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芬子+楚乙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99%的乳腺癌患者是女性,男性僅占1%。乳腺并不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細胞喪失了正常細胞的特性,細胞之間連接松散,容易脫落。癌細胞一旦脫落,游離的癌細胞可以隨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轉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為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見腫瘤。
全球乳腺癌發病率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呈上升趨勢。美國每8名婦女中就會有1人患乳腺癌。中國不是乳腺癌的高發國家,但不宜樂觀,近年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的增長速度已高出高發國家1~2個百分點。據國家癌癥中心和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發病數據顯示:全國腫瘤登記地區乳腺癌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全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粗率)平均為42.55/10萬,其中城市為51.91/10萬,農村為23.12/10萬。
由于乳腺癌屬激素依賴性腫瘤,而雌激素則被公認為是助長乳腺癌的“黑手”。激素受體呈陽性的乳腺癌是最常見的類型。這種癌癥的發生,往往呈現雌激素水平升高,同時孕激素水平也升高。我國首個大規模乳腺癌流行病調研顯示,我國有60%~70%的乳腺癌患者雌激素或孕激素受體呈陽性,因此大部分患者同時需要接受內分泌治療。
據國外報刊2014年底報道,研究表明,一種被稱為卵巢抑制法的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讓老年婦女服用的抗雌激素藥物,似乎大大減少了一些年輕女性乳腺癌復發的風險。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彼得癌癥中心乳腺腫瘤科主任弗蘭西斯博士說:“這種組合方式——使用被稱為芳香化酶抑制劑的雌激素阻斷劑,即從根本上切斷雌激素的生成來源—是三種治療早期乳腺癌試驗中最有效的方法。”她的調查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芳香化酶抑制劑通常只用于絕經后女性。弗蘭西斯說:“一般來說,人們認為,芳香化酶抑制劑對于年輕女性沒有作用,因為絕經前的婦女分泌的雌激素實在太多了。”
弗蘭西斯和她來自國際乳腺癌研究組的同事們比較了經歷不同治療方法的3000多名女性。
所有這些女性都患激素受體呈陽性的乳腺癌。這些女性中約1/3的人接受他莫昔芬(即三苯氧胺,是一種雌激素拮抗劑)治療,另外1/3接受他莫昔芬和卵巢抑制的聯合治療,其余女性則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依西美坦和卵巢抑制的聯合治療。每個療程持續5年。接受卵巢抑制治療的大多數婦女選擇每月注射藥物以抑制卵巢分泌雌激素,其他人則或切除卵巢或定期對卵巢做放射治療。
弗蘭西斯說:“那些接受卵巢抑制劑治療的女性患者比那些服用他莫昔芬的患者預后更好,而在小于35歲的女性身上最為明顯。然而,最好的結果是出現在用卵巢抑制和芳香化酶抑制劑聯合治療的患者身上。”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維持化療到絕經前的患者,加上卵巢抑制和他莫昔芬治療后,在5年內復發者少于4%~5%。
但是在切除卵巢再加上依西美坦(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組,5年內復發的患者少于7%~8%。
研究人員認為,絕經前婦女接受化療,然后使用依西美坦加上卵巢抑制治療,與只接受他莫昔芬治療的女性相比,復發的風險降低35%。
另一位專家表達了對這種新治療方法的保留意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杜阿爾特市希望癌癥中心腫瘤醫學教授喬治·索姆勒博士沒有參加這項研究,他說:“這是個有趣的想法,但2014年11月在《腫瘤學年鑒》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用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治療乳腺癌的年輕女性死亡風險增高。用卵巢抑制的辦法治療目前更加普遍一些。”
弗蘭西斯說:“同時加入不同的藥物來治療,可能增加了治療成本,但芳香化酶抑制劑大多是通用的,所以總的來說比許多新的癌癥藥物便宜。”
在國際乳腺癌介入治療研究會議上,另一項研究的研究人員宣布說,那些具有癌癥高危因素的女性為預防乳腺癌服用他莫昔芬,確實大大降低了她們罹患乳腺癌的風險。
該研究納入7000多名絕經前和絕經后的女性,她們大多有家族史等乳腺癌高危因素。其中一半人每天服用他莫昔芬20毫克,其余人服用安慰劑,時間均為5年。她們被平均隨訪16年(中位數,即一半人更長,另一半更短)。
據研究結果表明,服用他莫昔芬總共可降低乳腺癌發病率29%,但不能對雌激素受體呈陰性的乳腺癌發揮作用。研究人員說,在乳腺癌患者中,兩組女性之間乳腺癌的致死率沒有差異,所以,不能確定他莫西芬對于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風險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