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良
(蘇州永鼎醫(yī)院 江蘇 蘇州 215200)
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治療成年患者腹股溝疝的主要方法。疝修補片是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時常用的合成材料。目前,國際上用于進行疝修補手術的合成材料主要有以下3種:1)不可吸收的聚丙烯補片、聚酯補片及膨化聚四氟乙烯補片。2)可吸收的聚羥基乙酸補片、聚乳酸羥基乙酸補片。3)復合補片。在我國,以聚丙烯為主要材料制成的疝修補片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的應用較為廣泛[1]。研究發(fā)現,對腹股溝疝患者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其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約為9%。目前,對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在術前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的做法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為了研究對腹股溝疝患者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前為其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的必要性,我們將在我院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的100例腹股溝疝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為對照組患者在術前不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為觀察組患者在術前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現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為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在對照組50例患者中,有42例男性、8例女性,其年齡在4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2±12.3)歲,其中有36例單側腹股溝疝患者、14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14例存在合并癥的患者、36例無合并癥的患者。在觀察組的50例患者中,有40例男性、10例女性,其年齡在41~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8±14.1)歲,其中有34例單側腹股溝疝患者、16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12例存在合并癥的患者、38例無合并癥的患者。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局部細菌感染。(2)合并有出血性疾病。(3)合并有免疫缺陷類疾病。(4)患有絞窄疝或嵌頓疝。(5)對頭孢菌素過敏。(6)在術前3個月內曾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1.3 方法 對兩組患者實施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方案是:對患者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使其取平臥位,在其恥骨結節(jié)的上方、平行于腹股溝韌帶處做一個長3~4cm的切口,將腹外斜肌的腱膜及外環(huán)口向兩側分離,分離疝囊,將疝囊游離至內環(huán)口,結扎疝囊的頸部,置入疝修補片,在疝修補片的周圍縫4~6針加以固定。逐層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及皮膚。在術前不為對照組患者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30min為其應用五水頭孢唑啉鈉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此藥的用法是:將2g的此藥加入到100毫升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在兩組患者出院時對比分析其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情況及術后住院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有2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其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為4.0%。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有4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其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為8.0%。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為(7.5±2.6)d,對照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為(12.6±3.1)d。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歐美國家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腹股溝疝的發(fā)病率約為0.1%~0.5%。我國60歲以上的人群腹股溝疝的發(fā)病率約為11.85%。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10萬例腹股溝疝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疝修補術是一類典型的無菌手術。根據“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的指導意見,在接受無菌手術的患者中,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不可超過30%[2]。在對成年腹股溝疝患者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時須使用人工補片,因此可顯著增加其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3]。手術部位感染(如補片處感染等)是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4]。相關文獻指出,腹股溝疝患者在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后其補片處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8%。導致此類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葡萄球菌且大多對甲氧西林耐藥[5]。手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腹股溝疝患者發(fā)生的術后切口感染主要是因細菌定植在其移植物(主要為補片)上,并在移植物上形成生物膜所致。嚴格控制手術切口中細菌的含量及防止移植物上出現生物膜是預防此類患者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的關鍵措施[6]。在對腹股溝疝患者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時需堅持以下的原則:(1)嚴格按照外科無菌操作的原則進行手術操作。(2)嚴防切口污染或切口內異物存留等情況的發(fā)生,不可用絲線對補片進行縫合。(3)在術前為患者個體化地選擇大小及材質適宜的補片,在術中合理地為其使用補片。(4)在術后為患者正確地放置引流管[7]。高齡腹股溝疝患者及合并有糖尿病的此病患者其免疫力較差,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其切口局部組織的抗感染能力較弱,其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因而,在對此類患者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前應為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我們認為,對腹股溝疝患者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其發(fā)生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為以下幾種:1)患者合并有手術部位的相關感染。2)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3)患者的年齡超過70歲。4)患者合并有出血性疾病。5)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在對存在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腹股溝疝患者施行無張力疝修補術前,應為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腹股溝疝患者若無發(fā)生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無需在術前為其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
[1]陳飛,賀露露,王閃,等.急性嵌頓性腹股溝疝行無張力疝修補術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24(11):145-146.
[2]程學軍.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嵌頓疝的臨床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36(06):976-977.
[3]張瑞斌.補片在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應用體會[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20(05):152-153.
[4]禹志,張運祥.無張力疝修補術326例治療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48(12):745-746.
[5]鐘從仁.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42例腹股溝疝的治療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5(23):612-613.
[6]張奇明.無張力疝修補術在基層醫(yī)院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48(19):976-977.
[7]唐健雄,華蕾.上海地區(qū)腹股溝疝發(fā)病情況的初步流行病學調查[C].上海: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1,70(2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