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晶晶 邱清偉
?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英語模塊化課程設置
聶晶晶邱清偉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應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論文在社會需求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模塊化設置和實施構想。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社會需求;模塊化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曾經指出,“服務于社會只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不過卻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1]。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盡管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但都把服務社會作為核心理念,自覺為人類社會發展,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可見,大學服務于社會,這是大學發展的新功能,也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核心理念。大學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培養出大量能夠適應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大學的課程設置也應隨之不斷調整,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時,尤其是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時,并沒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是一味沿用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模式,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了更好地了解用人單位對應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英語需求,改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筆者于2016年9月開展了一次調查研究,并在結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英語模塊化課程設置的構想。
(一)調查研究
本次調查對象為泉州地區用人單位及其大學畢業員工。調查主要采用問卷的方式,主要了解用人單位對英語的需求狀況、員工的英語需求狀況以及大學畢業的員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意見或建議涉及此外。此外,筆者還分別對部分用人單位和員工進行了訪談。
(二)結果分析
1.用人單位對英語的需求狀況分析。通過調查和訪談,筆者發現,盡管不同的用人單位以及不同部門之間對英語的需求存在的較大的差異,但總體來說,不管是用人單位還是員工,對英語的需求還是比較強烈的。60.9%的用人單位需要員工掌握英語,20.9%的單位需要大部分或全體員工掌握較好的英語應用能力。對于英語能力方面的要求,79%的用人單位要求員工掌握“與本單位業務相關的英語知識和能力”,具體表現為能夠用英語進行“技術資料閱讀”(63.7%)、“日常的口頭交際”(60.5%)、“筆譯專業技術資料或單位的外宣材料”(37.7%)、“處理英語公文”(36.3%)、“專業技術口譯”(24.5%)、“外商談判”(24.2%)、“中外學術論文交流”(11.1%)等。這反映出單位對英語的最大需求是與本單位、本行業有關的英語應用能力。
2.大學畢業員工對英語的需求狀況分析。超過七成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很重要或比較重要,76.2%的被調查者在單位的經營管理工作中會偶爾或經常涉及英語的使用。當被問及最需要何種英語技能時,72.4%的被調查者選擇“閱讀技能”,選擇“聽說技能”、“翻譯技能”和“寫作技能”的分別占67.8%、58.2%和45.3%。當被問及何種英語技能差時,表示“口語交際差”的被調查者占41.6%,表示“聽力差”的占37.6%,表示“詞匯量少”的占34.7%,表示“使用機會少”的占33.6%,表示“專業術語少”的占30.7%,表示“對外國文化不熟悉”、“文獻閱讀困難”以及“寫作能力差”的分別占12.5%、10.7%和7.7%。可見,閱讀技能是被調查者最迫切的需求,而說聽能力卻是他們最急需提高的技能。相對于這兩項技能,翻譯和寫作技能可能涉及的使用者相對較少,尤其在工作中較少用到。這說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聽說能力應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
此外,當被問及最佳的英語學習途徑時,35.2%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學習的最佳途徑是通過學校課堂上的系統學習,29.5%的被調查者認為單位或社會上的外語培訓是最佳途徑,另有19.8%的被調查者認可業余自學,15.4%的被調查者認為可在工作崗位上自學。調查結果顯示,盡管社會對英語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但目前各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設置針對性不強。一方面,盡管多數高校對大學英語進行了分級教學,但鮮有分類指導的制度或課程設置;另一方面,大多數的高校仍然將大學英語定位為公共基礎課程,鮮有高校將大學英語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起來。
3.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42.1%的大學畢業員工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要只注重書本教學”,而應“加強實踐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基本聽說能力”,“希望教學能夠和實際的職場更相匹配,更重視英語的說和閱讀、理解、交流溝通能力”。26.8%的大學畢業員工建議,“大學英語課程應多注意聽說能力的培養”,建議希望能“多給大學生聽說的機會”,使學生“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與他人交流”。16.1%的大學畢業員工建議,“對學生專業知識有關的英語教學給予更多關注”,可以“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大學英語教學,在搞好公共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在專業英語教學設置上要突出實用性”,并且要以未來的職業為導向,即“針對學生未來職業,強調教學及使用的專業性”。另有6.8%的大學畢業員工認為,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全方位技能,7.1%的大學畢業員工對現行大學英語教學持全面否定態度,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浪費財力人力,效果差”,應該“取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全部引入外教、全程英文互動式教學;專業課雙語教學、英語考試與英美國家全面接軌”,同時希望可以“遠離應試教育”,5.5%的大學畢業員工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基本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英語自學的能力和興趣,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可塑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學習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2]。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和社會需求調查結果,經綜合分析和論證,筆者的基本設想是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模式,采用以實踐能力培訓為核心的課程設置模式,圍繞知識和能力,構建知能一體、知行一致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模塊化的設計理念是將大學英語課程內容設計成若干個子模塊,然后根據每個專業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模塊進行搭配和組合,形成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主體模塊,在每個模塊的中心,所有子模塊都能夠圍繞著一個確定的應用型學習目標,并且能夠和相關的語言知識形成聯系,由此來構成統一的教學集中模塊,通過科學的組建課程內容模塊,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學生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都能夠扎實的掌握相對應環境下的課程知識,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操作語言的能力,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的結合。
