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初晴+小丁
現在,大家對癌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并開始對腫瘤的發生、預防、治療到預后等進行研究。維生素與腫瘤發生有一定關聯,缺乏維生素可能加重腫瘤患者的病情。同時,腫瘤患者因為營養攝入受限、消耗增加等,維生素的攝入不足或缺乏可能性也更高。
維生素與糖類、蛋白質等不同,各維生素之間沒有內在關系,它們并不是化學性質和結構相近似的一類化合物。但是,它們有共同的特性:以本體形式或可被機體利用的前體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既不提供能量,也不參與機體構成;維生素屬于微量營養素,只需少量即能滿足機體需要,少量缺乏并不會馬上感到不適,但不能缺乏;除了維生素D之外,一般不能在人體內經自身的同化作用合成,或合成量很少,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大多數維生素以輔酶或輔酶前體的形式參與酶系統反應,大多數新陳代謝反應都需要輔酶的幫助,這就是維生素為什么重要的原因之一。
對維生素進行的全面研究發現:一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C、D、E及一些B族維生素,具有較明顯的抗癌功效。
v維生素A
《科學生活》:維生素A對腫瘤有何作用?
蔡主任:維生素A與視覺、細胞生長和分化、維護上皮組織細胞的健康、免疫功能、抗氧化作用等生理功能有關,現在發現維生素A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A可以增加腫瘤的發病和縮短誘導期,所謂的誘導期就是指癌前期病變;對暴露于化學致癌物的實驗動物發生腫瘤有保護作用;維生素A可阻止癌細胞周期轉換、誘導凋亡,調節免疫功能,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很多患者進行放化療的時候,都會出現掉頭發、皮膚干澀等現象,這都是非健康的表現,如果患者確實缺乏維生素A,適當補充對減少放化療反應有一定的作用。
多個研究顯示,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可使基因已改變的少數細胞發生逆轉,有利于預防起源于上皮組織的腫瘤。有研究發現視黃醇及衍生物加入到小鼠前列腺培養液中,能抑制致癌因子的作用。有研究證明維生素A缺乏與皮膚癌(皮膚及口腔的各類內膜癌癥)有關。有研究顯示,β胡蘿卜素(被攝入人體后,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與硒聯合應用對癌基因表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癌前病變(如萎縮性胃炎、胃不典型增生)進行阻斷治療。美國UC醫院對多名中年男性做了近年的追蹤調查,正常人群前列腺組織中維生素A 、β胡蘿卜素的濃度較前列腺癌患者組織中高5~8倍,證明維生素A及β胡蘿卜素在前列腺預防中起關鍵作用。約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發現維生素A可以逆轉前列腺癌干細胞中的特定基因,減少癌癥侵入周圍組織的能力。麻省理工學院發現,缺乏維生素A的大鼠,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對照組顯著升高。
同時,有研究發現不少癌癥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生長因子(TGF)是高于正常人的,維生素A可抑制TGF的產生,從而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應。補充維生素A幾乎沒有任何不良作用,有利于患者。
《科學生活》:正常成人每天該攝入多少維生素A?攝入有上限嗎?
蔡主任:我國成人維生素A推薦攝入量:男性為800μgRE/d(微克當量/每天),女性為700μgRE/d。血液檢測可以確定維生素A的缺乏與否,血液中,血清維生素A的正常含量范圍1.05~3.15umol/L或是30~90ug/dL。
雖然維生素A沒有不良作用,但我們還是提倡適量食用。維生素A多存在于動物肝臟等部位,過多攝取可引起膽固醇等營養素超標。成人維生素A每天最多可攝入量為3000μgRE/d,孕婦為2400μg RE/d。
《科學生活》:維生素A有不同的分類嗎?
