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濤 郭震
【摘 要】桂北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豐富的體育文化,就特征而言,其傳統性特征突出;民間性、民俗性特點鮮明;自發性、自由性、自主性較強。為更好地發展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文化,應拓寬資金渠道、豐富資金來源,同時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媒體、網絡進行大力宣傳。
【關鍵詞】桂北少數民族地區 傳統體育文化 特征 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23-02
一、桂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特征
(一)“傳統性”特征突出。桂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祖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項目種類繁多、起源形式多樣,有的項目起源于生產勞動,有的項目起源于戰爭,有的項目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也有項目是由外地傳入,在桂北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流傳至今。例如搶花炮,相傳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由商人從廣東、福建等地帶來黔湘桂毗鄰的侗族聚居區。由此,搶花炮也成了侗族人民的傳統活動。甚至成為了侗族的文化符號或象征。但是搶花炮活動絕不僅僅是侗族人民的特有活動,除侗族外,還有苗族、瑤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特別是漢族人民也經常參與其中,展現著民族大團結和民族文化交融。
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有些項目已經歷經千百年的歷史,再加上桂北少數民族聚居區大都遠離都市、交通不暢、地理封閉,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圈,保護了民族文化的傳承,也形成了特有的傳統習俗和鄉土觀念。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也融入其中,一并傳承,且千百年來經久不衰,雖歷經“文革”的波折及現代經濟文化的沖擊,仍堅持了“傳統”的流傳。以“搶花炮”為例,現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已經對規則做了很大修改,與競技體育的規則更為接近,但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依然堅守著傳統的規則與習俗,比如運動員的腰上綁著紅色的綢帶、搶花炮的隊伍總數和人數沒有限制、搶花炮時間沒有特殊限制等都凸顯著民族傳統特色。
(二)“民間性”、“民俗性”特點鮮明。一直以來,桂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一直活躍在民間,很少受到官方或政府的管控。例如一年一度的“花炮節”,主要由民間熱愛花炮人士組成的“籌委會”進行組織、宣傳,然后各地群眾應邀或者慕名而來參加“花炮節”,在整個過程中政府色彩比較淡化,整個活動民間性特點鮮明。搶花炮在桂北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比如在“媽祖”生日時會進行搶花炮活動;“花炮節”一般放三炮:第一炮為“發財炮”、第二炮為“添丁炮”、第三炮為“如意炮”,搶花炮承載著人們生意興隆、家族興旺、天合人愿、萬事如意的精神訴求;今年搶到了花炮,明年還要還炮,如此年復一年,代代相傳。以富祿搶花炮為例,截至2015年已經舉辦了131屆,舉辦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搶花炮時節,男女老少,萬人空巷,大家身著節日的盛裝,齊聚在搶花炮的場地,處處洋溢著節慶的歡樂。侗鄉有詩為證:侗鄉三月風光好,天結良緣搶花炮;要得侗家姑娘愛,花炮場中稱英豪。
(三)“自發性”、“自由性”、“自主性”較強。桂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體現著其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其原始的民主自治思想觀念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搶花炮為代表的桂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一般由平民大眾自發自愿參與,人人是導演、演員、觀眾。首先,體現在活動的經費籌集方面,以“花炮節”為例,一般在舉辦之前成立籌委會或者每年都有固定的民間籌委會,負責組織“樂捐”。“樂捐”就是一種自由、自愿的募捐活動,捐錢捐物不分多少,但基本上民眾都會積極參與其中,參與“樂捐”的包括商人、農民、單位職工等各個群體,甚至嬰兒的家長都會為之捐上一份,以求神靈庇佑,可見其主要經濟來源還是來自村寨、村落內部,桂北人民依然自發地以最樸素的方式傳承著古老的傳統。其次,在活動的組織方面,也是以民間管理為主。例如“花炮節”都由老人協會或者花炮籌委會操持,這個老人協會也是自發性的民間組織,其成員主要由德高望重的人員組成,代表著廣大群眾的意愿。最后,在比賽的規則制定方面也體現著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例如搶花炮的比賽規則自1986年在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就制定了迥異于桂北少數民族地區搶花炮的競賽規則,但三十年來桂北人民依然堅持自己的傳統,雖偶有修改,但主要部分仍得以保留、傳承。比如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三月三”搶花炮項目規則就是自定的,以“友誼第一、競賽第二”為宗旨,以促進邊區民族友好往來為目的;搶花炮運動員部分地區、民族、性別、年齡,可自由組合;不限制參加搶花炮隊的隊數。另外,筆者在現場觀看時還出現了第三炮遲遲沒有被找到的現象,最終總裁判長宣布如果在30分鐘內還沒有隊伍將花炮交至“得勝門”,前面所放第三炮將作廢,補放第三炮,體現了搶花炮規則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二、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發展思路
