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經過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省級政府成為管理主體,不但負有依法管理、金融風險控制的責任,還有整頓行業的職能。但是,金融監管職能仍然沒有外放,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經過這一輪改革,雖然省級政府應有了更多的職能,但是在風險控制上并沒有行之有效得的手段,出現了明顯的權責配置錯位問題,由此產生了新的改革需求。本文分析了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以期更好地促進農村信用社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情況;方向
新農村建設有條不紊地進行,農村各項事業有序發展,然而農村金融發展嚴重滯后。農村的主要金融機構就是農信社,而當前農信社管理機制尚不健全,在諸多方面還存在問題,為此,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自2003年來試點工作有序展開,新的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起來,然而新的監督管理體制仍然存在配置錯位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改革復歸,就需要調整改革的方向,使其進入正確的軌道。
一、農信社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
(一)省級政府成為管理主體
改革之前,農信社的管理主體是中央政府,而日常的管理則由銀監會代勞,農信社的行政管理、監管、行業管理全由銀監會實際負責。改革之后,管理主體變更為省級政府,農信社的行政管理、金融風險控制等責任就落在了省級政府肩上。為了促進省級政府履行職責,落實相關責任,相關文件還明確要求要堅持“政企分開”,堅持依法管理農信社,對企業業務、經營活動不得加以干預;農信社的管理權不能下放。在信用社的處理上,在得到省級政府允諾扣劃轉移支付資金的基礎上,央行可以給予臨時幫助。上述改革成果表明,農信社的管理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省級政府成為最新的管理主體,這也標志著農信社向社區型金融機構的過渡。
(二)金融監管與行政管理職能分離
改革之后,對農信社的管理職能實際上是有所分離的,雖然省級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農信社的管理職責,但是金融監管職責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省級政府掌握的僅僅是行政管理職能、金融風險管理職能。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關于職能分離的改革政策,省級政策執行效果較好,均能有效地對農信社進行依法管理,權力下放的情況鮮有發生。
(三)金融監管與行業管理職能分離
新的農信社管理體制中明確指出,省級政府成為農信社新的管理主體,但是卻并未將全部的權力下放。省級政府可以對農信社進行行業管理,但是監管職能仍然掌握在中央政府。為了督促省級政府做好行業管理工作,相關文件規定,省級政府可以通過建立農信社省級聯社或其他省級管理部門的方式來加強對農信社的行業管理。農信社省級管理機構不應該強迫農信社參與,而應該本著自愿、民主的原則,鼓勵農信社入股參與,并對參與的農信社以一定的政策、經濟扶持以及優先權。省級管理機構主要負責的是行業自律以及服務,屬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
二、農信社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一)設置專門省級金融監管機構
新的農信社管理體制中規定,省級政府作為新的管理主體,負責依法管理、金融風險處置,負有相關責任,農信社的金融監管則由銀監會負責。雖然進行了如上布置,但是省級政府的金融風險監測能力不足,難以動態、全面地檢測農信社金融風險,難以做到權責對稱,配置錯位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管理問題。為了改善這種局面,應該將金融監管職能一并轉移,這樣省級政府就擁有了檢測的條件。為了切實發揮省級政府的監管職能,更好地進行金融風險監測,銀監會可以將機構中的金融監管部門及相關人員獨立設置成服務于省級政府的監管機構,這樣不但有效地解決了農信社的金融監管問題,也可以給予省級政府更多的自主權。此外,銀監會的監管部門也應該進行職能調整,盡可能為省級政府轄下的監管機構予以幫助和支持。
(二)變行政管理為依法管理
如今,我國的市場經濟日益成熟,企業管理上應該堅持“政企分開”原則,依據有關法律進行管理。相較于以往的行政管理,依法管理是通過新的合作機制,以宏觀、間接管理為主要手段,在尊重農信社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開展的管理。為此,省級政府應該改變以往的行政管理作風,采取依法管理的方式,對省級聯社、信用社進行管理。此外,依法管理、行業管理職能在諸多方面差異較大,諸如目標、途徑、方式等,為此,這兩項職能不能都交給省級聯社;為了更好地進行依法管理,省級政府應該將依法管理職能收回。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省級金融服務辦在依法管理上有相關經驗,適合作為承接部門。
(三)省級聯社承擔行業管理職能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省級聯社的職能集中于行業管理,主要負責督促農信社完善內控制度、加強經營管理,更好地滿足公共服務需求;在確保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服務性收費,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省級聯社改革方向,主要有兩個方向:其一,自上而下。為了更好地發揮省級聯社的控制、指導、服務職能,省級政府應該將將其改制為商業銀行。按照這種方向進行改革,下級的農信社的屬性就變成了“商業銀行”的子公司,這樣就促進了全省統一法人體制的建立。省級聯社的職能也將集中到法人內部科層中。雖然可以借助產權,將省聯社體制弊端有效地解決,但是也使得農信社法人層次提高,規模擴大,這樣在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上就出現了新問題,農村金融服務職能會弱化,農信社的最初定位也就發生了改變。其二,自下而上。同樣將其改制為商業銀行,在履行行業管理職能的基礎上,也開展存貸款等業務,這樣不但能夠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是這種改革方向在推進的過程中,經營金融業務收益和行業管理收益難免會發生對比,到底如何抉擇就成為省級聯社面對的難題。到底是側重開展經營金融業務,還是優先做好行業管理工作是值得省級聯社思考的。如果選擇前者,行業管理的職能就很難發揮出來,農村金融需求也就無法有效地滿足,這樣改革就會面臨阻礙。如果選擇后者,雖然行業管理職能得以有效履行,但是自身的發展問題卻凸顯出來。
(四)體制改革目標順利推進
如果能夠實現如上改革調整,農信社的體制改革將回到正確的軌道,改革的目標就會順利推進。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管理體制權責統一。農信社的定位是社區型金融機構,省級政府是其管理主體。通過改革將全部的管理權交到省級政府受眾,提高了省級政府的自主權,使其能夠根據農信社的具體情況,有效地配置資源,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農信社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幫助。掌握全部管理權,省級政府可以更好地進行金融風險控制,做到權責統一。其二,省級政府的管理權將進一步細化,依法管理職能交與省級金融服務辦,金融監管職能交與省級金融監管部門,而行業監管交給省級聯社。三個部門全部在省級政府的領導下,將職能具體安排給不同的部門,能夠更好地發揮每個部門的專業性、集中性,通力合作,促進農信社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其三,在農信社管理中堅持“政企分開”原則,將不同的職能交與不同的部門負責,能夠更好地體現出農信社的獨立法人地位,消除農信社管理體制過于濃重的行政色彩。此外,通過這樣的改革,還能位處下級農信社的穩定,更好地發揮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擴大涉農信貸金額,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總結
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省級成為了新的管理主體,但是由于管理權為全部下放,導致了明顯的配置錯位、權責不統一的狀況,這勢必會影響到農信社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為此,本文分析了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以期更好地促進農村信用社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婁彥曉.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J]. 時代金融, 2013(09).
[2] 穆爭社.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成效、問題及方向[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04).
[3] 彭真懷.農村信用社改革調研與思考[J].中國金融,2014(12).
[4] 吳盛光.“省聯社”模式制度重構: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探析[J]. 南方金融,2012(05).
[5] 丁述軍,關冬蕾.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的博弈分析[J]. 宏觀經濟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