蔡主任:維生素A分為維生素A1與維生素A2。維生素A1也叫視黃醇,其生物活性比較高,主要來源于海產品中。維生素A2也叫3-脫氫視黃醇,其生物活性只有維生素A1的40%,主要來源于河魚中。
維生素A理化性質穩定,對酸堿熱穩定,但易氧化、受紫外線破壞,儲存維生素A需要避光。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需與油脂一起吃。也就是說,如果想通過蔬菜補充維生素A,那么就不能使用水煮等烹飪形式,要過油。
維生素A通過食物進入我們體內,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釋出,在膽、胰液分泌的膽汁酸與胰脂酶的作用下進行脂鍵水解,通過小腸被吸收。不難看出,做過胃腸手術或肝膽胰腺有疾病的患者對維生素A的消化吸收是有障礙的,需要特別補充。
《科學生活》:補充維生素A吃海鮮還是吃胡蘿卜?哪種好呢?
蔡主任:其實維生素A和類胡蘿卜素在吸收方面是有差異的,維生素A 吸收需要能量與載體,一般情況下是不宜空腹吃的,因為空腹的時候無法提供能量。維生素A人體吸收率是60%~90%,是類胡蘿卜素的7~30倍;類胡蘿卜素多存在于蔬菜中,其吸收依賴膽鹽,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好的肝功能,其吸收率為10%~50%,以腸道擴散方式吸收。可見,同樣補充維生素A,葷的要比素的好。
《科學生活》:哪些食物中含有較高的維生素A,我們應該如何科學補充?
蔡主任:我國成人維生素A推薦攝入量折算為我們常見的食物,相當于每天15克的豬肝,大概兩片豬肝的量,也相當于每天攝入225克的雞蛋。因為雖然這些食物都含有維生素A,但是其含量是不一樣的。
維生素A的最好來源是各種各樣的動物肝臟、魚肝油、全脂奶等。植物性食物中只能提供類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綠色、紅色、黃色等深色的蔬菜當中,比如西蘭花、菠菜等;以及水果當中,比如柚子、芒果、番石榴等。葷菜之中,不同食物之間的維生素A含量,可以相差100倍。而素菜與葷菜相比,也相差非常大,100克豬肝與500克西蘭花所含的維生素A的量相同。提倡多樣化飲食攝取維生素A,不單單從動物的肝臟中攝取,也不單單從蔬菜中攝取。
《科學生活》:維生素A在人體中如何儲存呢?
蔡主任:一般而言,維生素A是儲存于肝實質細胞和星狀細胞之中的,肝功能好的話可達儲存量的90%,腎臟儲存9%。攝入維生素A和全身儲備的維生素A,在兩周內達到平衡,所以,維生素A的補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立刻補充就能見效。肝功能有障礙的人群維生素A的儲存能力相對比較差,需要經常補充。類胡蘿卜素主要存在于脂肪組織之中,肝臟之中儲存量比較少。有些腫瘤患者比較消瘦,無法儲存,所以類胡蘿卜素不能作為其補充維生素A的主要形式。
v維生素B12
《科學生活》:維生素B12對人體有何好處?與腫瘤有何關系?
蔡主任:維生素B12有促進兒童發育、增強體力、強化神經系統功能、增強記憶力、解決時差問題、穩定性功能、預防貧血、防治腫瘤等作用。維生素B12在臨床上有多種用途,包括放射性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用于補充消耗性疾病(如甲亢、妊娠、腫瘤等)。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肝癌、胃癌患者血漿中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顯著低于健康對照人群。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與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和蛋氨酸合酶還原酶(MTRR)多態性有關,可導致食管鱗狀細胞癌。維生素B12與胃癌風險呈顯著負相關,與絕經前女性乳腺癌風險也呈顯著負相關。血漿中葉酸和維生素B12高水平可顯著降低飲酒(≥15g/d)的女性罹患乳腺癌風險。
在一項研究中,216例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四組:分別給予葉酸與維生素B12、天然β胡蘿卜素、合成β胡蘿卜素30mg/d、安慰劑,隨訪7年,葉酸與維生素B12組胃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穩定或逆轉病例明顯增加,沒有胃癌病例。葉酸與維生素B12對于胃腸癌癥發生有干預作用,用于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阻止或逆轉癌前病變。
《科學生活》:正常成人每天該攝入多少維生素B12?
