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林蘭意 王嵐 余敏杰 徐玉敏 諸葛傳德 謝青 王暉
?
以肝損害為首發表現的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1例
郭軍 林蘭意 王嵐 余敏杰 徐玉敏 諸葛傳德 謝青 王暉
作者單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郭軍,林蘭意,余敏杰,徐玉敏,諸葛傳德,謝青,王暉);江蘇省靖江市中醫院(郭軍,王嵐)
患者,女,66歲,橡膠廠退休工人。因“尿色加深2個月,伴乏力納差2周”于2013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個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尿色加深,半月前出現乏力、納差,伴惡心、厭油,午后上腹脹痛,夜尿多,盜汗,體質量減輕2.5 kg,無發熱及嘔吐等。曾就診中醫服“知柏地黃丸”、“生脈飲”調理1周,癥狀無緩解。于2013年10月24日至當地醫院就診,查血生化示ALT89.0 IU/L、AST168.0 IU/L、堿性磷酸酶(ALP)1186.0 IU/L、TBil 119.3μMol/L、DBil 86.5μMol/L,血常規、AFP、CEA無異常,HBs Ag陰性。甲狀腺超聲示甲狀腺左側葉不均質低回聲(性質待定),左側葉濾泡囊腫;PET-CT檢查無異常。擬診“肝損害”收住我院行進一步診治。追問病史,患者2013年4月體檢生化正常。有高血壓20年,口服左旋氨氯地平降壓藥血壓可控制。結節性甲狀腺腫3年,規律隨訪。否認乙型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手術外傷及輸血史;無吸煙飲酒史。
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皮膚鞏膜中度黃染,未見出血點、皮疹、蜘蛛痣,肝掌(+)。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無特殊。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及。肝腎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浮腫。輔助檢查:血常規示WBC5.19×109/L、Hb 141 g/L、PLT74×109/L,生化示AST147 IU/L、ALP1214 IU/L、G-GT465 IU/L、TBil 108.2μMol/L、DBil 62.9 μMol/L、Alb 29 g/L、TG2.66 MMol/L、TC9.22 MMol/L,hsCRP43.85 Mg/L,腎功能、血沉正常,甲狀腺功能全套:FT4 20.84 Pm ol/L,余正常,肝纖維化指標HA、IV-C、PC-Ⅲ升高,免疫球蛋白全套:Ig M471 Mg/dL,余正常,腫瘤指標示CA199 231.5 U/ML,AFP、CEA、CA125正常,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陰性,ANA、ANCA、AMA、SMA、ENA、Ig G4亦均陰性。肝膽胰脾B超:肝脾腫大,肝內回聲增粗,膽囊壁增厚,膽囊萎縮,余無異常。Fibroscan:16.8 kPa。上腹部CT增強:肝臟形態增大,內部未見異常密度,脾臟形態增大,未見明顯異常密度影,胰腺形態大小未見明顯異常,內部未見異常密度,肝內、外膽管無明顯擴張,后腹膜未見明顯增大淋巴結。初步診斷:肝損害,高血壓病。入院后予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苦黃、熊去氧膽酸等保肝利膽退黃,奧克護胃,補充蛋白及降血壓等治療。2周后,患者仍乏力明顯,納差,腹脹,伴惡心、嘔吐數次,嘔吐物主要為胃內容物,無嘔血,復查肝功能示ALT53 IU/L、AST157 IU/L、ALP351 IU/L、G-GT135 IU/L、TBil 111.4 μMol/L、DBil 61.0 μMol/L、Alb 28 g/L,BUN11.4 MMol/L,建議行肝組織活檢以明確病因,但患者及家屬拒絕。同時發現血鈣、淀粉酶、白細胞升高,血小板下降,Ca 3.24 MMol/L,血淀粉酶357 IU/L,WBC18.03×109/L,N% 23.9%,L%55.4%,Hb 156 g/L,PLT35×109/L。上腹部CT:胰腺外形增大飽滿,密度欠均勻,邊緣毛糙,周圍見條片狀液性密度影,腸系膜渾濁,密度增高。給予密鈣息、博寧降鈣,同時禁食、補液、思他寧抑酶、馬斯平抗感染等治療3 d后,復查血鈣、淀粉酶正常。入院第3周時,肝功能為ALT52 IU/L、AST81 IU/L、ALP166 IU/L、G-GT86 IU/L、TBil 94.1μmol/L、DBil 55.5μMol/L、Alb 23 g/L,但患者臨床不適癥狀進行性加重,同時檢查發現白細胞減少,血小板再次下降,腎功能異常,血常規為WBC2.8×109/L、N%14.7%、L%73.3%、Hb 126 g/L、PLT10×109/L,腎功能:BUN22.6 MMol/L、Cr 152μMol/L。考慮血液系統疾病可能,查血LDH1049 IU/L、β2-微球蛋白18 428 ng/ML。