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虹
(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
近20年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5
—2015)
張蔚虹
(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摘 要:對近20年漢語常用詞的演變研究進行了粗略總結,并且提出加大常用詞演變的個案研究,加強文獻版本及詞匯訓詁的理論運用以及改進研究方法等幾個方面,以進一步推進常用詞演變研究的發展,為構建系統的詞匯史打下基礎。
關鍵詞:常用詞;歷時演變;詞匯史;展望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是近20年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新興課題。前輩學者像王力先生、張永言先生、蔣紹愚先生等一直提倡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近年來,有的學者從漢語不同時期的常用詞更替開辟了常用詞演變研究的新思路,有的學者利用漢譯佛典、敦煌文獻等不同材料進行常用詞演變研究,還有的從漢語某一類常用詞入手探討其演變過程等等,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研究論著。這些研究成果的新理論、新方法為漢語詞匯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借鑒。為了更進一步深入系統地進行漢語常用詞演變的研究,我們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爬梳整理,并對以后的研究前景進行展望。
常用詞是詞匯演變研究的主要對象。目前關于常用詞的界定說法不一。一般學者認為基本詞匯就是常用詞匯,也有的學者以核心詞作為常用詞研究的基本標準。從廣義上說,常用詞其核心就是基本詞匯;從狹義上說,基本詞匯并不一定都是常用詞,基本詞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常用詞,常用詞也并不一定都是基本詞匯?;驹~匯具有較長久的穩固性,而常用詞匯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所說的常用詞演變研究就是指那些自古以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常使用的詞匯。通俗地講就是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最普通的、使用頻率又較高的、義項豐富又具有時代性的漢語常用詞①。
1.1常用詞演變研究的歷史
研究常用詞的歷史在漢語發展史中并不算長。從近、現代說,當首推張相。張相著《詩詞曲語辭匯釋》,該書對唐宋時期的一些俗語詞進行了考釋,這可以看作是當時的常用詞。真正明確提出“常用詞”這一術語并進行研究的是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把“常用詞”作為漢語學習的一部分,所收常用詞大多是以先秦文獻的詞語為主。張相、王力二位先生對常用詞的研究都具有開辟新路、倡導新風的作用。[1]
1995年,張永言、汪維輝先生在《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一文中指出:“不對常用詞作史的研究,就無從窺見一個時期的詞匯的面貌,也無從闡明不同時期之間詞匯的發展變化,無從為詞匯史分期提供科學的依據?!盵2]從此,掀起了常用詞演變研究的熱潮,時至2015年,常用詞演變研究已經歷20年風雨,涌現出一大批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學者,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汪維輝、李宗江、譚代龍、曾昭聰、張美蘭等,出版和發表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論著。尤其是2015年9月,在清華大學專門召開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都是常用詞演變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可見學界是非常關注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論著不斷涌現,研究者所關注的常用詞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都在不斷創新,后續研究成果必將推動漢語常用詞演變的發展。
1.2常用詞演變研究的現狀
總的來說,常用詞演變研究備受人們的重視,但有些方面,我們對常用詞演變研究重視還不夠,關注的目光往往集中在一對詞或一組詞的演變更替上。雖然研究個別詞語的歷史是語言學史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但系統的研究常用詞演變的歷史還是非常困難的。近年來,常用詞演變研究的成果主要探討3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大致判定每組常用詞更替的時間,其次描述該組常用詞演變的過程,最后總結常用詞演變的規律。[3]這些常用詞演變研究成果的語料多集中于上古、中古文獻常用詞,還有少量的漢譯佛典文獻和敦煌文獻的常用詞。研究的范圍有專書的研究或某一類常用詞的研究;研究的重點主要是以實詞為主,有少量的虛詞研究,早期以單音節常用詞為研究重點,現在有向雙音節過度的趨勢;研究的方法主要側重于描寫與解釋相結合,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相結合;相關的研究理論也得到了明顯加強。[4]但近年來也有學者嘗試運用一些新理論、新方法來考察常用詞的演變,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
縱觀20年來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成果豐碩,成績喜人。據期刊網粗略統計,與常用詞演變相關的論文有300多篇,其中博士學位論文10余篇,碩士學位論文20余篇。學位論文以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和四川大學的研究成果居多。能夠見到的常用詞演變研究專著主要有10部,如李宗江的《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5]、汪維輝的《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6]、丁喜霞的《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及其演變研究》[7]、譚代龍的《義凈譯經身體運動概念場詞匯系統及其演變研究》[8]、雷冬平的《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9]等。其中李著出版時間最早,堪稱為常用詞演變研究的開山之作。汪著則影響最大,學界對此評價較高。這些研究成果,從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上看,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側重于斷代或個案的研究,選取的常用詞更具有代表性