(一)拓寬資金渠道,豐富資金來源。目前,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活動雖不再像新中國成立前的“自娛自樂”,但其發展的現態中“經濟元素”仍不夠活躍。近年來雖然時有企業、商家贊助,但贊助經費極少,不能有效解決活動開展的經費需求,其經濟來源仍然主要依托民間的“樂捐”及政府的少量撥款。桂北人民堅持以最樸素的方式傳承古老傳統的模式顯然經不起當代經濟發展潮流的沖擊,每年的互動經費問題已經成為“花炮節”籌委會最為頭疼的大事,甚至搶花炮活動因此而陷入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有人提出“體育搭臺、經濟唱戲”就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府、群眾應協力解決經濟問題。從政府層面,政府應通過提供政策扶持等方式努力引導群眾促進經濟發展,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才能讓“樂捐”這一傳統習俗更好地延續下去,從而為傳統體育的持續開展解決資金來源;從群眾層面,桂北少數民族地區有“老年協會”、“寨老”等很好的民間領導單位和領袖,桂北的山山水水蘊含著豐富的物質寶藏和人文資源,“寨老”等應帶領村寨人民攜起手來,探索發家致富新模式,通過自行“造血”,切實提高收入水平。只有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其消費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只有消費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進一步促進當地企業、商家的商業運營,贊助的經濟效益才能越來越突出,企業、商家提供的贊助才可能越來越多。
(二)政府的宏觀調控。就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活動而言,依然是民間性突出,自由式發展,在全國上下“一盤棋”的政治、經濟形勢下,桂北地區也應“一盤棋”。這就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深度挖掘、理性組織,讓桂北少數民族地區活躍起來。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桂北廣大地區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突出的代表,原生態的旅游資源吸引著大量國內外游客的眼球。以傳統的“花炮節”為例,近幾年“花炮節”舉辦期間,舉辦地均人山人海,道路擠滿了前來參觀、旅游的客人,車輛和人群交織在一起,甚至水泄不通;酒店、客棧人滿為患,農家也擠滿了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飲食住宿供不應求。一方面呈現著節慶日的熱鬧、繁榮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和百姓的經濟收入;但另一方面也顯露出了組織不力的混亂場面。
政府此時應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第一,修整道路,以保證客流的有序疏導,保證外來資金注入管道的暢通。第二,整頓餐飲、住宿行業,以現代化的餐飲、住宿設施和代表地方傳統文化的民居、飲食相結合,為海內外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保證客流的源源不斷和持續增長。第三,整合體育、旅游文化資源,建立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旅游文化展示平臺,有代表性地建立相關體育、旅游基地,結合節慶體育的開展,形成季節性和全年性相結合、官方和民間相結合的體育、旅游項目群。第四,提高民俗、民間、村寨等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加強組織管理人員的素質,保證傳統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第五,政府主動引導和民間自行“造血”相結合,促進發展,把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效結合,進一步增加就業,解決民族村寨空巢老人和婦女兒童問題,促進社會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媒體、網絡的大力宣傳。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思維已經深入人心。任何行業的發展都很難脫離網絡的影響,媒體的影響同樣也不例外,媒體現已與網絡相結合,成為傳播桂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平臺。但是筆者深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第131屆花炮節時發現,在活動現場只有一家電視臺在進行節目的采訪和播報,因場地范圍較大,所攜帶攝影器材局限無法進行全景拍攝,自然影響了播報和宣傳效果。另外,或因歸程路途遙遠,節目組人員在搶花炮活動還未結束時就提前離開了活動現場。在網絡搜索中錄入“廣西三江、富祿、三月三、花炮節”等關鍵詞,僅有三江侗網官方網站、新華網等少數網站進行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第131屆花炮節的圖文報道,另有優酷網等進行了為時不超過2分鐘的視頻轉播,還有就是少數網友將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第131屆花炮節活動開展情況寫進了博客。
為了更好地促進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政府和地方應大力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建立專門網站進行長期宣傳,同時依托媒體、電視、網絡等各種平臺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宣傳,形成有效、長期的宣傳機制,進一步弘揚桂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志清.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萬義.村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生態學研究[J].體育科學,2011(9)
[3]郭修金,虞重干.村落體育的主要特征與社會功能探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5)
[4]段超.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9)
[5]張萍,王溯,胡小明.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組織與發展村寨傳統體育的關系[J].體育與科學,2012(1)
[6]張小林,孫瑋,劉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創意開發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
[7]李志清.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在鄉土社會的存在與意義(二)[J].體育科學,2006(5)
[8]李志清.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在鄉土社會的存在與意義(六)[J].體育科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