我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胡亂放在一堆,告訴學生,這就是今天游戲的道具。游戲規則:游戲中,小組的5個成員要把這對亂七八糟的小物品放置到教室前面名字的大箱子里,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最后哪個小組速度快,哪個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成員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作為獎勵。我告訴學生,“今天老師作為裁判,在講臺上進行計時,現在同學們有3分鐘的時間進行作戰計劃的交流,現在3分鐘倒計時開始”。我按下秒表之后走下講臺巡視,聽學生們討論的作戰方案,我發現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這時候會主動積極的出謀劃策,平時人緣好的學生會進行任務的分配,平時比較內向的學生會受到其它同學的鼓勵,讓他選擇一種類型的物品搬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
總之,“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正如美國數學教育家舍弗爾德所提倡的:教學應主要由“全班性的討論”和“分組討論”這兩個環節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這樣“合作與交流學習”才能體現出實效性。
[1]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3期.
[2]《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育》2002.12.
[3]李淑媛.《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