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陶瓷產品為了追求高品質,在不斷尋找和篩選高品質原料,并制定了一系列原料標準來對原料品質進行量化管控,這些標準分布在我國標準體系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不同級別,數量越來越多,基本覆蓋了常用陶瓷原料。這些標準包括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和檢驗方法等,在應用層面,相當一部分標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一直束之高閣。本文對這種狀況進行了其原因分析,并探討了其改進方向。
關鍵詞:陶瓷原料標準;現狀;探討;分析
1 我國標準化的現狀
根據官方發布消息,自199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正式施行。截至2013年6月,已發布國家標準29658項,其中強制性標準3625項。累計備案行業標準53356項、地方標準26846項,我國標準體系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明顯增強。2008年中國當選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常任理事國,2013年我國專家張曉剛成功當選ISO主席,這是自1947年ISO成立以來中國人首次擔任這一國際組織的最高領導職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這些成績都顯示我們在標準化方面實現著和經濟發展一樣的高速進步,這些成績的取得一樣有我們陶瓷行業的貢獻。
按照現行的做法,只有強制性國家標準才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嚴格執行。對比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僅僅占標準總數的3.3%左右,占國家標準總數的12%左右,至于強制性的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目前沒有拿到準確數據,但是據觀察,比例遠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也就是說大量的標準是推薦性的,眾所周知的原因,只要不是強制標準,大家就會盡量不去執行,避免麻煩,也就意味著大量標準并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
另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就是我們標準體系中的“行業標準”,這個序列在大部分國家和國際標準體系中并不存在,在多年的實踐中,可以感受到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最大的區別就是立項和發布的難易程度不同而已,其他并無實質性差異,這個可以從標準的“適用范圍”看出來,特別是一些標準從行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后,適用范圍基本是沒有明顯變化的。
2 我國陶瓷原料標準的概況
目前陶瓷相關標準已經基本覆蓋包括建筑衛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藝美術陶瓷、特種陶瓷、耐火材料、陶瓷水暖配件等各個領域的產品、檢驗方法、原料等各個環節。本文僅針對陶瓷原料標準進行簡單討論,因為產品標準是陶瓷原料標準體系的核心內容。表1是常用陶瓷原料的部分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標準,如:廣東省地方標準DB44/T 1057-2012 霞石正長巖粉(砂);安徽省地方標準DB34/T 1056-2009 石英砂。
從表1可以看出,這些標準都是推薦性的,且有部分標準相似。如:QB/T 1636-1992《日用陶瓷用長石》和JC/T 859-2000《長石》,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是所覆蓋的產品同樣是鉀長石和鈉長石,關鍵內容也基本相似,而且應用范圍也是重疊的,但是這兩個標準因所屬行業不同而同時存在。又如: QB/T 1638-1992《日用陶瓷用滑石》的關鍵內容和GB/T 15342-2012《滑石粉》中陶瓷用滑石粉的理化性能要求相同或相似,這種同時存在于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之間的狀況看似合理,但是真正實施起來會有相當多困擾。
3 陶瓷原料標準探討與分析
陶瓷原料可分為礦物原料、化工原料、色釉料及輔助原料等類別,其中化工原料和部分輔助原料一般是通用原料,不能簡單歸類為陶瓷原料。建立以產品質量標準為核心的標準體系是陶瓷原料標準化工作的關鍵,其中礦物原料產品質量標準的制訂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陶瓷常用礦物原料主要包括:粘土類原料(原生粘土、次生粘土等)、長石類原料(瓷砂、花崗巖等)、石英類原料以及石灰石、滑石、硅灰石、葉蠟石等其它類別的原料。
仔細看過現行有效陶瓷原料標準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采用了以化學成份為主要要求的方式,而這些化學成份大都以理論組成為基準。以JC/T 859-2000《長石》為例,雖然沒有完全按照傳統上對長石的成份要求進行規定,但是還是控制了主要成份K2O和Na2O,如果按照這個要求,現在很多在陶瓷行業普遍使用的長石都不符合要求,陶瓷行業又一直把那些所謂“低品位”的長石一樣稱作“長石”,仔細想想確實也有道理,那些以長石為主成份的礦物原料如果不能稱作“長石”,還真的不知道叫什么更合適呢。
