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娟
【摘 要】以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的過程為基礎,探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保育技能標準,提出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技能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 工作過程 學前教育專業 保育技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51-02
做好學前兒童的衛生保健工作,提高其健康水平,是幼兒園的一項日常重要工作。然而,重教輕保的現象在幼兒園一直存在,并且絕大多數人認為幼兒園保育工作是保育員的事情,與教師無關,因此也常常忽視教師應該具備保育技能。目前,國內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在重視學生教育教學技能和藝術技能培養的同時卻忽略了學生保育技能的培養,以至于學生在幼兒園的見實習過程中乃至新入職時在對幼兒進行保育時存在諸多問題,如保育技能欠缺、保教脫節、重教輕保等。
“工作過程”是指個體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其理念是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細化課程內容,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強調工作過程的系統化,按照工作過程的先后順序設計課程,知識的總量不變,但其排序的方式發生變化,使學生通過工作實現學習,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本文從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的順序出發來,探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保育技能及其培養方法。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技能標準
由于幼兒園的保育工作主要體現在對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入園、晨間活動、游戲與教育活動、進餐、盥洗、入廁、睡眠、戶外活動、離園)各個環節的設計和指導上,因此,筆者根據幼兒一日生活的安排將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順序設計為九大環節,每個環節的內容都與保育工作緊密聯系。
(一)入園
1.幼兒入園前的準備工作。具體如下:
技能標準:能夠做到幼兒園設施、日常用品無塵土,物品擺放整齊;盥洗室無垢、無味、無蠅,地面清潔無死角、無積水;能夠根據季節變化和室內溫度開窗通風;能夠在一日生活各環節對幼兒的日常物品、設施進行消毒,且能在保健醫生的指導下,配制常用的消毒液等。
相關知識:清潔衛生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項、開窗通風的作用、幼兒園常用的消毒方法、常用消毒液的作用。
2.晨檢。具體如下:
技能標準:能夠獨立進行晨檢,做到一摸、二看、三問、四查。
相關知識:晨檢的內容、程序和方法。
(二)晨間活動
技能標準:能根據當天天氣情況為本班幼兒設計合適的晨間活動。
相關知識:幼兒各系統解剖生理特點與保健要點;幼兒體格鍛煉制度;幼兒常見意外傷害的緊急處理。
(三)游戲與教育活動
技能標準:能夠配合帶班老師,按照活動要求制作玩教具;能指導幼兒做好室內外游戲或教育活動結束后的整理工作。
相關知識:幼兒各系統解剖生理特點與保健要點;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衛生保健;幼兒園設備衛生及管理制度;學前兒童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
(四)進餐
技能標準:能按照幼兒的不同年齡和要求分發餐具、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分發、添加飯菜;能糾正幼兒不良的進餐姿勢和習慣、能為幼兒創造良好的進餐環境。
相關知識:營養學基礎知識、學前兒童合理膳食、不同年齡幼兒的進餐特點、良好進餐習慣知識。
(五)盥洗
技能標準:能培養幼兒良好的盥洗習慣,按照盥洗要求,指導幼兒掌握盥洗的動作要領。
相關知識:幼兒盥洗的程序、方法和要求以及盥洗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六)入廁
技能標準:能提醒幼兒及時入廁并培養幼兒大小便的良好習慣。
相關知識:幼兒排泄的生理衛生常識。
(七)睡眠
技能標準:能夠為嬰幼兒提供安靜的睡眠環境;能夠發現并糾正嬰幼兒的不良睡姿;能夠處理嬰幼兒的遺尿問題;能夠幫助、指導嬰幼兒穿脫衣服,晾被、疊被、整理鋪床;能夠發現嬰幼兒睡眠中的身體和行為異常。
相關知識:穿脫衣服的程序和注意事項;準備及整理睡眠室;寢具的程序和要求;正確的睡眠姿勢;遺尿發生的原因和預防方法。
(八)戶外活動
技能標準:能與帶班老師一起組織幼兒的各類戶外活動,每天不少于2小時;保障幼兒安全,嚴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相關知識:幼兒各系統解剖生理特點與保健要點;幼兒體格鍛煉制度;幼兒常見意外傷害的緊急處理。
(九)離園
技能標準:能夠讓幼兒安全、愉快地離園,并與家長做好交接工作。
相關知識:幼兒離園的安全工作和離園后的衛生整理。
以上每個項目均是依次按照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的順序來設計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保育技能以及相關的知識,既體現了幼兒園保育崗位工作任務的具體操作性內容,又有制定學生保育技能標準《學前兒童生理與保育》的相關理論依據,使得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緊密聯系,從而讓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技能培養建議
為了有效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保育技能,除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的保育技能標準外,各高職院校擔任“學前衛生學”課程的教師還應在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學方式,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采用科學的課程評價方式,增加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學生的職業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保育技能。