20年來的常用詞演變研究主要側重于斷代或個案的研究,因為常用詞數量龐大,要構建詞匯的發展史,首先要把每個階段的詞匯演變更替搞清楚。因此,近些年來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基礎工作取得了驕人成績,杰作眾多。例如博士論文有蘇州大學張慶慶的《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安徽大學楊世鐵的《先秦漢語常用詞研究》,吉林大學于飛的《兩漢常用詞研究》,西南大學魏萍《漢語體貌美丑常用詞研究》;碩士論文有蘇州大學周理軍的《東漢—隋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河南大學劉新春的《睡覺類動詞的歷史演變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徐磊的《漢語“跌倒”類常用詞歷史演變的描寫與解釋》,西北大學張玉代《“背負”類詞匯歷時演變研究》等。除了專著,碩博論文之外,還涌現出大量的單篇論文,鑒于篇幅就不再列舉。這些論文分別從斷代或典型個案研究出發,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詞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傳統詞匯訓詁的基本方法,把詞匯的發展演變描寫得清清楚楚。
2.2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注重佛典文獻和敦煌文獻常用詞演變的研究
語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佛典文獻范圍較廣,從漢語詞匯研究角度來說,不同的佛典語料,其研究價值也有所不同[10]。對常用詞演變研究來說,就更能夠凸顯常用詞研究的價值,敦煌文獻更是如此。例如陳秀蘭的《敦煌變文與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11],聶志軍的《西晉以前漢譯佛經中“說類詞”使用情況及其發展演變研究》[12],徐時儀的《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常用詞考》[13],曹小云的《東晉漢文佛典常用詞演變研究三題》[14]等等,他們分別調查了敦煌和佛典文獻中的常用詞的使用情況,并比較分析這些常用詞產生的原因及其演變,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3研究角度不斷創新,注重語義場的系統研究
在傳統詞匯訓詁研究基礎上,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角度不斷轉換,注重詞義演變和概念場變化相結合。并結合現代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對同類常用詞的語義場進行分析,使得詞匯研究更加系統化。例如雙丹丹的《“種植”類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15],張荊萍的《試論古代漢語“出售”語義場的歷史演變》[16],朱瑩瑩的《手部動作常用詞的語義場研究》[17],金穎的《漢語“洗澡”義動詞的歷時演變》[18],黃英的《敦煌社會經濟文獻“借貸”概念場常用詞歷史演變研究》[19]等等。這些論文分別從漢語中的某一小類為切入口,從語義場的角度考察常用詞的系統變化,比單一的考釋或描寫更具有系統性。
2.4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和文獻版本的時代鑒別相結合
通過不同版本異文的常用詞研究,可以鑒別某些具有爭議的文獻版本的確切時代。這些研究對后人正確利用文獻語料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例如江藍生先生的《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20],汪維輝先生《〈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詞歷時更替》[21],馮立的《〈老乞大〉4種版本常用詞更替研究》[22],張蔚虹的《〈老乞大〉諸版本飲食類動詞比較》[23],張美蘭的《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新視角——以版本異文為視角》[24]等。江先生一文從漢語史的角度,依據語法和詞匯上的一些現象,尤其是利用歷史上有過歷史更替關系的常用詞來確定文獻版本的年代,因為這些詞的發展變化很有規律,時代性尤為明確②;汪先生一文主要從《老乞大》4種版本中幾類常用詞的歷史更替來進一步證明《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不同時代;張蔚虹一文則是通過對飲食類常用詞的比較,窺探不同文獻版本常用詞的發展演變情況;張美蘭一文以版本異文為新的研究視角,使我們對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2.5常用詞演變和現代方言緊密結合研究,現代方言的活化石成為常用詞演變的有力佐證
常用詞和方言俗語聯系密切,本身口語性就很強。許多上古、中古詞語成為現代漢語常用詞源頭,在方言中保留也不少。有的是沒有變化,有的是發生了變化的常用詞。③因此,現代方言中很多常用詞也經歷了歷時變化。常用詞演變研究利用現代活方言的例證也更能說明問題,二者緊密結合,加快了常用詞演變的研究力度。例如汪維輝先生的《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25],梁冬青的《“鼎”“鐫”“鍋”的歷時演變及其在現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26],呂傳峰的《現代方言中“喝類詞”的演變層次》[27]等。這些論文主要從常用詞在各方言的共時分布來進一步證明其演變的歷史。像汪先生一文指出現代方言的“說類詞”主要有3個:北方話的“說”、南方話的“話”和中部方言的“講”。通過這個地域分布進一步印證它們的演變歷史。
以上對常用詞演變研究取得成績進行了粗略歸納,從這些已有成果看,常用詞研究對象有對一些單音詞的演變進行梳理的,也有對雙音詞的演變進行探索的,還有的開始嘗試進行虛詞演變研究的等等。研究論斷有許多可取之處,但有些還可繼續討論。因為常用詞的個案研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應該繼續加強,正如汪維輝先生所說“準確地揭示常用詞演變的事實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3]。
近20年的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有一些不足,畢竟,要想把常用詞演變的歷史搞清楚并非易事,某些方面還存在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3.1對常用詞的概念缺乏科學的界定
縱觀大量常用詞演變研究成果,都涉及到常用詞的界定問題,概念比較模糊,缺乏一個統一標準,經常把基本詞匯、一般詞匯、核心詞等攪在一起界定。正如丁喜霞所言常用詞“缺少一個公認的、具可操作性的認定標準?!盵28]僅從李宗江、汪維輝兩位先生的研究成果看,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常用詞給予不同的界定。李宗江先生從語言的所指和能指兩個方面對常用詞進行界定,他所指的“常用詞”,既不同于以詞頻統計為依據確定的常用詞,也不同于詞匯學中的基本詞匯概念。這類詞的所指與人類自身以及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不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改變。這類詞的能指,包括語音和文字形式曾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過變化。從所指和能指的內容看,我們似乎看不明白到底哪些詞才是常用詞,有待商榷。汪維輝先生所說的“常用詞”,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會用到的,跟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詞,其核心就是基本詞。汪先生把常用詞和基本詞糾纏在一起,似乎讓我們感覺到核心詞應該是常用詞。這些模糊不清的界定都可以再進一步討論,明確概念,便于形成一個可操作性的標準供研究者參考。
