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近年來我國技工教育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不斷在提高,但生源難題及其深層的機制體制性問題一直是困擾技工院校并限制其進一步壯大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本文以生源問題為切入點,探討在我國職業教育新常態下的技工院校如何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扣住脈搏、廓清思路、把握機遇、應對挑戰。
關鍵詞:新常態;技工院校;生源問題
我國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專門學校,行政隸屬人社部門,在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方面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技能人才,在促進就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6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818所,在校生340余萬人,每年畢業生超過100萬人,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7.5%。
但同時要看到,我國共有職業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萬人。技工院校數量占比僅21%,學生數占比僅為11%。可見,技工教育尚未真正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從生源問題便可窺出一二。
一、技工院校生源問題分析
招生難、生源差,長期以來都是技工院校乃至整個職業教育院校普遍存在的老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育屬性、學歷問題等體制性因素則是困擾已久的難題。為破解招生難題,不少技工院校做了不少的探索:
(一)通過成考、國家開放大學、單招資格高校合作等方式,以“高級工+大專”、“技師+本科”的途徑套讀大專,獲得相關文憑。但是,從技工院校的定位而言,學生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原本就是技能水平的有力證明。此舉稍有不慎將會影響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二)不惜將大量的人財物投入招生工作,把招生任務分配到每個教職工身上,甚至將任務完成情況與年終獎或工資、評先評優直接掛鉤,此舉能廣泛調動教職工參與招生工作,對于激發教職員工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不可避免地影響院校的生源質量,并且對教師的職業尊崇感有不容小覷的傷害。
(三)主動轉型,尋求多元化發展,開始面向企業員工進行短期勞動技能培訓。但是,除了少數實力強大且具有地緣優勢的技工院校,大多數院校無法承接企業培訓,即便承接了,也大多停留在提供場地和設備的淺層面,師資水平跟不上。
(四)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既重視顯性技能也不斷加強隱形技能。
二、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改革趨勢
職業教育要發展要創新,不改革沒有出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調整,經濟新常態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改革呈現以下趨勢:
(一)橫向維度
一是整合趨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鼓勵優質學校通過兼并、托管、合作辦學等形式,整合辦學資源;對定位不明確、辦學質量低、服務能力弱的學校實行調整改造或兼并重。
二是轉型趨勢。教育部計劃在現行“學術型”高考的基礎上,增加“技能型”高考,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推動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并提出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等。
(二)縱向維度
教育部將以課程、學歷為紐帶,打通中高職、高職與應用本科、中職高職和應用本科學歷甚至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歷貫通的通道,將各層次職業教育銜接起來。
三、技工院校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推行雙證書制度,將很大程度上解決學歷文憑問題;
按照建立統一人力資源市場的要求,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將從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打破制度壁壘;
人社部、財政部決定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此舉將大大調動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為逐步擊破阻礙校企深度合作的壁壘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代表團取得的佳績對鼓舞技工院校發展士氣、轉變社會傳統觀念,進而提升社會對技工教育的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挑戰
1.隨著國家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以及對民辦學校收費放開,技工院校曾有的免學費政策以及貧困生獎助學金政策將逐漸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而一些實力強大的收費型民營技工學校則會日益生氣勃勃。
2.高校轉型趨勢,將為職業類、技能類學生拓寬升學之路,卻無疑大大縮窄了以往高考成績低分畢業生進入高級技工學校或技師學院的口徑,對技工院校的沖擊力度可謂劇烈。
3.國家政策的出臺和各省落地時間差問題。
四、關于應對的思考
在競爭愈加激烈、院校無法再靠身份和學歷支撐發展的將來,只有憑借質量和特色吸引生源,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在此,筆者只選取技工院校自身的角度,從三個方面簡要談談應對之策:
(一)抓牢自身優勢,找準辦學定位,提升競爭力
1.緊緊抓住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熱點,將人才培養模式和市場更準確、更靈活地對接,嚴格按照《技工院校設置標準(試行)》,找準自身的辦學定位,認清院校現狀、厘清方向、縮小差距。
2.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技能人才培養特色。牢牢抓住專業的競爭優勢,以匹配和滿足國家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為目標,打造特色鮮明的重點專業。
3.逐步擴大社會職業培訓規模,通過內涵建設發展,真正成為綜合性技工教育培訓基地。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改革教師招聘方式,重點面向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招聘專職教師,對于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應適當放寬用人門檻。
2.建立符合技工院校特點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提高教師的薪酬待遇,以解決教師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引不進、留不住”難題。
3.在校內成立“名師”工作室,自主搞教育教學研究,院校為其推廣科研成果。
(三)向管理要效益
1.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突出教學中心主線,梳理部門職責、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益。
2.結合校情、循序漸進,構建并推行院系二級管理。
(四)加強和改進技能人才培養的宣傳工作
1.積極參加和承辦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發揮中國技能大賽及世界技能大賽引領作用,努力在師資培養、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與世界先進標準對接。
2.積極響應并大力配合人社部對技能型人才的宣傳,加強和改進院校新聞宣傳工作,及時展示在教學育人、職教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創新舉措和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連英.我國技工教育的回顧與反思[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
90-91.
[2]劉英杰.中國教育大事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魏朋.技工學校改革發展60年歷程的回顧與反思[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