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杜振宗
【摘 要】介紹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從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提升臨床能力、開設卓越醫師班、組建優秀導師團隊、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方面提出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下地方醫學院校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 地方醫學院校 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71-02
現階段,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建力度加大。作為地方醫學院校,擔負著直接為基層培養醫學人才的重任。實施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就是堅定不移地立足地方醫學院校辦學定位,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醫學基礎厚實,臨床實踐能力強,專業思想穩定,能夠適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扎根基層工作的醫學人才。基于此,探索地方醫學院校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關于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是由教育部、衛生部決定共同實施的。它根據我國國情,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科學制定醫學人才的培養標準,支持不同類型醫學院校參與“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以試點高校的改革為重點,力爭取得突破,以點帶面,整體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根據區域教育、衛生規劃,確定若干所地方醫學院校和中央部委所屬高等學校,開展五年制醫學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高等醫學院校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深化面向基層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的是形成一批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的示范性改革成果,帶動其他醫學院校深化改革,提高醫療衛生質量。為加快推進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2012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下發《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為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指明了方向。同年12月,教育部、衛生部聯合審批,發布《關于批準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的通知》,批準了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桂林醫學院申報的“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獲批立項,成為國家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也是廣西獲批的兩個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之一。本文試以桂林醫學院為例,對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下地方醫學院校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做一探索,以促進我國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醫學教育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以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契機,在我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框架下,地方醫學院校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構建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校制宜,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五年制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地方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一)改革課程體系
根據國際先進辦學理念,圍繞《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從整合優化課程體系內容著手,實現三個滲透:人格養成與科學教育滲透,醫學人文與方法滲透以及基礎與臨床滲透。實現學生早期學習階段職業精神、創新意識、科學素養、臨床思維、團隊協作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全面培養。優化課程結構,采取雙語教學或全英教學、導師制管理、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加與國內外院校溝通與交流的機會;體現“強外語、重人文、早臨床、重科研、全程導師制”等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教學。
合理設置臨床醫學課程。開設與醫學相關的人文教育、通識教育課程,實現基礎與臨床整合、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結合的新課程體系,克服傳統課程體系造成的“基礎與臨床割裂、理論與實踐脫離、學生機械被動接受知識、主動學習和探索未知的積極性欠缺”等弊端,以通識教育、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實踐訓練貫穿整個醫學教育過程。
(二)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在運作中動態地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品德,教育功能是教學內容不能替代的。教學方法一旦形成后,基本是相當穩定的,能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正確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的境地,對于更多更好地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代,互聯網科技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總量急劇增長,更新空前加快,載有教學信息、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現代教學媒體的多樣化,要求教學應著力發展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國內外對此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改革創新出一系列以問題為基礎、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如PBL教學法。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方法的內容,而且可以促進教學方法向更高層次、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對于醫學生,實施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可以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引導探究為主,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團隊精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PBL教學法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小班授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講解重點難點;同時發揮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學生可以互相啟發、幫助,團結互助,有利于學生思想素養的提高。采用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能夠使有效的教學方法得以在相應的組織形式中運用。當然,教學方法本身具有很大的相對性,而且各類方法相互聯系,緊密配合,發揮整體作用,要善于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依據教學目的與任務的不弄有所側重而已,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只能是以某種方法為主。
(三)提升臨床能力
臨床能力是醫師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從世界范圍看,國外發達國家醫學教育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基本上有一套成熟的培養模式。如何加強并提升臨床能力,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一直是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實施“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目的是提升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使醫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臨床實踐結合,鍛煉醫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臨床思維能力,改變以往“教師進行講授,學生聆聽;教師進行演示,學生觀察”的這種脫離實際的局面,以實訓為主,增強醫學生的參與意識,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
通過多種臨床實踐教育方式,讓學生早期接觸病人,更早和更多地接觸到臨床。如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利用課余時間到醫院做導醫等見習實踐,耳濡目染,體驗醫護人員的工作性質,體驗醫學的社會價值,潛移默化職業道德教育;遴選科研能力、臨床教學能力強的優秀導師,適時指導臨床學生的科室見習,以小講座的形式加深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使理論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強化實習科室的規章制度,嚴格要求,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診治規律等,培養臨床醫師的素養。
(四)開設卓越醫師班
作為試點,桂林醫學院開設了卓越醫師班,強調卓越醫師班要成為學校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為學校強調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具體實踐以及實現精英教育的有益嘗試。卓越醫師班借鑒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經驗,以職業道德教育和臨床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研究建立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的五年制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包括課程體系、教育方式方法等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并進行探索實踐。這就為臨床醫學五年制學生培養模式提供了經驗,制定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醫學院校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教育教學方案。
(五)組建優秀導師團隊
在臨床科室選拔早期接觸臨床活動帶教導師;完善帶教導師的遴選和相關管理工作,切實提高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效果。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把科研放在首位,以科研帶動教學;結合實際,調動優質教學資源,發揮學校特色,發掘學生優勢,培養拔尖人才,也是在大眾化教育階段培養精英人才的重要培養模式,同時培養醫學生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水平。
(六)充分利用“互聯網+”
在當今中國進入“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推動醫學信息教學改革,建立科學高效的醫學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搭建電子化服務平臺:以問題為中心,建設具有教、學兼備及互動交流等功能的臨床課程及臨床實踐共享系統;以問題為中心,建設注重問題解決的師生交流平臺。再者,創新學習資源,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學組織形式,如,微課、翻轉課堂、混合課堂等,有效幫助學生個體自主學習,實現學習方式創新。
總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一個觀念、模式、制度的整體變革過程,不是靠單純的行政推動就能實現,需要創設相關條件,形成驅動和保障。我們相信只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一定會探索出有效地適應地方醫學發展的五年制醫學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衛生部將共同實施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N].中國教育報,2012-05-28
[2]馬靜,岳毅剛,杜振宗.試論卓越計劃下提升醫學生臨床能力的途徑[J].西北醫學教育,2014(3)
[3]黃強,蔡宛如.英國醫療體制背景下的高等醫學教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