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內容摘要】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德育課程,更需要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目標落實在教學目標中,讓思想品德課堂流淌道德意義。以道德方式傳授學科知識,守望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道德學習,守望學生的道德智慧;深度開發品德課程的德育資源,守望學生的道德理想,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真正價值。
【關鍵詞】道德意義 ?道德情感 ?道德智慧 ?道德理想
《麥田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主人公理想就是站在懸崖邊做一個守望者,專門捕捉朝懸崖邊上亂跑的孩子,防止他們掉下懸崖。其實教師就應該是學生道德心田的守望者,而不是孩子墜落懸崖的看客,守望孩子的生命、理想、靈魂是教師的道德責任。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德育課程,更需要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目標落實在教學目標中。因為道德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目的,當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爾巴特語)。
一、以道德方式傳授學科知識,守望學生的道德情感
教育是一個以道德方式傳授最有價值知識的過程,其基本要義不僅傳授最有價值的知識,還在于用道德方式。道德方式是尊重學生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道德的方式必然使學科教學更具有道德感和道德意蘊。
教學九年級《人民的國家的主人》這一框時,我先請學生進行預習,了解本課的相關知識,巡視中一個學生動也不動,我上去詢問原因,他卻說,沒什么好學的,現在這個社會人民哪是國家的主人,都是當官的說了算。周圍的同學暗自竊笑,雖沒說什么,但表情也是流露出贊同。如果僅從完成教學任務目的出發,我可以不理該生的話,但是學生對本課的內容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面對初三的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社會的負面信息也不同程度對他們的價值判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回避并不是辦法。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安排,就這個話題請同學們展開辯論:誰是國家的主人?人民VS官員。學生們沒想到我會讓他們進行辯論,整個課堂一下子熱鬧非凡,兩種觀點爭得相當激烈。
二、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道德學習,守望學生的道德智慧
教學的本質,應當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教學過程是學生的過程。同樣,思想品德教育也應是學生的道德學習。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道德學習,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是一種生活體驗性智慧,是指向生活本身的,是在生活體驗、經驗和經歷基礎上升華而來的。守望學生的道德智慧,就要求我們的品德教學關注學生的心靈,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究、感悟。
1.注重引領與培植,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引領不是要教給學生多少現成的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點燃一支火把;引領不能越俎代庖,不是簡單地給出標準答案,經歷才是財富。教師要在課堂上提供適合的資源,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交流、摸索、探究等途徑生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進而培養習慣,上升能力、內化素質。
2.注重體驗與實踐,提高道德價值判斷能力
道德智慧是在活動、體驗、交往中獲得的,然而,初中生的閱歷、經驗、知識、意志力并不健全,他們的活動感受更多地停留在生活的表層上,在面臨兩難甚至多難道德沖突時,往往會陷入道德困惑。要守望孩子的道德智慧,教師就應創設可親歷的實踐情境,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考慮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后果,說出贊成和反對的理由,在此基礎上選擇道德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學生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狀態置于實踐活動中,把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將道德情感真實自然地融合在道德實踐中,從而克服了認知與行為的脫節。
三、深度開發品德課程的德育資源,守望學生的道德理想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德育不應是附加式的滲透,而應是深度的開發,實現品德教育與知識教學的自然融合,也唯有如此,才能守望學生的道德理想。學生的精神世界是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融合,守望孩子的道德理想,其實就是守望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根。
1.讓課堂成為傳遞正能量的有效載體
“正能量”一詞是2012、2013年度的熱詞,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是所有教學的宗旨,對思想品德課而言,意義尤其重要。思想性是本課程的根本性質,也是本課程的靈魂,它決定了課程的方向,規定了課程的基本特征。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和貫徹本課程的思想性特征,最重要的一條是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需要傳遞正能量,用積極的思想去激勵學生勤奮上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及時有效地把握好負面教育的時機。
守望孩子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要刻意回避社會的負面影響。信息化的社會,各種信息良莠并存,而負面信息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給學生留下心理陰影,因此把握好教育時機非常重要。最佳的時機,應該是學生在了解到負面材料后,思想受到沖擊,產生困惑、矛盾之際。
道德責任是思想品德教師擔負的首要責任,道德需要引領,努力使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認識能基于現實,而又能不斷地超越現實、高于現實,真正形成對道德理想的自覺和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9).
[2] 成尚榮. 讓道德意義在課堂里流淌[M]. 人民教育,2013(23).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