(一)基礎英語課程模塊 基礎英語課程模塊旨在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查缺補漏,為職業英語和專業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且經過長達三個月的英語學習和使用的“空擋期”。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復習和鞏固已有的英語語言知識,極有可能造成英語語言知識的“斷檔”,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英語語言知識體系。學生在日后的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因此而遇到各種困難,從而產生消極心理,失去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這一模塊的課程設置與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已有的英語語言知識,為學生日后更高階段的學習中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包括學習動機、興趣、合作交流、團隊精神等,加強學生認知策略、調控策略等能力的內化,幫助學生樹立文化意識,如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等。
(二)職業英語課程模塊
職業英語課程模塊整個教學體系中的核心模塊,強調語言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社會與涉外業務交際的能力。這一模塊的教學內容以應聘求職、企業文化、職場溝通技能以及個人規劃和職業發展等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就業背景下的英語溝通能力。教師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注重營造環境,加強模擬實踐,為學生創造條件和機會,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交際,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競爭力和職業能力。
(三)專業英語課程模塊
專業英語課程模塊強調把英語教學與學生實習、實訓結合起來,探索英語課程職業化。課程設置以實際場景和崗位需求為依據,內容以開發職業技能為核心,以“能用語言在工作中做某事”為標準,構建以培養職業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英語課程體系,滿足應用型本科的教育要求。學校將課堂搬到學生實習、實訓單位,利用學生實習、實訓的空余時間或利用節假日、雙休日進行教學,并結合學生的崗位工作任務,采用項目導向或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和運用知識,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實際“即期”效果,倍增英語習的興趣。
大學英語課程雖然分成了三個不同的模塊,但三個模塊之間又有共通之處,即都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為最終目的,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課程體系。但是,要使這個課程體系得到很好的實施,學校必須要確保管理、師資、教材以及時間等方面的有效銜接。
(一)管理銜接
通常情況下,基礎英語課程以及職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學一般由各院校專門的教學機構,如公共教學部或大學英語教研室負責管理,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則一般由各系的專業教師負責管理。基礎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沒有太多的交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學校教務部門應該成立專門指導管理機構,協調基礎英語課程模塊、職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師和專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師之間的關系,組織定期召開教學聯合研討會,既解決專業英語課程模塊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又能解決基礎英語、職業英語向專業英語過渡的銜接問題。
(二)師資銜接
要想實現教學中的銜接,必須要解決師資銜接問題。師資銜接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讓基礎英語教師向專業英語教師學習專業知識,從而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有目的地滲透專業知識,適當涉及專業英語中常用的詞匯,為學生學習專業英語打下基礎;二是專業英語教師向基礎英語教師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專業知識面,為專業英語模塊教學做好準備。此外,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師還應當一起探討職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這不僅可以促進教學工作,而且可以有效促進基礎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師和專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師共同發展。
(三)教材銜接
目前,基礎英語模塊的教材開發已經非常成熟,選擇面非常大。但職業英語課程模塊和專業英語課程模塊的教材建設缺乏教學理論的指導,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實用性不強,不少該教材的編寫偏離了學習者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也即,偏離了學習者在將來必然會遇到的目標場合中使用語言的客觀需要,如交際活動、語言功能和語言形式,和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順序和學習方式[3]。因此,基礎英語模塊的教師和專業英語模塊的教師要共同探討,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需求,確保他們均衡地獲取語言養分和語言能力;既要注重專業教材體系的知識銜接,又要注重與基礎英語和職業英語課程模塊的知識銜接。
(四)時間銜接
目前大部分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只在一、二年級開設大學英語課程。這種課程設置的弊病在于學生即便在一、二年級里掌握了大量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但是由于在之后兩年內缺乏足夠的輸出和輸入,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極有可能再次退化,再次出現聽不懂、說不出、寫不了的尷尬局面。因此,大學英語學習應該貫穿大學的整個過程。各院校可采取課時總量不變、學習時限延長的方法,在一、二年級開設基礎英語課程,在三、四年級開設職業英語課程和專業英語課程,確保大學英語學習和使用的延續性和完整性。
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應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習者目標需求,要既能滿足實現英語高等教育的需要,又能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設置英語教學課程模塊時,既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科和學情,使基礎英語模塊教學能和學生的專業學科相結合,并且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技能的培養,還要根據不同的專業來設置不同的英語教學內容,構建不同的模塊,方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1]德雷克·博克(侯定凱等譯).回歸大學之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本)[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羅毅,李紅英.論大學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J].外語界,2008,(3).
[4]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5]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
[6]王哲,李軍軍.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0,(5).
[7]李曉梅,羅桂保.模塊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新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11,(8).
[8]劉艷梅,朱慧敏.基于學生需求分析的財經類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研究:以省屬財經類高校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3,(3).
[9]吳菁菁,馮欣.大學英語課程“多模塊一體化”體系構建的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4,(3).
(責任編校:張京華)
H319
A
1673-2219(2016)11-0132-03
2016-08-09
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基于需求分析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模塊化課程平臺構建”(項目編號JA S160730)。
聶晶晶(1983-),女,福建晉江人,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理論研究。邱清偉(1984-),男,福建泉州人,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