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寧
【摘 要】以東南亞建筑材料為研究對象,提出通過多種代表地域氣候風格的材料,結合植被、水體等要素,體現建筑內外形式之間的關系,營造出既貼近自然又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的生態建筑。
【關鍵詞】東南亞 建筑材料 建筑形態 崇尚自然 仿生 水體 植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166-02
建筑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地域性建筑根據其地理位置、氣候變化、當地文化演變出來的建筑形態,通過當地建筑材料進行表達。同時,建筑材料又是一種建筑語言,反映當地建筑的風格特點。東南亞是一個具有多樣統一性的地域,亞熱帶與熱帶的自然氣候,加上大陸與島嶼、山地與平原共存的地理特點,使得建筑材料的運用具有天然性和多樣性,而在建筑的形態上,運用仿生學的設計手段,不但從外形、材料上有自然界相似的特征,還具有科學合理的結構特點,同時也體現人們崇尚自然的休閑生活狀態。
一、崇尚自然之情
(一)天然材料的廣泛運用
東南亞建筑繼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閑的特質,大到空間打造,小到細節裝飾,都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與敬愛以及對手工藝制作的崇尚。其中,無論是對建筑外部還是內部的裝飾材料,在使用上都凸顯自然風格的代表性,廣泛地運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柚木、青石板、鵝卵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
東南亞的木材極為豐富,室內中多運用緬甸的柚木、印尼菠蘿格木等,這些木材由于處在亞熱帶地區,表面通過光合作用,時間越長越漂亮,且有特別的自然香味,對人的神經系統起鎮靜作用,木材的密度硬度較高,不易變形,不易磨損并開裂,有益墻面、頂面造型的長期保存。木材在家具中運用得最為廣泛,同時家具又是建筑中反映出當地文化特征的一個展示品,材質的運用更能凸顯地域性。東南亞風格家具特有的棕色、咖啡色以及實木、藤條的材質,通常會給視覺帶來厚重之感,也體現異國情調以及神秘、寧靜、清雅、放松的居住氛圍。隨著各國活動往來的交流,東南亞風格家居也逐漸吸納了西方的現代概念和亞洲的傳統文化精髓,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特色。
除了木材外,東南亞風格在材料中崇尚自然、原汁原味。以水草、海藻、木皮、麻繩等粗糙、原始的純天然材質,帶有熱帶叢林的感覺。比如印度尼西亞的藤,馬來西亞河道里的風信子海藻,泰國的木皮等諸多原始材料大多為褐色等深色系,在色澤上最大保持了自然材質的原色調。在視覺上給人以泥土與質樸的氣息,猶如沐浴在陽光雨露般舒暢,頗為符合時下人們追求健康環保、人性化以及個性化的價值理念。而天然石料、藤、麻、竹、陶、茅草等天然材料的相互搭配,讓材質的色彩和肌理效果都非常豐富且極富天然美感,這種美感讓進入東南亞風格建筑的人們迅速深入人心,在第一時間內用視覺、觸覺體會到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材質感受。
(二)師法自然
人類社會從初級階段開始,從未停止過向自然學習的腳步,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美的自然規律,因此學習自然、師法自然是人們的本能反應,從建筑行業的角度來講,師法自然就是從自然界中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進行仿生的設計,仿生的建筑設計是將自然界中動植物與工程技術相互滲透結合而產生的設計方式,用以建造具有生物體的外在特征或者具有生物體的內在結構形式的空間環境。不但從外形上具有與自然界生物相似的特征和象征性意義,還具有科學合理的結構特點。在東南亞地區建筑文化的表現中,常常模仿自然界動植物的結構規律,通過夸張變形,達到抽象仿生的目的,因此這樣的建筑具有結構上的科學性。
東南亞各國多為島國,島嶼與島嶼之間最主要是通過船只往來。鳥在該地區人們心中升華為一種圖騰,代表著神靈降臨福佑,保護海上行駛的船只安渡危難,所以東南亞島嶼建筑多以鳥類進行仿生,建筑屋頂多為長脊短檐的形式出現,屋脊又高又細伸向天空中,像只大鳥展開的巨大雙翅,從外觀上就像一只鳥要從地面飛向天空。在結構上具有防雨遮陽的效果。另外,長脊短檐的屋頂也是為了吸引鳥在上面降落停留,以便于借助從天而降的神靈來庇護住宅和人們的居住安全。同時,當地居民還用鳥的形象作為屋頂的裝飾圖案,也體現對鳥的崇拜和對神靈的依托。
除了對鳥類的崇拜外,對牛的信仰在東南亞地區也很突出。牛在東南亞地區早期是專供肉食來源,逐步變成一種財富的標志,把牛引進到建筑當中,建筑的屋頂設計成牛角造型,既是對財富的象征,又有祭祀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房屋裝飾作用。東南亞的能工巧匠們受鳥和其他動物形象啟迪而不斷地改進建筑的形式和形象。在這些生物的造型基礎上不斷地模擬加工,使之與功利觀念所期望的形象發生聯系,在當地技術水平并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把對形象的追求凌駕于建造工藝之上。
二、生態要素結合人工形態
(一)與水為親
