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紅
(湖南省安鄉縣蘆林鋪中學 湖南 安鄉 415600)
摘 要:新課程改革更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創新教學——情境激趣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本文討論了小學課堂教學中寓教于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四種途徑: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善用課件;動手操作。
關鍵詞:興趣;創新;思維;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290-01
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使用每堂課變得生動活潑,趣味性強。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激發創新思維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小學生對數學課的認識,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是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
例如:在講授“分數的性質”時,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智慧爺爺把3塊同樣大小的餅分別平均分成2、4、6份,讓他的孫子冬冬、寧寧、強強依次去拿,冬冬、寧寧、強強依次分別拿了每個餅的1、2、3份。智慧爺爺問:“你們誰拿到的餅多呢?”因為題目中增加了“分餅”和“智慧爺爺”,使得枯燥無味的數學題情趣頓生,也誘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設置懸念,誘發興趣
比如,講“分數的基本性質”一節時,教師出示了幻燈片,于是我指著一個“大月餅”說:“中秋節軍軍的媽媽買了一個大月餅,讓爸爸、媽媽、軍軍一起中秋賞月,并囑咐讓爸爸分得這個月餅的1/3,媽媽分得這個月餅的2/6,軍軍分得這個月餅的3/9。你們想想,這樣分,誰分得最多?”有的說:“軍軍分得多?!庇械恼f:“媽媽分得多?!边€有的說:“他們分得同樣多?!蓖瑢W們相互爭論起來。但是,由于沒有充足的理由,誰也駁不倒誰。于是我看時機成熟了,拿出一個大月餅分別找三位同學,扮演角色,并讓他們親自動手,爸爸分走1/3,媽媽分得2/6,軍軍分走3/9。沒等月餅分完,同學們已是一片歡呼聲:“分得同樣多!”、“相等!”接著又是一片驚奇的聲音:“怎么會同樣多呢?”頓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真想多知道知識的奧妙。請教老師的心切,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于是,我抓住這一極好的教學時機授新課。通過老師的指導,結合實例反復觀察,終于發現這三個分數原來是由于它們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數(零除外)。我告訴他們,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接受了新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善用課件、激發興趣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這一節時,我先用多媒體出示一個圓,將它分成紅藍各半,再將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 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長方形,同時出現三幅圖,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邊就越趨平直,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在這感情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去聯想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與院面積公式之間的關系。學生能找出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從而利用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大膽的創新,自主建構出圓的面積公式。利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的教學過程減輕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加了學生的信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四、動手操作,鞏固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是直觀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的思維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解決好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為學生創設一個動手操作的環境。在學習中,讓學生多動手、動腦,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間作用,把具體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保證。同時,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啟迪了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把一根繩子截成5段需要幾次”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根繩子和一把小剪刀,學生會在濃厚的興趣中一邊剪一邊數,當繩子剪成5段時,他們就會發現共剪了4次。這樣,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印象深刻。
又如,講授“分數初步認識”時,學生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后,我讓學生用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學生出現不同的折法:如橫向縱折、縱向對折、沿對角線折。這時一個同學手里拿著一張紙在比劃著,在琢磨。一會兒,她站起來說:“老師,我發現經過中心這點的任意一條線都能把它平分?!币皇て鹎永耍瑢W都來了興致,紛紛折起來,結論和那個同學說的一樣。富有創意的操作,不僅激勵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創新,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知識。
實踐證明利用情境激趣,寓教于樂,更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以飽滿的創新熱情去積極思索、探索和大膽的想象。學生的創新思維只有得到充分發展,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小學教學研究》 江西省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 《小學教學設計》 山西省教育廳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