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農村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取消對人口流動的限制,以及2014年農業戶口的取消,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理論界和學術界一度認為這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增長契機。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給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產生的負面影響被忽略了,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負面影響;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3-0045-02
一、農業種植結構單一
據調查,大多數農民都想增加收入,種植業因為與其他產業相比收益較差而常常得不到重視,在選擇種植品種時更是選擇容易耕種、容易培養、容易收割的作物,以便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種植業投入較少的時間和勞動力,剩余更多的時間外出務工,取得更多的居民收入。例如,小麥和玉米這種種子質量可靠、種植方便,且收益穩定的農作物會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種植的首選。近些年,除小麥、玉米、大豆等易耕種的糧食作物以外,其他糧食類作物播種面積都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遠遠大于同期其他農作物的播種速度。在單一的農作物種植結構下,由于重復種植一種或兩種農作物,不利于改善土壤結構,使農作物產量下降,從而影響農民收入和社會的穩定;單一的種植結構產出的農作物品種有限,很難滿足多層面、多樣化的市場和社會需求。此外,從全國來看,農業在第一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增速與其他農副業相比也較慢。從1995—2013 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可以看出,糧食作物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所占的比重持續下降,除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沒有下降外,薯類、高粱等其他農作物的播種面積都持續下降,經濟作物種植越來越少(見表1)。
二、撂荒地大量出現,產業結構升級滯后
對于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來說,他們基本都會把自己的土地出租或承包給其他人經營耕種。但農村勞動力的缺乏,使農村的土地很難以一個合理的價格出租,有些村莊甚至沒有人承包,導致土地無人耕種。這種情況在比較偏僻且機械化較落后的偏僻農村尤為突出。而承租方花額外的錢去租土地種植農作物,導致他們的種植成本上升,使農作物的價格上漲。還有一些村鎮,為了增加農村收入,把發展的重點從種植業轉移到了二三產業上,出臺部分鼓勵二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都是基于變化發展的重點,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二三產業。因此,耕種土地被視為副業,這樣更使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土地,不可避免地出現廢棄地。
通過對3個村莊的走訪調查顯示,一些長期在家務工的勞動力幾乎都是50多歲以上的老年人,50歲以下甚至是50歲左右的男性勞動力都十分少見,特別是在農閑季節,全村剩下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只可以維持比較簡單的農業生產,但在農村推廣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致富項目中,只是這些老人、婦女,實現起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優勢難以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受到影響。此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水庫和灌溉渠道的建設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都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三、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將導致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農產品價格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如我國稻米、小麥、食油、豬肉等大宗農產品近些年供應一直偏緊,價格大幅上漲且波動幅度較大;棉花、木材和紙漿、橡膠、羊毛、油料等經濟作物也面臨著生產萎縮的問題。因此,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不斷的向城市轉移,農產品供需矛盾將日趨凸顯。
四、消除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村合理化發展的對策
世界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都出現過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的現象。國外類似我們國家的情況主要是日本和韓國。根據外國的一些經驗,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個方面,消除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措施。
第一,改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方式,提高農民工的待遇,實現農民工家庭完全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上,與一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在轉移方式和特點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存在季節性、臨時性、流動性的特點,這跟真正意義上的轉移還有很大的差距。現階段我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大多都是男性勞動力,老人、婦女和兒童依然會留在農村務農或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這些農民工只是臨時在城市做工,既不屬于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城里人”,也不屬于社會學意義上的“城里人”,他們只是流動性較強、在城市務工的農村勞動力。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民工命運,也使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非城非農”的外來務工人員身份尷尬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的負面影響還將繼續存在。只有農民工實現了完全轉移到城鎮,其負面影響才會逐漸消失。
第二,出臺一些鼓勵政策,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鼓勵那些有技術和經驗的農民工回到農村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程度最理想的結果,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在非農業部門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業現代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而現實農村勞動力情況是,大量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的高素質農民工一直在外務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這種勞動力結構顯然不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消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負面影響,積極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在家鄉的現代化發展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才是解決勞動力矛盾的有效途徑。廣大農村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在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方面,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是主力軍和關鍵人才。在實踐中,全國各地已經有不少農民工利用在外學習到的管理方法、技術,以及積累的經驗回鄉創業,發展現代大農業或創辦鄉鎮工商企業,這在農村當地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這對農村經濟乃至農村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據統計,農民工返鄉創業占鄉鎮企業總數的20%以上。只要當地政府給予充分的重視,在資金、技術和政策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既能保障農村勞動力數量,同時也能發展鄉鎮經濟,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也將走上一條新的道路。
第三,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養老模式。現階段在農村地區普遍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是農村僅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它與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相比,在成熟度和保障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資金又嚴重短缺,導致這一階段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勞動互助或自助來實現;而農村精壯勞動力的外流更加凸顯出了這種單一保障制度的不堪一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使只剩老幼病殘婦的村莊的保障體系變得更加脆弱,一旦孩子或老人出現重大疾病,農村社會保障的各種問題就凸顯出來了,這將給農村家庭乃至農村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在農村,高素質勞動力外流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重新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勢在必行。由于農村的組織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服務范圍都與城市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建設社會保障體系時,不能完全沿用城市社會保障模式,應在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特點、農民需求以及農村基礎狀況的情況下,探索國家社會扶持、農村自助建設的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首先,要把疾病預防控制放在首位,以防出現因患重大疾病帶來的貧困和返貧。其次是在農業生產方面尋找互助合作的新途徑。把勞動力缺失的家庭組織起來,建立一個農業生產保護機制,以使各農戶責任田的耕種不受到勞動力缺失的影響。這在避免出現荒地、維護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再次是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由于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土地,農村居民存在收入低、不穩定的特點,農村養老問題負擔較重。所以,要探索一條以政府為主導帶動社會積極參與、鼓勵企業支持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市場全面運作的新型農村養老道路。最后,要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村莊合并管理模式,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在當今世界,農業被認為是一個弱質產業,世界各國在對農業的支持政策上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國也在試圖尋找新經濟形勢下財政惠農支農的新途徑。我國支農的新方式應該轉變傳統的 “輸血式”和“撒胡椒面式”式,大力探索“造血型”和“重點扶持型”的新農業增長方式,以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必須注重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質量,如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其次,要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創造條件。當然,全面惠及所有農戶的利益種糧補貼仍然存在。對于生活條件較差、生產資料相對貧乏的農村地區,試行村莊合并、土地合并大片經營,農業生產資料重新整合,以提高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運用效率。從一些地方的村莊結合實際來看,效果相當不錯。如河南原陽白村通過幾個勞動力輸出較大的村莊的整合,不僅規劃新建了村莊的整體風貌,同時也使50多公頃的土地得到有效置換,并形成了自有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在新農村建設中走在了其他村莊的前列。
[責任編輯 ?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