并于11月15日行骨穿,骨髓涂片見異常淋巴細胞14%,活檢示骨小梁間異形幼稚細胞增生,考慮淋巴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結合免疫組化CD20+,PAX-5+,Bcl-6+,MUM-1+,Ki67(30%)+,CD3-,CD30-,CD34-,Td T-,Cyclin D1-,CD10-,AE1/AE3-,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彌漫大B細胞型)骨髓侵犯。綜合其臨床表現及免疫分型,最終診斷:高度惡性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IVB期,IPI4分),診斷明確后轉入我院血液科繼續治療。血液科在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12月3日行COP化療方案,12月5日加用美羅華化療,此間患者逐漸出現多器官(肝、腎、心)功能衰竭,12月6日死亡。
討論 此患者為老年女性,急性起病,肝功能異常表現為DBil、ALP及GGT升高,CT增強示肝脾腫大,常規排除病毒性肝炎等。患者查AFP正常,CA199升高,但影像學檢查未示膽管擴張,故排除腫瘤、結石等所致梗阻性黃疸。其既往有結節性甲狀腺腫病史,規律隨訪,入院后查甲狀腺功能基本正常,故排除甲狀腺功能異常所致肝損害。患者查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全套(ANA、AMA、SMA、ANCA、ENA)均為陰性,但查體示肝掌(+),肝功能示ALP、GGT明顯升高,肝纖維化指標、肝硬度亦升高,存在慢性肝損害可能,特別是Ig M亦升高,不能完全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發病前有用藥(中藥及降壓藥)史,亦可能為藥物性肝損害(膽汁淤積型)。入院后予以常規保肝降酶退黃,治療過程中并發急性胰腺炎、腎損害,但作為最有效的診斷標志物Ig G4無異常,可排除Ig G4相關的全身性疾病可能(包括胰腺炎、膽管炎等)。以后的病情演變較為特殊,結合該患者年齡大,病程中出現大量盜汗、體質量減輕、血細胞減少、高血鈣及CA199、LDH、β2-微球蛋白明顯升高等特點,一時不能以原發肝臟疾病解釋,最后經骨穿檢查證實為一種特殊的惡性淋巴瘤。
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IVBCL)屬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種,是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一種罕見亞型,僅占淋巴瘤的1%[1],典型表現為淋巴瘤細胞特異性地生長在小血管腔,周圍組織或實質器官中只有很少或沒有淋巴瘤浸潤。常發生于中老年人,中位發病年齡約為60~70歲,男女發病之比為1∶1,臨床表現復雜多變,早期診斷困難,多與受累的器官有關,在歐洲國家,主要以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皮膚侵犯相對常見;亞洲國家多為多器官衰竭、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和嗜血細胞綜合征為主要表現。發熱、盜汗、體質量減輕在兩者中均常見。多無淋巴結腫大。雖然PET-CT是篩選淋巴瘤的金標準,但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與惰性淋巴瘤不同,PET-CT檢查并沒有占位的證據,所以不能以PET-CT沒有發現占位而排除此類淋巴瘤。同時大部分患者伴LDH水平和β2-微球蛋白升高,血沉增快,肝臟、腎臟和甲狀腺功能異常也很常見。故該病表現為高度侵襲性,一般診斷較晚,致死率高,患者預后較差[2]。
本例患者以肝損害為首發表現,臨床癥狀乏力、黃疸突出,影像學檢查示肝脾腫大,無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常見淋巴瘤表現,亦未發現明顯的病灶占位。雖在積極予保肝退黃等治療后肝損害未見明顯加重,但臨床癥候群消瘦、盜汗、乏力等癥狀逐漸明顯,血細胞明顯下降,同時出現腎損害,考慮淋巴瘤侵襲肝臟、骨髓、腎臟等,最終予骨髓活檢及免疫組化明確為IVBCL(IVB期,IPI4分)。該患者雖予淋巴瘤化療,終因一般情況差,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臨床結局不良[3]。
參 考 文 獻
1 崔旭,鄧長安,劉霆,等.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臨床血液學雜志,2005,18:161-163.
2 陳明月,許小平.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研究進展.白血病·淋巴瘤,2010,19:187-190.
3 麻亮亮,袁進,向兵,等.236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因素分析.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768-770.
(本文編輯:賴榮陶)
收稿日期:(2015-08-15)
通信作者:王暉,Email:wanghuir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