一位資深的陶瓷工程師曾經說過“沒有不能用的原料,關鍵要看你有沒有找到用的辦法”。對照不同地域、不同企業所使用的原料就可以看出,一些在某一區域不可能使用的原料可能在其他地方會被大量使用。這個方面最為典型的就是紅色粘土的使用,在中國這個“愛白、愛亮、愛平”的國家,紅坯瓷磚被直接劃入低檔產品行列,定位在偏遠農村市場,在這種定位下,我國的紅坯瓷磚確實如大家所愿——產品品質低劣,而以生產高檔陶瓷產品的歐洲,特別是西班牙,卻以紅坯瓷磚行銷全球。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尤其在大力提倡循環經濟的當下,大量礦物廢渣或工業固廢在國外陶瓷行業得到利用,甚至是青睞。但是國內相對顯得明顯不足,甚至大量企業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他們會認為有大量價格低廉的優質原料根本不值得花費精力去開發新技術利用那些所謂的“垃圾”。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陶瓷行業原料控制方面,極少是依據“官方標準”的,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標準存在,而是根據供需雙方商定的標準進行供貨和驗收,有時候甚至連成份都“懶得”寫出來,僅僅以雙方認可的樣品做為“標準樣板”,每批直接“對板”就行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我們有近乎全方位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覆蓋著陶瓷原料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陶瓷原料標準化程度相對落后,陶瓷業與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行業組織和專家一直在推進陶瓷原料的標準化,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實際工作中,與大部分行業一樣,陶瓷行業與很多行業存在交叉,某一種原料可以是“陶瓷原料”,也可以是其他行業使用的原料,如“日用陶瓷用滑石”和“塑料用滑石粉”并無太大實質性差異。在此情況下,生產廠家到底該執行哪個標準,是QB/T 1638-1992《日用陶瓷用滑石》還是GB/T 15342-2012《滑石粉》,很難選擇,結果只能是“見機行事”,甚至是“置之不理”,反正這些標準都是推薦性的,企業有選擇權。長此以往,就會發現,我們長期投入大量精力制定標準并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造成浪費。
針對當前陶瓷原料標準狀況,我們應該吸取以往的失敗教訓,借鑒國外先進的模式,弱化產品標準,強化過程標準、工藝標準,在原礦開采、選礦加工、集中均化處理等環節加強標準化,遵循 “物盡其用”的原則,減少資源過度開采和浪費,引導陶瓷原料企業由不惜重金搜尋高純度的原礦向設法加工利用廢礦、尾礦和“低品位”原料轉變。通過科學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引導陶瓷原料產業健康發展,順應社會進步要求,在環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在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要求前提下,追求企業效益,最終實現員工、企業、客戶和社會的各方滿意。
4 結語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遠非制造強國,這是舉國之痛。我們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做出來的蘋果手機,獲利僅僅是整機利潤的“九牛一毛”,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科技創新、一直在強調標準化戰略。“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已經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成為觀念根植于我們很多管理者、經營者和科技工作者腦中,并被轉換為通俗易懂的“一個專利影響一個產品,一個品牌影響一個企業,一個標準影響一個行業”。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的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也不乏一些優秀的標準占領了行業高地。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弊端,通過對陶瓷原料標準狀況的分析和探討,可以發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標準體系不合理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不同行業標準之間、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標準打架”的情況時有發生,有必要盡快對行業標準進行精簡、整合、調整,最終讓其退出標準體系。
(2) 標準化戰略引發的利益驅動
國家和各地政府為了“標準強國”、“標準強省”、“標準強市”都會出臺一些扶持政策,對承擔標準化工作進行鼓勵,其中對承擔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都會有一些資金獎勵,這刺激了各級組織承擔項目的積極性。同時,也產生了短期的標準的經濟利益導向,行業標準尚沒有得到成熟應用又有單位申請類似的國家標準狀況時有發生。
(3)加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整合與合作
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公布的TC有500多個,目前每年還有不少新的TC在成立,這些TC在推動專業領域標準化方面做了一些出色的工作,與ISO的600多個還有一些數量差距,但是我國的很多TC并不能與ISO對接,而且部分TC管理范圍太狹窄,工作開展比較困難。還存在TC之間業務范圍交叉,專業相近的問題,近年來,在標準立項時經常發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轄范圍爭議,這些都需要進行整合、調整,以提高各TC的運行效率。
(4) 標準宣貫亟待加強
我們制定的很多標準得不到正常使用,沒有達到提升產品競爭力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以陶瓷原料標準來說,行業上很多企業是不知道有這些標準存在的,或者知道也不會使用,最終導致標準“填補了國內或者國際空白卻又無用武之地”的局面,這就需要制定單位、管理單位在標準的宣貫方面多下一些功夫,除了順利“助產”,還要“保駕護航”,讓標準正常落地。
當前我國陶瓷原料標準化乃至整個國家標準化存在的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既有我們認識水平原因,也有經濟利益驅動原因,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進行改善和提升。
參考文獻
[1]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網[z].
[2] 肖景紅.建筑衛生陶瓷原料標準的現狀及發展[J].中國陶瓷,2010,12.
[3] 李家鐸.陶瓷原料標準化趨勢探討[J].陶瓷,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