(一)強化保育思想,樹立科學的幼兒保育觀念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不管是在專業知識維度還是專業能力維度都對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保育素養和保育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此,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意識到幼兒園保育工作的重要性,還應對學生滲透諸如《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等政策性文件的教育,促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保育觀念。因為專業意識才能引領專業行動,只有讓學生在職前就樹立了科學的幼兒保育觀念,才能在今后的見實習以及工作中自覺地將保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增加實訓內容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技能欠缺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傳統的“學前衛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的講授較多,實訓內容較少。在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技能的培養過程中,根據幼兒園一日保育工作的順序對學生保育技能的要求,應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從而使抽象的保育技能變得真實而具體。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幼兒園保育工作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轉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1.小組教學法。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小組教學法是指從教學過程的集體性出發,以小組合作活動及小組成員之間互動的普遍性為基礎,追求學生的個性和群體性的協同發展,并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促進小組合作互助、共同學習,達成一定目標的教學方法。如在托幼機構保教活動衛生和環境衛生這一模塊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組教學法,讓小組學生通過現場考查幼兒園的環境衛生、查閱資料、制作課件、指派某同學給全班同學講解等。又如在學習“學前兒童營養衛生與保健”這一章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的形式利用在幼兒園見習的機會進行膳食調查,或收集所在幼兒園的食譜,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幼兒園食譜進行分析與評價。這樣不僅讓學生得到了實踐鍛煉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搜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等。
2.現場教學法。為了增強理論講授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帶到幼兒園進行現場教學。如在講到“托幼機構的環境衛生”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到幼兒園考察、參觀,進行現場教學,實際感受托幼機構的建筑衛生以及設備、教具、玩具衛生等的重要性和應注意問題。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現場教學,不僅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3.情景教學法。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的保育技能,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運用情景教學法。如在講到“學前兒童常見的護理與急救技術”這一內容模塊時,教師可設計一定的情景,準備相應的工具或材料,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習學前兒童常見的護理與急救技術的操作方法,并在此之后,對各種常見的護理與急救技術進行評述。通過這種模擬操作,把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更加牢固地掌握相關技能。
4.案例教學法。針對學生到幼兒園見實習時不能將《學前兒童衛生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保育工作實踐中,對理論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多種渠道(見習、實習、書籍、網絡等)搜集幼兒園中典型的保育案例,將所收集的案例運用到《學前兒童衛生學》相關的訓練模塊中,讓學生根據案例,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印象,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四)采用科學的課程評價方法
傳統教學以考查書本知識的閉卷筆試為主,考核內容也僅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這樣容易讓學生養成死記硬背、考前突擊、為考試而學習的習慣,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改變單一的教學考核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考核方式,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保育技能。尤其在評價內容方面,應該改變傳統的只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情況,充分注重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例如通過情景模擬操作,考核學生對學前兒童常見意外傷害的處理方法;通過參與托幼機構兒童的健康檢查,檢查學生是否真正了解學前兒童生長發育各項指標的正常范圍,是否掌握學前兒童健康檢查的內容、基本操作要求與方法,等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保育技能。
【參考文獻】
[1]李慧,武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改革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09(15)
[2]霍巧蓮.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幼兒保育教育新探[J].工會論壇,2007(6)
[3]張春芳.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應重視學生幼兒保育能力的培養[J].科技風,2014(11)
[4]朱瑤,鄭秀鳳.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保育技能的培養[J].幼兒教育,2011(9)
[5]張春芳.高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