3.2對常用雙音詞的演變研究重視不夠
近年來,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側重點主要是以單音詞為主,對于雙音詞的演變更替重視還不夠。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我們看到的只有丁喜霞的《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及其演變研究》和雷冬平的《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兩部著作,還有少量單篇論文側重于雙音詞的演變研究。其他大量論文都是研究單音詞的演變,而且還側重于單音實詞的研究,涉及虛詞的演變研究者甚少。因此,應該加大雙音詞演變研究的力度,才能更好地推進漢語詞匯史的發展。
3.3對常用詞歷時演變的軌跡描寫略顯粗淺
詞匯是語言要素中最不穩定的語言單位,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常用詞作為詞匯語言單位,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演變必然要經歷一個歷時變化,我們要想把常用詞演變的歷時軌跡描寫清楚,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蔣紹愚先生在2015年的“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學術會”上認為,常用詞演變的研究,不僅要研究演變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研究其演變的途徑和過程。而縱觀近20年來的研究成果,對常用詞歷時演變的軌跡還是略顯粗淺,僅僅依據所選的一對或一組常用詞單一描寫,缺乏系統的總結,對整個詞匯系統的發展演變脈絡描寫不夠清晰?,F有的許多研究成果對常用詞演變的過程研究不夠深入,還有待加強。
常用詞演變在漢語詞匯系統演變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成績。許多學者敢于突破古代漢語詞匯研究的模式和框架,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語料進行勾稽、歸納、統計、分析和比較,盡可能的為常用詞演變史的建立鋪路搭橋??上攵?,這些豐碩成果的獲得是多么的不易!但是,為了把漢語史研究的根基打得更為牢固,建立更為科學的漢語詞匯史,更應該著力于詞匯系統演變研究,尤其是常用詞的衍變遞嬗更應該下苦功夫進行探討。張慶慶強調,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著力在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理論的拓展和研究成果的應用上有發展。[29]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這項課題的研究。
首先,要加大常用詞演變的個案研究,尤其是常用虛詞的演變。從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還是以單篇實詞演變的論文居多,還不成體系,要把整個詞匯系統的演變研究科學地描寫出來,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詞匯史研究一直是漢語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漢語語音史和語法史研究起步較早,基本已成體系,而詞匯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古文獻很早都有像《爾雅》這樣的詞匯訓詁專著,但對常用詞的演變研究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常用詞是詞匯系統的核心部分,跟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使用頻率相對較高。如果不對這些常用詞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弄清楚,一方面給我們后人閱讀古典文獻帶來障礙,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漢語詞匯史的建立。常用詞演變研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去完成這項繁重和艱難的課題,因此,希望有更多文獻訓詁功底扎實的工作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才能更快推進常用詞演變的研究。
其次,加強文獻語料的鑒別能力,注意考證所用文獻版本的確切年代,避免使用偽書、不當用例而使詞匯演變的結論不夠嚴密。盡可能調查一定數量的文獻用例,才有足夠說服力。如汪維輝先生在其《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曾對一些學者的研究個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所調查的文獻不夠全面,使用的版本有誤,未能揭示事實真相,使得研究結論有待商榷。由此,常用詞研究在使用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文獻功底和訓詁學功底的訓練,能夠正確的利用和鑒別文獻資料。古代文獻資料數量龐大、版本眾多,尤其是電子語料庫的使用,有時候還需要校對原著。要養成勤動手動腦的習慣,多讀古書培養語感和悟性,才能提高對古代語言的理解能力和鑒別能力。
第三,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地改善或提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還缺乏理論探討,多注重常用詞的更替過程,描寫和比較的研究方法使用居多。我們要站在更高的理論角度,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交叉研究,進一步開闊常用詞研究的視野,才能更好地發現常用詞演變的動因,科學地揭示常用詞演變的內部規律。例如上文提到的雷冬平著作,就是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分析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的演變,應用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借鑒;梁冬青先生則運用方言地理學的知識探討常用詞的分布與演變也較有創新之處;張美蘭的常用詞研究也是將漢語詞匯史與方言地理學結合起來,拓寬了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視角;還有的從語義場的角度出發,探討常用詞的演變等等。我們在研究時不能千篇一律,詞匯的研究更需要創新,期待更多優秀的常用詞演變的前沿成果出版。
最后,我們希望能夠充分利用和學習目前的常用詞演變研究的成果,尋找新的突破口,探索新的領域,以使常用詞演變研究更上一個新臺階。作為語言研究者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細致的科研態度,從艱難的科研中尋找樂趣,驅使自己為語言研究作點貢獻,充分利用傳世文獻,堅持科學研究,共同推進常用詞演變的研究,為漢語詞匯史的構建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承蒙暨南大學曾昭聰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張玉金教授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注釋:
① 王云路先生把常用詞的特點概括為六個方面,詳見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下),商務印書館,第913頁。
