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的一篇重要著作,它從經濟學理論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進行了初步分析,其中“私有財產”概念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對“私有財產”概念的分析有助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 也有助于理解1844年以后馬克思思想的發展,以及通過對私有財產本質的批判來論證通向共產主義社會的現實途徑。
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私有財產;本質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于1844年4月至8月,這部手稿是批判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批判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批判之前舊哲學的作品。也就是說,它是馬克思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科學理論的主要思想實錄。其中對“私有財產”的本質的探討和“異化勞動”學說都是《手稿》的精華所在。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一篇中寫道:“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但是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
因此,弄清私有財產的本質是擺在馬克思面前的任務。資產階級的國民經濟學家認為勞動的全部屬于工人,勞動是使自然產品價值增大的唯一東西,那么馬克思把這歸結為:社會財富來源于勞動,私有財產歸結為工人的勞動。這是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積極成果。但搞清楚私有財產的本質的關鍵問題是:工人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的關系是什么?在資本主義私有條件下工人勞動和一般人類勞動的本質區別是什么?通常馬克思在論述中這兩個問題是交織在一起的。
馬克思說:“我們且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這個經濟事實就是:“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在這里,馬克思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已經不再屬于勞動者本身,它脫離勞動者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勞動者對立。勞動產品理應是勞動的對象化,是勞動固定在某物中成為物化的勞動。但是當前的經濟現實是,這種物化的勞動已經成為一種異化的勞動產品。在這里,勞動同勞動產品的關系是不一致的。勞動生產出財富,但是勞動卻使勞動者貧困。勞動使商品世界增值,卻使勞動者貶低為廉價的商品。勞動在這里分解為工人同財富的對立。這是工人同產品的直接關系。
馬克思指出:“國民經濟學由于不考察工人同產品的直接關系而掩蓋了勞動本質的異化。”這個同時也掩蓋了私有財產的本質。馬克思針對國民經濟學家提出:“勞動對它的產品的直接關系,是工人對他的生產的對象的關系。”馬克思的提法向揭示私有財產的本質更靠近了一步。而且,馬克思還提到:“有產者對生產對象和生產本身的關系,不過是這前一種關系的結果,而且證實了這一點。”這種有產者對生產對象和生產本身的關系就是私有財產的關系,因此,馬克思已經認識到私有財產關系是工人勞動的結果。
馬克思說:“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產行為本身中使自己異化,那么工人活動的產品怎么會作為相異的東西同工人對立呢?”
馬克思在這里想說的是勞動產品異化的直接原因是工人勞動的過程中的異化,勞動本來是一種自主自為的有意識的活動,然而,工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卻是一種非人折磨,“因此,他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因此勞動對工人來說就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因為這種外在,所以只要外部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這樣的勞動脫離了自身,似乎已經成為別人的事情,這種活動是工人自身的喪失。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工人充當的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工具,而他自己的勞動也僅僅是維持個人生計的手段,這種工具或是手段的現實,使勞動對于人的意義被歪曲了。
馬克思說:“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對勞動生疏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對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勞動的主人起個別的什么名字——對這個勞動關系。”
因為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而這種勞動產品必然屬于工人之外的人,所以,工人同勞動產品的分離關系,表現了他的產品同他之外的不勞動的他人的關系,從而也表現了工人同這個他人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就是他人對工人的強迫和壓榨關系。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的勞動是一種異化的勞動,由這種異化勞動衍生的是勞動產品同工人相分離,并為他人所占有。這是馬克思探究私有財產本質的關鍵,因此,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
此外,馬克思在《手稿》中通過和異化勞動的對比也闡明了什么是“一般人類勞動”。
首先,一般人類勞動是人同自然界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沒有自然界,勞動就沒有加工的對象,同時自然界給勞動者提供生活所必須的資料,沒有了自然界,勞動者就不能生存。馬克思在這里從本質上說明了人同自然界的不可分割性。把人同自然界分開,就意味著對人的肢解。
其次,一般人類勞動,使自然界成為“為人之物”,以實現人的需要。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勞動對于人來說是對象性的活動,他的活動是自由的活動。馬克思說:“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動物只是在自己需求的情況下片面的進行,說到底,那只不過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活動。而人的活動是一種自由的活動,人征服自然,逐漸改變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而且不斷改變著自己對自然界的認識,勞動促使人不斷的發展進步。
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所以,一般人類勞動的過程,是人通過勞動使自身發展、使自身完美化的歷史。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
再次,一般人類勞動是自覺自由的生命活動。而不應該受到外界的干擾。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勞動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
最后,一般人類勞動是一種對象化的活動。對象化是人本質力量客體化的過程,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但不論怎樣,它都是人本質力量的體現。一般人類勞動是實現人本質力量的過程,而不是人的喪失。
馬克思所定義的一般人類勞動和異化勞動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通過對一般人類勞動的概述指出了資本主義工人勞動的性質是使勞動者與自然界脫離,非人的與人的類本質特性相對立的勞動。
因此,馬克思說:“通過分析,從外化勞動這一概念,即從外化的人、異化勞動、異化的生命、異化的人這一概念得出私有財產這一概念。”在這里馬克思看出,作為物的私有財產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勞動制度。“資本是勞動的積累”所以當勞動同資本相結合時就產生了私有財產。而產生私有財產的勞動不是一般人類勞動,而是被異化了的勞動。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本質是被異化了的勞動的觀點是其思想的一個飛躍。從之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難看出,許多范疇都是異化和外化這兩個因素的展開。
此外,馬克思還指出:“私有財產作為外化勞動的物質的、概括的表現,包含著這兩種關系:工人對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非工人的關系,以及非工人對工人和工人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在這里,馬克思將私有財產分為兩種關系,表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
另外一個問題是: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是永恒的嗎?
既然,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而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是一般人類勞動的一種異化狀態,那也就是是說這個暫時勞動的形態所產生的私有財產也只是人和自然界關系的一種暫時的,只具有歷史意義的形態。馬克思在《手稿》里指出:“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在這里隱隱包含了馬克思關于經濟關系決定社會關系的思想。同時也蘊含了工人解放,全人類解放實質是現存的資本主義關系上的經濟變革,而這種變革必定要以政治的形態表現出來。這樣,從對私有財產的本質是被異化了的勞動的認識,馬克思達到了對人的問題的嶄新的理解,并且把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作為理解和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點。
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本質是被異化了的勞動的觀點的闡明,使馬克思的社會思想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為馬克思之后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學說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德]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00-5.
[2]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系——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
[3]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