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花
(吉林省輝南縣朝陽鎮中心小學 吉林通化 135100)
積累小學作文素材,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
鄭金花
(吉林省輝南縣朝陽鎮中心小學 吉林通化 135100)
寫作最大難題是缺乏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寫作水平的前提是積累寫作素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積累 作文素材 提高 小學生 作文能力
想寫好小學生作文,我們都知道積累非常重要,“有米才能下鍋”嘛!作文教學必須走“生活―――作文”的道路,這是解決“言之有物”,寫好作文的正路,也是必由之路。進行生活材料的積累社會是生活的大舞臺,更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有表達不完的情感,只要不停積累,就能有好的作文素材。[1]
大自然中的風光千變萬化、景觀千姿百態,這為小學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結合大自然,讓學生使用口頭或圖文的方式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自然景觀。因此,教師應積極把學生帶入大自然,讓學生從大自然中挖掘素材,把作文教學自然化、生活化,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春天我會帶領學生去郊外踏青,讓學生到田野間摸一摸小草、到花園里聞一聞花香、到樹林中聽一聽鳥鳴……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春天的氣息,感受生命的力量;夏天我會組織學生去菜田里觀察蔬菜發芽、去花園欣賞蝴蝶飛舞、去河邊釣魚觀蝦等,讓學生體會自然中的樂趣;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會組織學生去果園幫農民伯伯摘蘋果、掰玉米或者是去稻田里拾穗,讓學生感受豐收的喜悅;冬天下雪時我會組織學生去欣賞天地間覆蓋一層白雪的奇景,讓學生領略銀裝素裹的壯觀景象。在教學時抓住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景物變換的特點,引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挖掘寫作素材,讓學生細心觀察身邊的景物,感受生命的樂趣,便于學生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寫作的根本目的是再現生活場景,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就會給讀者造成假、大、空的感覺。因此,要想幫助學生寫好作文,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記錄下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點點滴滴,成為寫作素材,以便日后用到寫作中去。例如在教學時,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以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實踐的活動,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享受生活、感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飼養一些小動物、學會一些手工小制作、放風箏、拔河、故事會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可以是學生單獨完成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的作用是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糾正學生觀察中的不足或是語言描述不準確的地方,輔助學生完成實踐任務,引導學生體會實踐中的喜怒哀樂,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活、感悟生活。如在母親節時我組織學生參與“幫媽媽做家務”的活動,學生可以幫媽媽倒垃圾、刷刷碗或者是掃掃地,體會父母的辛苦,讓他們學會感恩。學生在參與過這個活動之后,都會有感而發,在文章中能夠表達出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融入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能打動讀者的心。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可以充實學生的頭腦,便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為學生選擇好的讀物。
教師可為學生訂閱少兒刊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低段指導學生讀童話、寓言、兒歌等活潑有趣的讀物;中段指導學生讀詩歌、古詩、民間故事、科幻小說、歷史故事;高段可指導他們讀科普讀物、短篇小說、名家作品。電視、廣播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學生能從聲情并茂的講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惡。還可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組織學生認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童話故事、新聞報道等,碰到一些新詞、妙句,隨時記在黑板上,在收聽、收看完后作適當的講解、賞析。
2.指導學生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誦,但不是死記硬背,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提綱背誦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層次提綱,抓住重點詞,然后循著主導詞熟讀成誦;有些名言警句、詩歌,可采用手抄與背誦相結合的方法;還有理解背誦法,沒有以此為基礎的記憶是機械記憶,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2]
3.指導學生讀書動筆。
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課內可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圈點勾劃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查閱工具書的習慣等,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在摘抄的內容旁邊寫簡要的點評,以表達自己的見解。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經驗也比較少,但是這并不表明他們對生活毫無感覺,留心課堂、家庭和社會的一切動向,將有關的或重要的內容記下來,這或許是作文的好素材。積累其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平時看電視、聽別人說話都可以吸收到不少好的詞匯、句子和寫作素材。要教會學生將這些素材記在心中,及時地記錄下來。最重要的是,在不停地積累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及時地復習。隔一段時間就翻看一下以前記錄的內容,以達到鞏固的效果。
總而言之,作文作為語文書面表達的主要形式,需要學生具有充足的素材,從而做到下筆如有神。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在寫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源遠流長的千言名句告訴我們,寫作的素材離我們很近。
[1]劉永.激發興趣,重視積累,加強合作,樂于表達:小學作文教學指導[J].考試周刊,2011(73):65.
[2]王定穎.讓實踐活動和作文指導并肩而行結合實踐活動開展游記作文指導談[J].新課程導學,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