蔡主任:我國成人維生素B12推薦攝入量為2.4~3.0μg/d,換算為每日營養所需,約等于100克牛肉、550克豬肉、50克咸鴨蛋、25克新鮮香菇。血液檢測可以確定維生素B12的缺乏與否,血液中,血清維生素B12的正常含量范圍是150~1000pg/mL。
《科學生活》:哪些食物中含有較高的維生素B12?我們應該如何科學補充?
蔡主任:牛肝、牛腎、雞肝、牡蠣等這些食物中的維生素B12含量較高,雞蛋、蛋黃等食物中的維生素B12含量較為一般,蔬菜水果中幾乎沒有維生素B12。維生素B12通過攝入食物進入胃中,通過與胃中的內因子相結合進入腸道,停留3個小時后,通過腸道吸收。如果有長期腹瀉的患者,那么維生素B12在腸道中停留時間很短,就會影響其吸收。
維生素B12的2/3儲存在肝臟中,還有1/3儲存在我們的肌肉當中,通過腎臟排泄。
由于以上特點,萎縮性胃炎、胃切除、素食者易缺乏維生素B12;放化療的不良反應之一就是腹瀉,腹瀉時要另外強化補充以免缺乏;肝損害、消瘦者儲存能力差、易缺乏,要強化補充。
v維生素D
《科學生活》:維生素D對人體有何作用?與腫瘤有何關系?
蔡主任:維生素D有促進小腸對鈣吸收的轉運,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對骨細胞呈現多種作用(包括成骨與破骨作用),調節血鈣平衡,調節機體多種功能,預防和治療腫瘤作用等生理功能。
早在1915年,美國科學家就發現:隨著緯度的增加,城市的居民腫瘤發病率呈增加趨勢。也就是赤道附近居民的腫瘤發病率最低,而緯度與地球的日照有關。國內外近3000份研究報告、275份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結腸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除了與鈣、磷代謝調節有關外,還能調節惡性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維生素D營養水平與結直腸癌、乳腺癌和淋巴瘤患者的預后顯著相關。
經研究,維生素D有誘導腫瘤細胞同期阻滯,促進腫瘤細胞分化,誘使腫瘤細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腫瘤轉移、侵襲及血管生成,影響生長因子和癌基因來抑制腫瘤等作用。
《科學生活》:正常成人每天該攝入多少維生素D?
蔡主任:維生素D是與腫瘤之間關系最為明確的維生素,中國人群中維生素D缺乏癥普遍存在,老年人和孕婦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目前國際上通常以血液中濃度作為人體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衡量指標:大于30ng/mL為充足,30~20ng/mL為不足,<20ng/mL為缺乏。維生素D半衰期為3周,所以不是一天或者幾天不出門、不曬太陽就會有不適感。
我國成人維生素D推薦攝入量成人為5μg/d,兒童、少年、孕婦、哺乳期婦女、老人為10μg/d。大約為4克魚肝油、21.5克三文魚、36克新鮮蘑菇、161克雞蛋或者豬肉、384克牛奶。
《科學生活》:哪些食物中含有較高的維生素D,我們應該如何科學補充?
蔡主任:維生素D是一類脂溶性維生素,主要由人體自身合成和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目前已知的維生素D至少有10種,最重要的是維生素D2和維生素D中生物代謝率最高的維生素D3。維生素D通過食物吸收,獲經過太陽照射形成維生素D,進入血液循環,運送至肝臟,通過腎臟排泄多余的維生素D。
維生素D在中性、堿性中穩定,耐熱,通常烹飪加工不會引起維生素D損失。在酸性溶液中會逐漸分解,所以說,葷菜并不能放很長時間,脂肪慢慢變為脂肪酸,會對維生素D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最好食物的來源為海魚、動物肝臟、蛋黃、魚肝油。蔬菜、谷類、水果只有少量維生素D或幾乎沒有活性維生素D。不能單單補充維生素D,還要曬太陽,兩者缺一不可。有些老百姓會好奇曬太陽怎么曬,曬多少時間?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每天暴露雙上肢和雙下肢(約30厘米)于日光下30分鐘,通常可以獲得一天所需的足夠的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