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娜
?
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研究
閆娜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經管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論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得出了絕大部分心理問題都與學生家庭環境存在莫大聯系的結論。論文從各個角度進行剖析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法,力求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樂觀成長,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大學生;心理健康;家庭環境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該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斷攀升。經研究發現,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學生數量的增大,各大院校因學生心理問題而引發的突發危機事件時有發生。這些突發事件影響非常惡劣,涉及范圍比較廣,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與生活環境,從而引發了各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廣泛專注和深刻反思。為此,高校紛紛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按1:3000的比例配置了心理咨詢老師,咨詢老師均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持證上崗。力求為同學們提供專業有效的幫助,排除潛在的心理危機,積極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該工作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努力。眾所周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社會壓力、環境壓力、家庭壓力等);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如自我意識不健全、較差的心理素質、個體不良的人格等)。外界因素和自身內部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但筆者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發現多數心理問題都與家庭環境存在著莫大關系。
(一)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主要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父母離異,小孩隨爸爸或者媽媽一方生活;第二種是父母有一方因病或意外去世;第三種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即父母均已去世,跟隨爺爺奶奶或者親戚一起生活。經研究發現,單親家庭對子女人格發展存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而消極影響中尤以離異單親家庭給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案例一:A同學,父母意外車禍去世,跟隨叔叔嬸嬸生活。性格開朗與叔嬸一家相處極好。口頭禪是:“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為什么不開心呢”,“爸爸媽媽沒了,但奶奶和叔叔嬸嬸對我很好,我要好好學習,讓奶奶為我自豪”。不但與家人相處愉快,而且積極參與社團學校各項活動,與同學老師都很合得來,被同學推選為班長。
案例二:B同學,父母離異,跟隨母親生活。母親不許他與父親方面親屬聯系,奶奶想見孫子都要偷偷去見,其母知道后大發雷霆,更是嚴格禁止該同學與父親、奶奶相見。因為家庭問題,該生滋生了自卑心理,整天悶悶不樂,對生活缺乏應有的激情。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不太與人交流,而且偶爾會逃課。
(二)過度保護和溺愛
案例三:學校在大一下半學期有實訓課程,是為了讓同學們能夠將課堂所學與實際操作結合在一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理論知識的理解吸收。大部分同學都能堅持下來,除了剛開始兩天的不適應,后面都游刃有余。但有一兩位家長就會打電話給老師反映小孩哭著給家里打電話講太累了,不參加實訓了,而且言辭非常激烈。這類小孩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限制了自身能力的開發,形成了依賴、被動的性格以及潛在的自卑,缺乏獨立的自我意識,他們的人格同樣不能健康的發展起來。
案例四:C同學被父母保護太好,大一剛入校,不會疊被子,不會打掃衛生。最初舍友會耐心的去教她如何打掃衛生,會在她生病的時候去帶她看病幫她帶飯。但一學期過后,該同學仍然沒有改變,自理能力較差而且不懂得關心別人,與舍友關系處理較差,同處一個屋檐下,但卻相敬如冰,互不理睬,最后鬧到要換宿舍。
(三)專制教育
案例五:D同學與父親關系相處很僵硬,平常只與母親講話。筆者私下與其母親溝通得知,D同學小時候還是很喜歡父親的,但隨著父親每次答應的事情都做不到的時候,他就對父親失去了信任。再加上父親性格較暴躁,總是堅持男孩不打不成材的理念。小孩犯錯了不是首先進行溝通再去解決問題,而是先揍一頓再說。長此以往,該同學與父親交流幾乎為零。
(四)低估孩子
案例六:每個小孩有了進步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夸獎,但有些父母總是懷疑孩子的潛能,使得孩子產生沮喪厭棄情緒。E同學小時候唱歌很不錯,歡歡喜喜唱給父親聽,父親不但沒有鼓勵反而說:“唱的不怎么樣,別人家的XXX唱的才好聽”,考試拿了高分,父親又講:“這是你自己考的嗎?你能考這么高?”正是長期的不信任,導致了該生對自己產生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緒,而且對父親深惡痛絕,一度到了父親回家她就離家的程度。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人的影響持續時間非常久乃至貫穿整個人生。我們從上述真實案例可以得出,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不適當的教育方法
當子女遇到困難、挫折時,會本能的尋求家人的關心和安撫。如果父母沒有進行安撫寬慰,只有質疑斥責的話,子女會逐漸變得敏感、退縮、自卑。慢慢會演變為不主動向家人反饋自身情況,疏遠家庭,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在社會競爭的現狀壓力下,很多家長只關心小孩考得好不好,班級排名是多少,卻很少去孩子內心在想什么,真正喜歡做什么。學生成績下降也只是一味的批評而很少去研究分數下降背后的原因,很少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將追求高分擺在了首位,而忽略了素質教育,片面追求所謂成才。
(三)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忽視
家庭教育不是時斷時續的,而是一個整體連貫的過程。當下很多家長對子女的關注和教育主要集中在其幼兒園至高中這個階段,對大學階段普遍存在放任或漠然的情況。到了大學,家長普遍認為孩子長大了,不需要太多的管制。因此父母更多的是生活費等金錢的支持,忽略了子女內心情感的反饋與需求。實際在大學階段的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更高,更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的關心和愛護。因此當學生離開家離開家人后遇到各種學習或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時,就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應,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與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個影響在某些時刻作用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在大學階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范圍不是體現在督促學習上,而是應該關注加強子女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和抵御誘惑的能力上。當然,要達到這種效果,一定要通過子女可以接受的方法來溝通實施,而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粗暴干涉,這樣會激起子女的叛逆心理起到反作用。
(一)言傳身教
中國有句古話: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家人朝夕相處,父母的言行舉止、道德觀和價值觀也直接影響著子女三觀的確立,父母善良正直的話孩子一般都壞不到哪里去。很難想象,憤世嫉俗的父母能夠培養出熱愛生活的子女。換個角度講,子女身上的美好品質并不全由學校教育而來,大多是從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一點一滴、潤物細無聲的培養起來的。筆者在多年工作中發現,家庭關系不如意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二)培養良好的是非觀
在大學生活這個階段,同學們的心理發育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學生的情緒比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比如到四六級、報關報檢等考試前期,內部資料、考題答案等小廣告滿天飛。有的學生會誤聽誤信,不抓緊時間好好復習,卻相信這些所謂的“獨家消息”、“正確答案”。雖然每年大一開學都會進行關于誠信教育的講座,但各個高校每年仍然會出現因為考試作弊等原因而受處分或者開除學籍的同學。這種是非觀的缺失不僅有學生個人的原因,父母的關心不夠也有要承擔一部分責任的。家長嚴于律己,做孩子的好榜樣。同時也應重視孩子的心理活動,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發現有不當之處一定要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問題。
(三)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父母應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子女經常進行思想溝通,隨時掌握孩子的想法。對好的想法進行鼓勵支持,對錯誤的觀點采取說服與強制相結合的方法,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性大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等各個環節的積極參與,而家庭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是突然出現的,每位家長都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并及時紓解遇到的問題,努力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1]劉榮華.大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7,(5).
[2]張振松.家庭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文教資料,2007,(36).
[3]吳薇莉,等.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模式與其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家庭狀況與成長經歷[J].西華大學學報,2008,(4).
[4]莊薇.試論當代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3).
[5]謝沫珠.大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9,(2).
(責任編校:張京華)
B849
A
1673-2219(2016)11-0056-02
2016-03-15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4QNZX-03)階段成果。
閆娜(1982-),女,甘肅天水人,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