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芬
“人生百年,立于幼年。”儒家一貫講究“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倡導“童蒙養正”。小學階段若能誦讀國學經典,不僅能領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文明、禮儀等方面的規范,從而提升涵養、凈化靈魂、啟迪智慧,更能利用其精粹的語言、典雅的韻味、為人的睿智,凝聚班級的靈魂,形成“浩然正氣”特色的班級文化。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儒家文化亦即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其著名的《朱子家訓》中言:“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進而具體來講,“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故此,筆者在每周一節專設的國學誦讀課上普及國學經典常識之外,還對學生吟誦的方法和技巧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利用晨讀15分鐘,課前5分鐘和中午10分鐘時間,每天保證半小時的誦讀國學經典的時間,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內誦讀古詩文,培養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好習慣。此外,每天大課間,在學生做完體操之余練習“太極拳”、通過“太極加吟誦”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獨具特色的“經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浩然“正”氣。
朱熹在倡導要讀書的同時,更注重讀書內容要“精。”“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訓學齋規》)在誦讀內容的選取上,筆者參考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根據學段特點選擇不同的國學經典讀本供學生誦讀。例如:一年級《三字經》、《弟子規》,二年級《百家姓》、《千字文》,三年級《大學》、《笠翁對韻》,四年級《論語》、《詩經》,五年級《中庸》、《禮記》,六年級《道德經》(其中也穿插《春江花月夜》、《出師表》、《岳陽樓記》、《師說》等經典篇章以及一些小學生必背的古典詩詞)。這些國學經典的背誦與閱讀,不僅增加了低年段學生的識字量(讀一部國學經典可識字數千,讀國學經典兩年最少可輕松認識3000多個漢字),也拓寬了中高年段學生的閱讀量,直接、間接地提升了語文素養。學生以書為友,在與古圣先賢對話的過程中,廣博知識,淬煉為人“正”氣。
二、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班級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充分利用兒童節、學校藝術節(以經典誦讀、舞臺劇表演等藝術形式展示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情況)、國學書法賽與故事會、國學感想征文、手抄報等活動,不僅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體會閱讀的快樂,同時還以每次活動為契機,帶動廣大家長積極參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此外,筆者還建議家長開設“一家經典時刻”,希望家長盡量抽出一定時間,每天在孩子放學后、睡覺前,與孩子一起學習,進行“親子誦讀”。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誦讀、調查和評比的基礎上,每學期會評選出每個班的“書香家庭”3-5個,頒發學校的獎章和證書,并在學校范圍內大力表揚。
當孩子早上貪睡不愿意按時起床時,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當孩子與人攀比衣著時,可以說:“衣貴潔,不貴華”;教育孩子要尊敬師長,言語表達要大方得體時,可以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與人爭執不休時又可以說:“事雖小,勿擅為”、“言語忍,忿自泯”。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后,他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孔子談“禮”,理解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涵養與做人的境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老子論“道”,洞悉“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與玄機;更可以在心情愉悅時和李白一道舉杯邀明月,體味“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人生豪放;還可以同梁啟超一同高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勉勵孩子從小立志。
家長們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國學經典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經典教育不僅僅在遙不可及的古書中,更在當下自己每日對孩子一點一滴的教育中。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其效果是單純的說教所不能比的。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