② 參考曾昭聰《漢語詞匯訓詁研究導論》,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頁。
③ 詳見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下),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931-944頁。
參 考 文 獻
[1] 王云路. 中古漢語詞匯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921.
[2] 張永言、汪維輝. 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J].中國語文,1995(6):401-413.
[3] 吳苗苗、梁姣程.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綜述[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24(4):12-14.
[4] 汪維輝.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J]. 南開語言學刊,2007(1):88-94.
[5] 李宗江.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6] 汪維輝. 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 丁喜霞. 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及其演變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8] 譚代龍. 義凈譯經身體運動概念場詞匯系統及其演變研究[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9] 雷冬平. 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8.
[10] 曾昭聰,劉玉紅. 佛典文獻詞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暨南學報,2010,32(2):109-115.
[11] 陳秀蘭. 敦煌變文與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J]. 古漢語研究,2001(3):50-53.
[12] 聶志軍. 西晉以前漢譯佛經中“說類詞”使用情況及其發展演變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13] 徐時儀. 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常用詞考[J]. 語言研究,2004,24(4):47-50.
[14] 曹小云. 東晉漢文佛典常用詞演變研究三題[J]. 滁州學院學報,2013,15(4):24-27.
[15] 雙丹丹. “種植”類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D]. 開封:河南大學,2009.
[16] 張荊萍. 試論古代漢語“出售”語義場的歷史演變[D].杭州:浙江大學,2008.
[17] 朱瑩瑩. 手部動作常用詞的語義場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學,2007.
[18] 金穎. 漢語“洗澡”義動詞的歷時演變[J]. 五邑大學學報,2004,6(4):85-88.
[19] 黃英. 敦煌社會經濟文獻“借貸”概念場常用詞歷史演變研究[J]. 前沿,2011(16):18-22.
[20] 江藍生. 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J]. 中國語文,1987(4):295-303
[21] 汪維輝. 《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詞歷時更替[J]. 中國語文,2005(6):545-556.
[22] 馮立. 《老乞大》四種版本常用詞更替研究[D]. 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3.
[23] 張蔚虹. 《老乞大》諸版本飲食類動詞比較[J]. 漢語學報,2010(3):89-94.
[24] 張美蘭.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新視角——以版本異文為視角[J].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3,31(2):21-27.
[25] 汪維輝. 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J]. 中國語文,2003(4):329-342.
[26] 梁冬青. “鼎”“鐫”“鍋”的歷時演變及其在現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4):23-26.
[27] 呂傳峰. 現代方言中“喝類詞”的演變層次[J]. 語言科學,2005,4(6):96-101.
[28] 丁喜霞. 關于“常用詞演變研究”命題的思考[J]. 語言研究,2013,33(3):25-32.
[29] 張慶慶.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J]. 現代語文,2015 (11):22-2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mmon Words in Twenty Years(1995-2015)
ZHANG Wei-hong
(Faculty of Literatur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ommon words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study of lexical history. This thesis roughly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20 year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n this area and preparing fundamental 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lexical histor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prospect some probable aspects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case study,enhancing theoretical practice on the version of documents and lexical exegesisand improv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common words;diachronic evolution;lexical history;prospection of study
作者簡介:張蔚虹,女,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教學及其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6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159(2016)02-0057-05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