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麗
歷史作為主要學科,高考試題的編制一直在處于不斷探索中。1988年前,歷史高考試題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是“知識型考試”,90年代開始,高考命題改革步伐加快,圍繞“知識與能力”,在“指導思想”、“考查功能”、“題型結構”等方面,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在不斷的發展、探索過程中,歷史高考試卷編制原則也逐步穩定。研究歷史高考試卷編制原則對于指導高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何為試卷編制原則?閆蒙鋼在《中學考試學概論》中指出:試卷編制原則指“考試命題過程”中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我認為,就歷史高考要求而言,試卷編制體現出目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規范性和穩定性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部分規定歷史課程的總目標為: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了解“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學會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強思想教育的要求在中學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中也有明確規定。
重視高中歷史教育目標的實現,展現高中歷史教育功能,是歷史高考試題編制的基本原則。高考試卷編制中,利用試題把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試題關注歷史與現實,以史為鑒,把知識考查,理論認識,能力運用高度統一。
在教學中,考試目的不同,類型不同,試卷結構、題型、難度、區分度就不同。
高考是國考,目的在于適應當今對人才的發展要求,選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質”,較高“思維能力”和較強“綜合能力”的學生。高考是著眼于未來人才發展需求的考試,要著重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學習潛能的考查。歷史高考試卷編制要重視高考的考查功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科學性和時代性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具體表現為:
1.試題的準確和完整
試題的準確性指表述要“嚴密完整”,“準確、無歧義”。試卷力求在試題的文字表達,參考答案的制定,難易程度的控制以及學術方面都準確、嚴謹。尤其是選擇題的編制,要保證“題干”和“題肢”間沒有歧義,注重區分度,降低“試題猜對幾率”。
試題的完整性反映在考試內容、試題表述和考查目標上。試題考核內容方面,試題要涵蓋三本必修和兩本選修基本內容,考查全面;試題表述方面,試題要完整反映解題信息;試題考查目標方面,試題要全面考查學生“閱讀理解”、“獲取信息以及解讀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能力。
2.試題多樣、靈活
試題要具有多樣性。高考是檢驗學生高中階段學習成果的考試,試題的設置具有多樣性。具體到歷史學科,目前高考試題主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
作為各類考試中廣泛使用的題型,選擇題從1981年開始引入歷史高考,優點是題量大,考查面廣,減少書寫過程,閱卷客觀、方便。作為新成員,非選擇題在1990年開始引入歷史高考。其優點是從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材料,設置試題,考查學生多種能力,在能力考核上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又有具體的類型。選擇題具體分為圖表類,鄉土類,漫畫類等,形式、考查角度和立意多樣。材料解析題則有簡答、填充、論述題以及近年剛剛興起的小論文題。
試題要具有靈活性。歷史高考試題編制在材料選取,情境設置,設問角度,考查角度上要具有靈活性。實際上,高考年年舉行,講求穩定性,考查內容和范圍一般不會有太大波動。這種情況下,只有嘗試在試題選材、考查角度和設問方式進行變化,才能編制出新題、好題。命題要以教學目標為考查目標,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運用新材料、新情境設題,嘗試不同角度,不同考查方式入手,追求能力和知識的和諧統一。
3.試題的難易程度設置具有層次性
命題要根據考試性質,教材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要求進行。高考具有選拔性需求,試題要反映學生學習能力狀況,具有層次性。
層次性體現在兩個方面:①試題具體設置上,要小切口,深挖掘,考查面廣,設置有梯度。每一題難度要有區別,符合認知規律,具有層次性;②整張試卷設置上,分布具有層次性,先選擇題,后非選擇題,試題排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避開偏題、怪題。
4.試題設置、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要適宜,具有一致性
作為主要組成部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考查的特點和評分要求不同。選擇題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主觀題的答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評分教師根據評分標準,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評分,而實際上每位評分教師理解又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試卷的設置與答案制定以及評分細則,要保持高度的同步,具有一致性。
(二)時代性原則
試題的時代性原則指試題的設置要從生活入手,和當今社會發展相聯系,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明白“以史為鑒”的道理。作為聯系國家與學校的媒介,通過高考試題的設置,政治理論和國家意志被貫徹到中學教育中。同時,高考試題的命制要依據《考試說明》每年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體現高考命題“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特點。
三、規范性、穩定性原則
歷史高考試題的題型、題量、難度以及評卷要求等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規范。具體表現為:
1.題型固定,基本為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選擇題一般為單選,材料解析題則有簡答、填充、論述題以及近年剛剛興起的小論文題。
2.題量穩固。進行文科綜合考試以來,歷史學科試題題量一般為11個選擇題和2個材料解析題,學生在45分鐘時間內可以基本完成試題。
3.試題難度適中。高考有具體的難度值標準,具體為0.55~0.65。偏離這一標準,即為難度失衡。依據該標準,100分的試卷平均分應在55分到65分左右。
4.評分細則明確、詳盡,便于操作
試卷評分標準要與“試題測量目標”,“考查的行為目標”一致。
編制試題后,要做出詳實、精確的參考答案和明確細化的評分標準。同時,要結合樣本測試和審核的結果及時調整、定稿。
高考中非選擇題占相當比重,其答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評分教師根據評分標準,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靈活閱卷。因此,歷史高考試卷的評分細明確、詳盡,保證了閱卷的公正、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 閆蒙鋼. 中學考試學概論[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雷新勇. 基于標準的教育考試——命題、標準設置和學業評價[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
[4] 陳孟義. 試卷命題與題型編制要則[J]. 教學與管理,1996(6).
[5] 張耀萍. 高考形式與內容改革研究 ——基于利益博弈的視角[D]. 廈門大學,2007.
[6] 鄭慧淑. 新理念下中學歷史紙筆測試命題原則及其影響[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