水體建筑在東南亞建筑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由于地理位置關系,水與建筑的結合更能體現人與自然的親近關系,而且更能體現出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東南亞,因其屬熱帶氣候區,水資源豐富。水多以涌、落的形態出現。當地景觀多在廣場、寺廟等公共場所采用涌泉,又因其本身地處熱帶,植被茂盛,瀑布眾多。因此東南亞水體建筑給人的印象就是濕漉漉的風景。水體與建筑結合可以分成兩種形式,分別為動態結合的水與動靜結合的水體建筑。有的把水流引入建筑,波光倒影;有的則讓建筑凌跨于水面之上,玲瓏活潑。水和建筑結合惟妙惟肖。建筑依水,為觀賞變幻迷人的水景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水是長流不息的,是一切生命之源,同時更能降低炎熱氣候帶來的高溫,凡是有水的地方讓人們總能感覺到生命的活力。水自身的流動性能夠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形狀,靜態的水給人以寧靜祥和,動態的水給人以歡喜活躍。水聲的大小也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感受,龐大的水聲讓人聯想到熱帶雨林中的大瀑布,而細小的滴水聲則讓人感覺到樹林里的小溪流。
水不僅可以與建筑結合,和建筑搭配,形成亮麗的風景線,還可以作為一種建筑材料,在建筑頂部、立面和地面運用,成為建筑墻體。用玻璃和水作為建筑的垂直界面,能使光在玻璃與水體之間多次反射、折射、透射,形成各種鏡像交錯重疊的景象,陽光透過水體的波紋形成的光斑,包圍著建筑內部空間,使建筑空間內的人置身于可呼吸的海洋當中。
水在不同的運用方式中可以呈現不同的狀態,水在建筑中的運用,軟化了建筑的性格特征,水不僅可以豐富景觀環境,隔離噪音,調節小氣候,還可以當成是一種環保、無污染的綠色材料,作為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觸摸,喚起一種場所感覺,擴大建筑空間與造型,提升建筑品質。同時。水與建筑的結合,讓建筑成為自然界的風、光、水表演的景框,成為融入自然可呼吸的生命體,形成可呼吸的生態型建筑。
(二)植物協調自然環境
植物對協調建筑周圍環境、降低室內溫度、增強建筑外觀視覺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周圍栽植適合本地區生長的植物,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溫度、太陽輻射和空氣濕度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和吸附能力,消除城市噪音、改善城市中的小環境生態和氣候,美化城市生活的功效。同時,植物的柔和線條與建筑硬直的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加突出建筑的造型。
東南亞的植被以樹種繁多和群落類型多樣著稱。在世界三大熱帶地區中,東南亞是熱帶樹種最繁多最集中的地區。主要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風林,植物生長茂密,種類異常豐富。
而在許多熱帶植物當中,棕櫚樹代表著亞熱帶國家的植被象征,它在城市道路中作為行道樹應用,可以豐富建筑的立體感和外表輪廓,建筑周邊采用大量的棕櫚,以自然形式組合配置成優美而豐富有變化的連續風景線。各種熱帶棕櫚樹配合本土花卉及花灌作為中層植物,再用遠處的喬木作為背景,對建筑起著襯托和協調的作用,把東南亞風格建筑純托得美輪美奐。這種樹種在建筑門口兩側重點區域培植,發揮它的立體層次和構景作用,采用虛實對比均衡對稱,突出了東南亞風格的特點,再加上等量喬灌配合,盡顯棕櫚植被的“野”性,不僅提升了建筑的外在氣勢,也強烈地表現出了東南亞地域風格,同時也改善建筑周圍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生態平衡。
三、小結
東南亞風格建筑運用仿生學的外形,具有生物相似的特征和象征意義,通過夸張變形,模仿了自然界動植物的結構規律,在建筑結構上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水體作為一種東南亞風格建筑的材料,不僅軟化了建筑的性格特征,還擴大了空間與造型,提升了建筑的品質;而建筑周邊的植被,豐富了其建筑的立體感,凸顯了建筑的外表輪廓,改善建筑周圍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生態平衡;東南亞風格在材料上多運用自然界原汁原味的材料,提倡原始、粗糙的純天然性,讓材質的色澤和肌理擁有豐富的美感;建筑內部空間中,大量的各種東南亞風格飾品,反映該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交融的多元文化。
【參考文獻】
[1]《東南亞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建筑文化探析》編輯組.中國建筑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2]《中國建筑裝修語言》編輯組.中國建筑史[M].天津: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中國民族學概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吳善誠.侗族傳統建筑藝術特色初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2)
[5]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6]童恩正.中國西南地區民族研究在東南亞區域民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J].云南社會科學,1982(2)
[7]泰國傳統文化與民俗[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