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妮
在我國,中國夢是和科學發展觀、三個代表一脈相承的一種戰略理念,而且是國人共識,其中所蘊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是指導國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指南。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為健康發展初中生思想品德奠定良好基礎的綜合課程,其主要任務在于培養與我國社會現實相適應的合法公民。對“中國夢”的學習,對增強初中生堅持走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體制自信的深刻領會與認同,認識與了解我國國情與歷史,激發初中生愛國熱情等具有重大價值。怎樣將“中國夢”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是近年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所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夢”是對我國近現代發展史的理論概況與升華
1840年,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封閉的大門,自此中國陷入苦難的歷史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我國各民族開始了辛苦探索,再次激發了國民愛國精神,以愛國為核心的中華精神代代相傳。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國人將中國實際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實現,最終中國人們探索出中華民族復興得以實現的科學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于這面旗幟的指引,使得我國對外開放成績觸目,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領域都進行了全面變革。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取得這些成就可以說是中國力量、中國道路以及中國精神的充分展現,由此可見,“中國夢”是對我國近現代發展史的理論概況與升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中國夢”的融入
“中國夢”使中國人們的現在、過去與今后歷史追求緊密相連,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領悟到國家今天的輝煌與曾經的困難,作為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史料教學有助于增強初中生的感知,更易讓初中生和歷史事件產生某種共鳴,對內化德育極為有利。
1.結合史料是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入“中國夢”的基本方法
“中國夢”是傳承中國數千年悠久文明,其歷史淵源極為深厚。相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來說,師生一起回顧歷史現場是作為有效的教學策略,盡可能與歷史真相相接近,從而獲得盡可能多價值比較大的歷史知識。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以歷史電影、圖片、參觀主體展覽等方式向學生展示歷史事件,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歷史和“中國夢”教學相結合,其實就是與史料相結合來實施思想品德教學,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貫穿“中國夢”,抓住初中生的夢想特征,與學生生活、史料相結合,以此增強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感染力及吸引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密切結合歷史,通過史料教學,例如革命戰爭時期的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的突出表現,以此讓學生真切領悟中國精神。民族精神在和平年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比如載人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奧運精神以及抗震救災精神等,都具體體現了中國精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課前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該主題搜集相關史料,以訪問、上網、查看雜志與報紙等方式進行,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中,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精神,確保初中生能夠深刻理解“中國夢”。
2.“中國夢”史料教學應該結合探究式教學模式
通常我們都會將思想品德教育視為知識進行傳授,卻沒有注重初中生“道德”的內化,道德的內化應該將學生參與與探究的重要性突出出來,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搜集相關史料,并在課堂中實施分組歸納、分析、整理與討論結果匯報。探究式教學將學生自主性突出出來,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進行培養。“中國夢”,其實是人民夢,就是將人民的夢和國家的夢有機連接在一起,并和學生的夢想相聯系,是實實在在、可觸摸的。由此就為初中生主動積極學習思想品德課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學與用,只有在學生自主參與思想品德課程實踐中,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進行全面培養,以此增強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應用性與實效性,從而培養初中生對“道德”的感悟。此外,學習“中國夢”還應該有效結合學生生活,每個學生都有夢想,只有將“中國夢”和學生夢想結合在一起,在學生生活中充滿夢想,在快樂中得到頓悟,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果。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有機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和中國夢,使探究式教學與歷史史料相結合,使思想品德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融合,對增強初中生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極具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城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